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9371200000024

第24章 大地奇观,都是谁的杰作(3)

进入二十世纪,争论仍在继续。当然,由于没有任何实物资料,也有人怀疑罗德岛巨像只是以讹传讹,因为在许多书里关于巨像外形和位置的记述有很大的出入。毕竟这座巨像离我们太久远了,它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之谜。

可是,考古学家的努力似乎为了解真相带来了一线希望。随着对罗德岛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掘出来。一枚出自公元前3世纪的钱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枚钱币上有太阳神赫利阿斯的头像,经专家鉴定,这个头像正是太阳神巨像作者哈列塔斯作品的临摹画。但遗憾的是,铜币上只有赫利阿斯的头像,没有身体,巨像的姿势依然无法推测。也许将来有一天,考古学家们能为我们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小小的罗德岛,如今游客众多,罗德岛居民依然享受着太阳神带给他们的恩泽。只是,满怀憧憬的旅客总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1984年春天,希腊政府提出准备修复巨像,也许这个决定会加快对巨像真相的揭示。不久的将来,世人也许能重新看到几千年前曾屹立在这里的太阳神巨像,领略巨像的雄伟风采。

纳斯卡地画究竟是谁的杰作

如果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的高空向下俯瞰,你将会惊异地发现,荒原上镶刻着一幅幅绵亘无垠的奇异巨型图画。这些雕刻精美的史前巨画从何而来?它包含着什么寓意?

在南美大陆,存在着一个2000年的迷局——秘鲁南部安第斯山一带的纳斯卡地区,有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从高空中看就好像是用巨大的手指画出来的。这是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这些线条沉默无言,似乎在耐心等待后人的破解。

1938年,一位秘鲁飞行员飞经安第斯山脉上空,无意间朝地面看了一眼。令他吃惊不已的是,平时看似无奇的地表线条,竟然变成一幅幅巨大的图案。这位飞行员将其所见公布于世后,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一支考察队来到了纳斯卡高原。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些巨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把荒原表面的细砾石挖开,向下刻凿十几公分,使之露出黄白色的沙土所形成的沟槽。考察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构图,发现竟然是一只啄部突出的巨鹰图。之后他们在这片大沙漠上相继发现了各种奇异的图形、图案,有三角形、四边形、螺线、平行线等,还有各种植物、动物的图形。有的是带有装饰风格的动物图形,有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很像今天飞机场的跑道和标志性的图案,由这一巨画所显示出来的跑道宽窄和长短不一,有的长达5公里,有的1公里左右,都很笔直,并且转角和交叉处都棱角分明。

这一惊奇地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动植物图案,例如飞鸟、猴子、蜘蛛、不明植物,甚至鲸鱼等。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45米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荒原上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有人认为,这幅图很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制作了这个图形,而图形中的蜘蛛很可能与预卜未来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一。此外还有一幅名字叫鸟图的图案,在纳斯卡荒原上共砌着18个这种鸟图。同时,在纳斯卡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鸟。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湾附近一座光秃秃的山脊上,刻着一个巨大的三叉戟图案。那个时代的印第安人从未见过三叉戟图。这又是怎么回事?

纳斯卡地画的发现给世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惊,也带来了巨大的疑问。在这片大沙漠上,这些神秘的图形究竟是谁画出来的呢?他们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是怎样确定线条方向,又是怎样准确制定出图形各部分的比例的呢?

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地面上绝对无法看出纳斯卡巨画的形貌。在遥远的古代,纳斯卡地画的创造者又是怎样欣赏自己的杰作呢?

还有,纳斯卡高原图形中所描绘的动物除了兀鹰之外,几乎没有一种是产于当地的,例如:亚马逊河蜘蛛、鲸和猴子等等。在这片荒漠之中,描绘出如此庞大、如此精确而又并不产于当地的动物图形,当地的纳斯卡人又如何能做到?

有人说,纳斯卡平原的直线可能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有几条直线极其准确地指向黄道上的夏至点与秋至点。也有人说,图案中某些动植物图形是某些星座变形的复制品,某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然而,纳斯卡平原上的土著居民的社会发展程度非常低下,有些领域至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而这幅巨画却表现出高度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同时也显示出建造者对几何图形的极高的认识程度。这些都与纳斯卡平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设想,土著居民不可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而纳斯卡人在秘鲁山区的后代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许多出土的纳斯卡陶器和织物的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的图案,包括画着和鸟一样的飞人。那么,是不是曾有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指点过他们?是不是古纳斯卡人能与地外文明的超智慧生命相沟通呢?

古纳斯卡人与玛雅人一样,其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这些神秘图案的制作,以当时人们通常的技术能力是不可能达到的。它显然显示出了一种“超智慧”的存在,显示出了在人类地球文明之外的一种“超文明”存在的迹象。

太阳门——“上帝”的杰作

太阳门是蒂亚瓦拉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可是古代的印加人光靠人力、运用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

在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拉科文化遗址,以大量的精美的巨石建筑闻名于世。蒂亚瓦拉科原来叫做“泰皮卡拉”,在艾马拉语中的意思是“中心之石”,可能是因为其他部族对这个词的误读,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蒂亚瓦拉科”。它被人们成为“外星人”的“湖畔奇迹”。

蒂亚瓦拉科遗址的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是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被视作蒂亚瓦拉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

凡是看到过“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宏伟壮观惊叹不已。“太阳门”高3.05米,宽3.96米,重约十二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中长石雕制成的。更耐人寻味的是,“太阳门”不仅是个庞然大物,而且它上面还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在“太阳门”的石门楣中央凿有一门洞,门楣上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一个神秘的人形浅浮雕,双手各执一根权杖,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其间还夹杂有蛇像。在人像两旁平列着3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每年9 月21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总是从这石门的中间射入大地,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有什么作用?

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太阳与“太阳门”位置关系的?

“太阳门”作为的的喀喀湖畔的奇迹,也令现代人迷惑不解。的的喀喀湖位于海拔三千八百一十二米的荒漠高原上,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一般石块重达数吨、数十吨,有的石块重达二百吨。据考证,古印加人不会冶炼铁,他们没有钢铁工具,没有炸药,更不可能有任何机械、轮子和绞车。在高寒、低压、缺氧甚至连呼吸都极为困难的恶劣环境中,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从高山上挖取这样巨大的石块并把它们搬运到蒂亚瓦拉科来的呢?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光靠人力、运用极简单的原始工具能建造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据有人估计,星散在的的喀喀湖畔的所有巨石建筑物的总工程,比修筑金字塔还要艰巨。究竟是何人何时用什么方法创造出石豹湖畔的奇迹呢?“太阳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尽管许多人作了努力的研究。但这一切仍无法解释。

专家通过放射性碳14鉴定,蒂亚瓦拉科建筑应该是开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这一灿烂辉煌的文明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以前,一般看法认为在公元5~6世纪。安第斯山区是古代美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10000 年左右,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最早散居在安第斯山区的古代居民是摩其卡族、艾马拉族和克丘亚族(印加人是克丘亚族的一支)。在印加国家形成之前,安第斯山区已出现过一系列发展较高的古代文明。印加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南美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但许多人认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代印加人,根本不可能在的的喀喀湖一带的层峦叠嶂之中创造出辉煌的蒂亚瓦拉科文化。更有甚者认为蒂亚瓦拉科是外星人在某一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湖畔的 “太阳门”上的图案描绘了“外星人”的形象,湖畔的巨大石像上精确地记载着两万七千年前的星空,太阳门是外空之门。

总之,对太阳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太阳门的秘密总有一天会被揭示。

吴哥古城——你的面纱由谁解开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共同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观”,然而,它为何在密林中隐藏了400多年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息,光阴的流逝带走了太多的珍奇异宝,也留下了许多的未解之谜。庞贝古城、玛雅文化遗址已让人们感慨不已,而吴哥古城更在丛林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861年,法国的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千里迢迢来到了柬埔寨进行考古工作。在进入森林的第5天,他和随从人员突然发现前面不远的森林里显露出5座高大的石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清晰美丽,尤其是中间的那座最高的塔尖,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是金光闪闪。这就是传说中的吴哥古城。从此,这个被茫茫林海掩没而沉睡400多年的古都终于再次重现于世,焕发出独特的青春与活力。

吴哥,在梵语中意为“城”,它是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时吴哥王朝的都城,它主要是由公元9世纪至13世纪创建的一组石造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又分为大吴哥和小吴哥。大吴哥又称吴哥通,“通”意为城;小吴哥又称吴哥窟,意为“首都的寺院”。时至今日,吴哥窟还保存完好。古城约占地15平方公里,四周环以高墙,内有宫殿、庙宇、宝塔多处。是柬埔寨古代艺术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细、浮雕之生动、设计之巧妙均堪称绝品。吴哥古迹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600余座,散布在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

据史料记载,吴哥窟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当时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同时也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以及为供他死后做陵墓而专门建造了这座神庙。

吴哥窟的整个结构呈正方形:最外层是壕沟,中间是围墙,里面是3道回廊,层层相套,浑然一体。而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为3层台基。位于最上层的是中央佛塔,离地高度达65米,其余4座较小的则位于第2层的四角。神殿各层皆环以圆柱回廊,墙壁上更是布满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整个建筑象征着佛教传说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由于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因而显得格外整齐肃穆,和谐庄严。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一处供饮用的蓄水池。

与之相对应,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规模非常宏伟壮观,它占地9公顷,城墙周长12千米,墙高7米,厚6米,周围环以相当宽的护城河,真可谓“固若金汤”。而且全城5道城门中,有4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扬庙,另1道通往皇宫。5个城门上方都建有无数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头像,高达2米多。吴哥通的中心是巴扬庙,它是王城的主体建筑,高达45米,它和周围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据史书记载,这16座宝塔象征当时高棉的16个省。其中,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的女王宫,更是以它精美绝伦的石雕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