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9371200000025

第25章 大地奇观,都是谁的杰作(4)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这使世人为之倾倒、赞服。从建筑上看,吴哥古城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是何人建造了美妙绝伦的古城?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使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时间流传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垒砌这些建筑时,没有使用黏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古迹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柬埔寨人民高度的艺术才能和充分的智慧。15世纪上半叶,吴哥城突然人去城空,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灌木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这使吴哥古城变得更加神奇。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

一般说来,任何—个民族的文化都应有它的延续性,何况吴哥是—个曾经繁荣过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忽然中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不得其解。有人认为是外敌的入侵造成的,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个民族的人民统统消失。据考察,在吴哥地区过去曾有一百万人口以上居住,这个民族和这些人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羽蛇城的神秘蛇影

玛雅文化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神秘的象征,羽蛇城的蛇影是玛雅人的计时器吗?

奇琴伊察古城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梅里达城东120千米处,素有“羽蛇城”之称。奇琴伊察古城最早建于432年,公元11~13 世纪时,城市发展达到顶峰,是古代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三大城市之一。公元15 世纪,这座城市被废弃。在历经了短暂辉煌之后,奇琴伊查神秘地湮没在中美洲的蓊郁丛林之中,这也使得它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古代文明遗迹之一。

当时的奇琴伊查居民将“羽蛇神”和雨神作为崇拜神,即使遭遇入侵后,他们的信仰也没有改变。在奇琴伊查的建筑物上,几乎到处都有“羽蛇”或“人—鸟—蛇”形象的图案。奇琴伊查最著名的库若尔甘金字塔就是这一信仰的体现。

库若尔甘金字塔由塔身和神庙两部分组成,因祭祀奇琴伊察主神库若尔甘而得名。“库若尔甘”在玛雅语中意为“带羽毛的蛇神”,即羽蛇神。羽蛇神是玛雅众神之首,受到玛雅农民和中美洲各民族的崇敬和信奉。羽蛇神金字塔高30米,四方对称,底大上小,四边棱角分明。底层呈长方形,向上逐层缩小至梯形平台,上下共9层,最上层为羽蛇神神庙。庙内安放一红色美洲豹雕像,豹身镶有晶莹闪光的绿松石及其他颜色的玉石片。塔身四面有台阶通向塔顶,每面台阶各为9l级,加上最高层一共365级。台阶数代表了玛雅太阳历的一年天数。另外,52块有雕刻图案的石板象征着玛雅日历中52年为一轮回。金字塔底部雕有一个羽蛇神头像,而蛇身则隐在金字塔的阶梯断面内。

羽蛇神金字塔里,充满了与水相关的象征物,特别是各种波浪图形和许多精美的石雕贝壳,这是因为羽蛇神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司雨神。在这座金字塔北面边墙下端,雕有两个石质的带着羽毛纹饰的蛇头,蛇头高143米,长180米,宽107米,蛇嘴里吐出一条长16米的大舌头。羽蛇城神金字塔里的蛇身雕塑不是一般的雕塑,它里面存在着玄机,而且非常奇特。

这座古老的建筑在建造之前,经过了精心的几何设计,它所表达出的精确度和玄妙而充满戏剧性的效果,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春分、秋分之日的下午,可以看见塔上的蛇影。夕阳西下之时,从某个特定角度望去,人们就可以看见蛇头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与7个等腰三角形的影像连套在一起,从上到下,直到蛇头,形成波浪形的长条,犹如一条巨蛇从塔顶游向大地,使人恍见苏醒的羽蛇神爬出庙宇,直到太阳落山,这条巨蛇才渐渐消失。每一次,这个幻象都是持续整整3小时22分钟,分秒不差。这就是奇琴伊察特有的“光影蛇形”的神秘景观。从“光影蛇形”的景观可以看出,当时的玛雅人已掌握了精密的计算技术和天文知识,但他们却把这一奇景看做是羽蛇神从天而降,赐予他们太平盛世的吉兆。

如果说库若尔甘金字塔是玛雅人对其掌握的建筑几何知识的绝妙展示,那么金字塔旁边的天文台更是把这种高超的几何和天文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螺旋天文台高16 米,是迄今为止在玛雅文明遗址中发现的唯一圆形建筑物。它的得名是因为塔内的螺旋楼梯。作为一种设计巧妙的天文仪器,塔内的墙壁与观测室窗口形成的连线也成为观测季节的好方法。更奇妙的是,螺旋天文台的一些观测窗口,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它们面对的观察点竟然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天王星和海王星!

除了神秘景观“光影蛇形”之外,库若尔甘金字塔还有一个不解之谜:如果有人站在主阶梯前拍手,在金字塔顶端便会听到一声沉闷的回音,听起来像鹰的叫声。这种鹰的叫声被视为天空中神的声音。玛雅人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居住在地上的人和居住在天上的神进行沟通。这种奇异的现象更为这座金字塔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谁建造了非洲石头城

在广阔的非洲大陆,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大陆古文明遗址,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不计其数,它就是被称为“石头城”的 “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处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300 公里,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它证明了南部非洲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非洲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19世纪后期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取名为南罗得西亚。1980年独立后津巴布韦人民以勤劳的祖先创造的灿烂的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津巴布韦共和国。

1868年,一个名为亚当·伦德斯葡萄牙猎人在非洲大陆搜集猎物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座用花岗石垒砌而成的古堡,他误认为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学者和探险者们的兴趣,他们开始相继前往大津巴布韦考察,“石头城”的神秘面貌也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整个遗址由内城、卫城、谷地残垣三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用长约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石砌成,石块连接未用任何黏合物,至今仍坚固挺拔,宏伟壮观。遗址面积达1 万多亩,其中以内城最雄伟壮观,而且保存得也最完整。

卫城建在离内城不远的小石山山顶上,周长244 米。它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山嘴上,煞是壮观,令人赞叹不已。卫城内还有一个古时皇宫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一些科学工作者在那里找到了不少文物,其中有中近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中国的青瓷残片,一块圆形白瓷片上还用青釉刻了“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这很可能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带到非洲去的中国瓷器。

据最初记载,大津巴布韦卫城上有七座实心塔,现今只剩下四座。这四座塔的真正用途,人们至今仍弄不明白。更令人费解的是神庙里面的圆锥塔,此塔高二十余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考古学家和前来企图在塔内搜寻黄金宝藏及古物的人,曾千方百计想钻进去探查,却无法找到一个入口。有人认为它是瞭望台,有人认为它是宗教象征,有人认为它是粮仓的模型,还有人说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但这种种说法都缺少足够的依据,至今人们仍不明白它的真正用途。

谷地残垣地处上述两者之间,遗址上星散着一些矮小的石屋,从建筑规模和技术以及从当地挖掘出的实物分析,这里原先很可能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人们在此也发现了不少中国青瓷和阿拉伯、波斯的器皿。

不少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建筑群是古代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是津巴布韦人民的创造,而且在13至15世纪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在鼎盛时期,居民达万人以上。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大围圈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而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据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曾先后发现8只这样的“津巴布韦鸟”。皂石柱上的鸟后来被人们称为“津巴布韦鸟”,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但也有人认为该遗址是由公元前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他们认为非洲土著居民愚昧无知,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或者也有可能是当地非洲人在中世纪时代外来文明民族文化影响下造就的。根据历史记载,最后在津巴布韦这个已颓败的城市居住的民族,由于战争的原因,大约在1830年祖卢战争期间,早已被全部赶走了。这里现在生活的是马绍纳族人的一个分支——卡兰加人,但他们至今还住在低矮简陋的窝棚中,他们的生活似乎和这些建筑毫无关系。而这一古迹的真正建造者,随着历史的烟云似乎已无从寻觅。

总之,大津巴布韦遗址至今仍深邃莫测,也许将永远成为一个无法揭开的谜。

印加奇观——萨克萨瓦曼古堡

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会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

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大约1000年以前,在秘鲁南部的高原上居住着一个操奇楚阿语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自称“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公元1200年前后,印加部落在其首领“太阳神之子”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迁至亚马孙河源头河谷地带,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他们还遵照太阳神的吩咐,修筑库斯科城作为首都,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创造了印加文化,成为南美大陆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

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帝国内部矛盾较多,为了防止和镇压被征服的部落造反,印加帝国统治者组织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和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在中心城市四周建起了许多堡垒。为了拱卫首都,库斯科城外的堡垒建得更为坚固,其中又以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

“萨克萨瓦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这座无比雄伟的古堡确实像一只矫健的巨鹰兀立在库斯科城以北海拔3700米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萨克萨瓦曼古堡占地约4 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整个古堡的建筑用了30多万块石料,而且每块都是重量数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八米,宽4.2 米,厚3.6 米,重量超过200 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黏合,但是缝隙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萨克萨瓦曼古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以它那雄姿傲然屹立在安第斯的高山上。195O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遭到毁坏,而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古堡建筑之坚固可见一斑。

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置身于这座雄伟一宏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会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呢?对此,人们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

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第安人也还是处于青铜文化时期,他们没有发明铁器,也没有发明车轮,甚至没有大牲畜。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工程如此浩大、技巧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呢?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即使在建筑、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里地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有的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指出,建古堡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而且开采、打制石坯全靠更坚硬的石块,将石坯磨平磨光则是用砂子,这样的加工石料和搬运垒砌的方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投入,而且需要通力合作,古印加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