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蒙牛:经营人心之道
19368000000023

第23章 总裁声音(3)

我们讲“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个“德”渗透在方方面面。蒙牛产业链上联系着数亿消费者、千万股民、200多万奶农、数十万销售队伍、3万员工,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蒙牛积极参与航天事业、体育事业、公益事业,仅向500所学校免费赠奶一项总投入就超亿元;我和妻子、儿子、女儿捐出了全家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创立了“面向三农事业、面向教育事业、面向医疗事业”的“老牛专项基金”,2007年初市值已突破30亿元(目前更高)……只要事关国家、民族大业的事情,蒙牛都积极支持;我们坚信,只有企业关心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才会关心企业的事。

“储备干部”=“处备干布”

什么叫“储备干部”?根据谐音,我把储备的“储”改为相处的“处”,干部的“部”改为布置的“布”,这样就成了“处备干布”。

第一,“处”。从今天开始,你们将相处更难处的人,处理更难办的事。过去你经营好自己就可以了,现在你得经营好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没有建立这个心态,那么,我建议你和人力资源打招呼,趁早把自己换下来。否则,从今天开始,你就难上加难了!

第二,“备”。你们是不是准备好了要干更苦更累的活?是否准备好了献出自己的智慧成就他人的功劳?你们是否准备好了为别人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这个事情如果你没准备好,那就真的有问题。

第三,“干”。你要干什么呢?要干他人干不了的,也不愿意干的,甚至是干了以后费力不讨好的事。要是没有这个特点,这个岗位就没有理由非你不可。

第四,“布”。设计和布置他人想也没敢想,或者想了不敢去做的事和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能不能打开局面,能不能带出一个李云龙所说的“嗷嗷叫”的团队,就看你敢不敢涉难事、碰难题、攻难关。

这是我理解的“储备干部”,等于“处备干布”。

实际上,人是最重要的。蒙牛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与我们的人力资源非常有关系。比如,凡是我们做得好的市场,那里一定有着非常过硬的人;如果我们的某个市场做得不行,那里的人肯定有问题。假使你放了本公司最厉害的人在某个市场,还是不行,那就说明你放的人还是不如竞争队友所放的那个人。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至少不要就事论事,凡事三思而行。“三思”是什么意思?是想三次吗?不是。“三思”,第一是“思危”,第二是“思退”,第三是“思变”。

关于“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不用”,我这里准备了两组观点,一组是借别人的,一组是我自己的,今天都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说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一组观点:三种人不能用。第一,不孝顺老人的,同等条件下,不要用。对你而言,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超过你的父母的?你对他薄情寡义,我们团队里和你相处就肯定比较难。不要以为有了钱,给点钱就算孝顺,不是的,“孝”容易,“顺”就难了。第二,受枕头风左右的,不要用。第三,管不了自己孩子的,不要用。

再说我自己的一组观点:三类人优先用。第一,出身贫寒、经历坎坷的人,优先用。苦难是一笔财富,我们要运用这种财富。第二,从业时间长、岗位变换多的人,可以优先考虑。人考虑问题,换角度非常难,没那个角度就没那个景观。老站在一个角度就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上下左右前后六面都换过,思考问题就容易全面。所以,换岗轮训,非常重要。第三,要增加另外两个专业素质,一是外语能力,二是金融知识。下一步,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新的专业化可能还要多一些。包括民族的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都要考虑进去,进门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因素提前考虑进去。

今后,我们要在两个方面舍得花钱,一是培训和教育上,二是研发上。

在培训和教育方面,我们要力争完成几个梯队的培养。第一层,基层员工的培训;第二层,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第三层,厂长经理级、中心主任级的培训;第四层,高层管理团队的培训;第五层,董事会成员的培训。每个层面拿出200万元,每年拿出1000万元来支持这件事。延安那么艰苦,还有一个延安大学。我们中心主任以上的管理人员,每半年要培训一次,每次以十天到半月为宜。我们准备在学习上花钱,但一定是花在团队学习上;个体学习,我们就不一定多花钱。

在研发方面,也要拿出1000万元作支持。在残酷的竞争面前,武器装备一定要厉害,光靠肉弹不行,得有好的炮弹。

对于现任管理层人员,人力资源一定要把“是否培养了接班人”这一条考核进去。“建立接班人制度”我们已经提倡多年,这个问题一定要制度化,制度化是非常关键的。蒙牛一定是大家的蒙牛,社会的蒙牛;从牛根生开始,蒙牛千万不能成为某一个人的蒙牛。现任岗位,有没有培养接班人?拿不出接班人,就是50%没完成任务,没达到目标。

公司所有人,无论是储备干部,还是现任干部,先做人,后做事;做人的公司做不小,做事的公司做不大。大家每天都在搞经营,经营是什么呢?我们有“四个98%”。首先“经营的98%是人性”,人性你都不了解,你怎么能够人性化呢?现在建设和谐社会,都以人为本了,你不懂人性那怎么行!大家说,没时间,事情太多了,矛盾太多了。告诉你,“矛盾的98%是误解”。公司想发展、想资源丰富,怎么办?“资源的98%是整合”。又说品牌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太重要了,可是,“品牌的98%是文化”,是文化的积淀。所以,企业文化得刻骨铭心才行。一切事情,就得用企业文化来测评、考核、检查,一切都要以企业文化为准绳,这是公司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学习是给大脑“吃饭”

许多人注重吃饭,却不注重学习。实际上,学习是最重要的“吃饭”,是给自己的大脑“吃饭”。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问题,一是个人学习,二是团队学习。

一、个人学习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行动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四肢先行式”,一种是“大脑先行式”。

两种模式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前者“有勇无谋”,做了10件事,可能有6件有毛病,既浪费资源,又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后者“谋定而动”,也许只做了8件事,却有6件作成了,既节约了资源,又比前者多作成2件事。

我们的观点是,“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只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那个做事多的人属于“相对较笨”一族。就财富的创造而言,脑袋决定口袋。

怎样做到“大脑先行”呢?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习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一个人,如果一生下来就与其他动物为伴,那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差别。狼孩、猪孩的案例早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我在长江商学院上课的时候,著名人文学家、新儒学专家杜维明也向我们强调了这一点:“人不学习与其他动物没什么差别。”我续了第二句话:“个人学习比不上团队学习。”还有学员补了第三句话:“如果学习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学习。”。

老虎、狮子、北极熊,身体比我们强壮得多,为什么弱于人类?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传承与学习。我们可以借助文字学到五千年前甚至一万年前的知识,而它们连上一代的智慧都继承不全。所以,人生虽然不满百,却可“活到”五千岁、一万岁。但如果放弃学习,就等于主动缩短寿命,“自绝于历史”。

二、团队学习

学习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所以,衡量学习是否有效,得看三个方面:一是学没学,二是学什么,三是大家学还是个人学。

我是特别强调“团队学习”的。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如果团队成员学习的内容不一样,那么,这个团队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打架团队”。

蒙牛创立8年来,由我个人出资先后给不同层次的员工赠过6次书、送过6次碟。

6次所赠的书分别是:《海尔中国造》,《不战而胜》,《谁动了我的奶酪》,《西点军校》,《自动自发》,《大国崛起》(全套)。

6次所送的碟分别是:《大染坊》,《大宅门》,《乔家大院》,《汉武大帝》,《大国崛起》,《亮剑》,我把它们简称作“亮剑中华五大片”。每了确保“看片无障碍”,第一次送碟的时候,我还一一对应给每户人家都赠送了DVD播放机。

送这些书与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团队学习,形成“团队三共”:共识,共鸣,共振。这“三共”是有顺序的,“共识”在先,“共鸣”随后,“共振”最后,这是团队建设的“三部曲”。

人非“生而知之”,那么,一定是“学而知之”、“思而知之”、“行而知之”。所以,必须坚持团队学习,学相同才能思相近(共识),思相近才能言相和(共鸣),言相和才能行相辅(共振)。

“共振”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18世纪,一队士兵由于齐步走而震塌了一座桥,这就是共振!而美国发明家特士拉则称:“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为二!”当然,我们要的是正面共振,不是负面共振。

团队学习追求高度一致,即使所学的内容一样,只是学习的时间顺序不一样,那也不行。众所周知,力有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实际上,我认为力还应有“第四要素”,那就是“时间”。团队成员之间,即使力的作用点一样,方向也一致,大小上也是尽己所能,但唯独时间不一致,那又有什么用呢?要是派他们去拔河,肯定不会常赢。

实际上,一个团队的胜负,核心在于企业文化。不坚持“团队学习”,就不会有同心同力同赢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要脱胎换骨必须“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学习效仿文明先驱;第二步,通过创新自作文明先驱。但没有第一步,哪来第二步?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

闯事业就像走迷宫,“自古成功在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

有个经典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不少人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

曾国藩所率湘军与太平天国军作战,连吃败仗。幕僚草拟奏章,中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大为不悦,提笔改为“屡败屡战”。同样两词,顺序一换,战无不败的颓唐之师就变成了百折不挠的威武之师。

两个故事,一个道理:要想知道,打个颠倒。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邯钢的成功,来自成本倒推。

蒙牛的高速,来自目标倒推。

人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点导向式”——从现有资源出发,正向推演,步步为营,如同笑话《一个鸡蛋的家当》所言的那样:一蛋生一鸡,一鸡生多蛋,多蛋生多鸡,多鸡换一牛……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唯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唯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唯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目标导向式,就是在原点与目标点之间架起最短的桥梁。臭皮匠与诸葛亮之间有什么区别?一提到箭,臭皮匠想到的是砌多少铺子,砍多少竹子,铸多少模子;诸葛亮想到的却是“草船借箭”。

市场竞争,资源互动,人无边界,财无边界,物无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的诞生,不仅是个抱负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目标的伺服,不仅是个机械过程,也是个能动过程。“原点导向式”,先点兵后打旗,捡到篮里才是菜,从有做有;“目标导向式”,先树旗后招兵,没到篮里也是菜,从无做有。有的人广阔天地无作为,有的人螺蛳壳里做道场,心大天也大,志阔地也阔。古人讲“善假于物”。只会用自身肢体作战的是低等动物,能够用十八般武器开战的才是高等动物。只会盯着脚尖就事论事属于一般智慧,能够运筹千里谋定而动才是高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