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顿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美德的追求。”当你做出无私奉献时,你将会发现你鼓舞了不同领域的人们去采取类似的行动。
劳动者语录:
做好人,是报答的最好方式。
——李玉兰
刘银昌:执政为民的草鞋书记
事迹回放:
他是一个像山一样的坚韧土家汉子,带领5万多父老乡亲艰苦奋斗了16年,终于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山之子,始终用山一般的情怀把群众的冷暖系在心头,用责任和爱心架起了一座通往千家万户的桥梁。他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
刘银昌的工作间就在山间地头、农民家里,因为总走山路,刘银昌的两个大口袋里总是装着烤土豆,烤玉米,走得饿了就吃几口,渴了就把嘴凑到石头缝里喝山泉。正是这位“草鞋书记”组织过一场场开发大战,留下了一次开发战役吃掉一万多公斤羊芋、挖断187把锄头的故事;他带领群众用国家不到1000万元的投入,在官店新修公路600多公里,发展高效经济林和用材林27万亩,使全镇90%的农户通电,80%的农户解决了饮水问题。官店这个有名的“吃饭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小镇如今人均纯收入由233元增加到230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由不足300公斤上升到700公斤。1998年来,刘银昌先后11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工作者,1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大山里的公路又窄又险,刘银昌曾8次遭遇翻车,8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3次是给农民送种子、薄膜。
这就是草鞋书记刘银昌,一个往来于村组农户、每年要在农家劳动100多天的乡官;一个深爱着大山、一辈子扎根高山、为民奔忙的乡镇党委书记。
职场感言:
刘银昌的奉献无声挥洒在村组农户,高山小路。驱动他的是“复命”理念,复命是一种基本的职业操守,是一种忠于使命的精神,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价值观,是一种完美的执行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是一种优秀人性的升华;是一种拒绝借口的态度,是一种重视结果的责任,是一种蔑视困难和问题的心志,是一种高效完成任务的策略,是一种无往不胜的竞争力,是一种迈向成功的模式。所以刘银昌一辈子扎根高山无怨无悔。
身在职场的人,更要有高效复命的精神,因为这是你个人能力的有力证明,也是业绩的强力保证。
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是公司保持优势生存,缔造常青基业的根本保障。放弃了对结果的坚守,就是放弃了公司生存的底线。
注重结果就是强调无条件执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达到不了这种高度,在这个残酷的过程中,他选择了当逃兵。
那些在工作中只强调过程或看重自己对下属拥有多少权利的人,不管他有多么高的职位,都只能在工作中充当配角。而对那些看重贡献、强调结果的人来讲,不管他的职位有多低,他都具备“高级管理者”的素质,他总是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能够承担组织的责任。
注重结果的人看重贡献,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公司及个人的整体业绩,而不是自己的报酬和升迁。他们的视野广阔,在工作中,他们会认真考虑自己现有的技能水平、专业,乃至自己领导的部门与整个组织或组织目标应该是什么关系,进一步,他们还会从客户或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这是因为,不管生产什么产品,提供什么服务,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消费者或顾客解决问题。
优秀员工们都深深懂得,唯有高效复命才能保证一切:敬业、创造、效率、生命力、竞争力、成果、完美……高效复命的员工,是企业永远的“根本”。
劳动者语录:
要群众干的,干部要先干;要群众第二年干的,干部要头一年干。做到了这点,你就不怕没威信!
——刘银昌
张凤仙:你的名字叫“奉献”
事迹回放:
在军营里长大的张凤仙,已经52岁了,走在街上普通的像个邻家大姐,从19岁走上护理岗位后,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她把病人当成亲人:为了苦练护理基本功,她在自己身上练习穿刺、针灸;她热爱病人、善待生命,用手帮助病人排便,用嘴给病人吸痰;她将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布,有求必应,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间大爱。
在长年累月的实践摸索中,张凤仙总结出“三多”、“四心”、“五勤”、“一随访”的护理服务经验。“三多”即给病人多一点微笑、多一声问候、多一些帮助;“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五勤”即手勤、腿勤、眼勤、口勤、耳勤;“一随访”即把护理工作延伸到院外,深入社区,到病人家中走访。
张凤仙对病人的好,说也说不完。她曾经在一年春节时为照料几位特护病人七天七夜没回家,终因极度劳累一头栽倒;她曾经用三轮车把患病缺钱的母女俩接到家中,照看一宿;她节假日放弃休息,经常为老干部、老红军、军烈属等义务巡诊,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药上门……
2005年5月,张凤仙被调到菏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中。她与同事们深入居民家中,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服务,为居民建立起健康档案。他们还在社区、企业、机关、农村、学校办起了宣传栏、黑板报,把健康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职场感言:
张凤仙的奉献之歌唱得婉转又动人,她用一次又一次实际行动,将奉献当成了职业习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她善于找方法,总结出“三多”、“四心”、“五勤”、“一随访”的护理服务经验。他是一个在工作中从不找借口的人,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身的能力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人们都渴望成功,那么,成功有没有“秘诀”?其实,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秘诀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天生的成功者,只要你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找方法,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卓越员工的核心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一流的员工找方法,末流的员工找借口,一个缺乏创造性,遇到困难不能够找方法解决的员工会被企业淘汰。只有善于在工作中找方法的员工才是现代企业的最爱。美国MIT多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说:“我们在招人时,如果有人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全都是A,我们对他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在大学毕业时考试成绩中有很多A,但中间有两个D,我们才感兴趣。因为往往在大学里表现得很好的学生,与我们一起工作时,表现得并不好。我们就是要找由于个性与众不同,在大学学习时并不是很用功的,不循规蹈矩地做事情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很有创造性,对事物很警觉,反应非常敏捷。遇到问题,他们往往能够主动思考,找办法去解决它,这样的员工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碰到一些被人视为畏途的困难和障碍,成功者都会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坚强地面对问题和困难,积极地寻找办法,努力地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
劳动者语录:
每当看到病人带着笑容走出医院,我就感到自己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人。
——张凤仙
第八节 勇于奉献,在主动中收获快乐
章前小语:
如果我们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就不会去重视它、热爱它,更别提会有奉献精神;而当我们把它视为深化、拓展自身阅历的途径时,每个人都不会从心底轻视它,而是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因为职业带给我们的,将远远超出其本身的内涵。职业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获得快乐。
朱快乐的快乐在于让建华村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康庄大道;谢会贵的快乐在于坚守黄河让理想熠熠生辉;董学法的快乐在于为社区里琐碎的小事情忙上忙下。
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地终其一生,应该试着把自己的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不管做什么,都要从中找到快乐,并且要真心热爱所做的事。在主动奉献中,我们一定会获得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朱快乐:以奉献为快乐
事迹回放:
十年间,在瓜洲镇的这片荒滩上崛起了一个农民人均GDP超过扬州全市平均水平1000多元的“富裕村”——建华村,建华村的老百姓都清楚,那是朱快乐的功劳。朱快乐用他朴素而颇具实效的治村理念,让建华村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也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
朱快乐梦想中的建华村应该像江阴华西村一样,是个有影响力的“中心村”。于是,从1996年起,他带着一帮村干部潜心落实“中心村”计划。他将“中心村”的宏图安在了五金弹簧厂周围的一大片荒塘上,并自掏50多万,把塘填了起来。接下来的几年,朱快乐又出资金600多万用于修路建桥、办学校、建农贸市场,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完善了,300多户村民开始向中心村动迁,在这里建别墅、开饭店、开商店。不久,超市、银行、种子站等也相继落户。朱快乐梦里的“中心村”初具规模,大策划赢得好口碑。
朱快乐对村民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会半夜冒雨去给双腿残疾的杨老汉修房子;他会拿着别人母亲的病理档案,去找了一个苏北医院的肝病专家开一服药,让老太太竟奇迹般地康复;村里有个特困户,出了名的不勤快。落实帮扶对象时,村干部一个都不肯去,朱快乐却主动与他挂了钩。
朱快乐是新世纪农村干部的一面旗帜,他不富豪,却慷慨地把自己几乎所有积蓄都用于建华村的建设。自己留下的却那么有限:家里没有一张存折;因常年操劳疾病缠身,长期失眠、神经衰弱。因为,在朱快乐看来,只要村里人快乐,他就会快乐。
职场感言:
奉献源于一种利他的自觉性,是一种主动自愿的、不计回报的行为。朱快乐在奉献中收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不仅自己内心获得成就和满足感,而且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真谛。所以平时我们要把工作看成一种享受,从中感受幸福和快乐。
卡耐基说:“事情的本身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决定我们感觉的是我们对事情的反应方式。”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你对待工作的态度。朱快乐怀着一颗奉献于工作的心,在意珍惜自己的工作,工作自然不会单调乏味,快乐的工作,才能创造拥有更高的效率和创造更多的效益。
只想接受工作的快乐和益处的人是极端自私的人。在不情不愿的将就中完成工作,必然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在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必然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所以我们要善于接受工作的全部,不要忘记工作赋予你的荣誉,不要忘记你的责任,不要忘记你的使命。坦然的接受工作的一切,除了益处和快乐,还有艰辛和忍耐。
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在岗位上主动奉献,这样工作也会向你微笑;厌恶自己的工作,你将会被工作厌恶。接受工作,就要接受工作的全部!
只有经历过失败,你才懂得成功的艰辛;只有流过眼泪,你才知道笑有多甜蜜;只有敞开胸怀,接受工作的全部——荣誉和委屈、痛苦和快乐、泪水和喜悦,你才能享受完整的快乐。只有接受全部的工作,是一种主动的奉献,这样你才能被工作接纳。而一个对工作充满厌恶的人,永远只能找到残缺的快乐,甚至找不到快乐。
接受工作,就是接受工作的全部,工作有时候确实会让你感到痛苦,但正是因为痛苦,才令你在超越它取得成果时,体会到巨大的喜悦与成就感,然后在这成就感的激励下,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劳动者语录:
群众有困难对我说,说明群众信任我,我不帮谁帮。
——朱快乐
谢会贵:黄河源头的守望者
事迹回放:
谢会贵,黄河源头一位平凡的看水人。从20岁到50岁,他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默默奉献给了黄河源头与水文事业。谢会贵曾用这样一句话描述自己坚守高原三十年的事业,朴实而令人感动:“我干的工作很平凡,就是看黄河水,测流取沙看水位,只要肯吃苦,认真去干,就能把工作干好。”
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他用非凡的吃苦精神在雪域高原痛并快乐着;用极度的忍耐精神战胜了情感的寂寞,把平凡阐释到了极致,并进而升华为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