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19367500000016

第16章 以平常心观无常事(2)

心如墙壁,能藏能用

众生有佛性,处处有禅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佛;世事本无常,佛虽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却可以超脱于这个现实。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能否驾驭好自己的心。习得了平常心,以平常心对待世间无常,反而能够得到解脱。

菩提达摩向二祖慧可传法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何谓“心如墙壁”?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一般来说,很多人将之解释为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即在修行过程中,要做到不为外物所扰,心中不起妄念:“墙壁当前,挡住去路,寸步难进,诸法离言,毕竟空寂,无少法可取,无少法可分别,如墙壁无路”,念无起处,心无行处。而圣严法师则形象地阐释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法师认为,心如墙壁,这个墙壁应该是透明的,墙壁本身是固定而不能移动的,但是却可以任人使用:墙壁的基本作用是作为生活的屏障,隐藏个人的隐私;除此之外,既可以用来挂东西,也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不管我们将这面墙壁做什么用途,墙壁本身都不曾改变。

想要发挥墙的作用,必须首先得有这样一面墙存在,也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心,给自己的心一片自由舒展的空间。

唐朝时期,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心中有个疑问,成天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于是前来向南泉禅师求教。

陆亘问道:“请问禅师,有一个人在一个玻璃瓶中养了一只小鹅,后来小鹅慢慢长大,无法从瓶子中钻出来了,他想将鹅平安取出,又不想打碎瓶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南泉禅师面无表情,突然大喝一声:“陆大人!”

陆亘毫无防备,下意识地应了一声。

南泉禅师哈哈一笑:“出来了!”

陆亘顿时大悟,脸上再无阴霾之色。

对这则公案,圣严法师解释说,陆亘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念头装进了他内心的瓶子,南泉禅师喊他的名字,他一答应,念头就离开了瓶中鹅,心就自由了。心自由了,才可能以平常心去对待身边的事物,才可能以超脱的目光去注视世间的无常。

想要正确地驾驭自己的心,就要达到心的自由境界。与其说心像是墙壁,不如说仿若仓库更加贴切。圣严法师将心喻为仓库,目的是解释他常说的“内心不要留下任何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心中所有之物,无论是知识、学问,还是经验,都是为了众生,并非自己本身需要它们,因此自己本身内心是“无一物”的。就像是仓库一样,虽然库中储藏着无数东西,但是一件都不属于自己,在众生不需要的时候,应该安放不动,只有当其他人需要了,才从中取出。这样的一颗心是无比宽容的,能够包容一切,自然不会被无常所困。

有一位禅师,因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布袋而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佛为渡济世人转世而来。有一天一位居士在路上碰到了他,看到他手中的布袋便猜到了他的身份,于是便上前和他聊了起来。

居士:“敢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码。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居士:“和尚云游四方,布袋中都有什么行李呢?”

布袋和尚:“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居士:“弟子愚顽,想向禅师请教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布袋和尚:“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手中的布袋又被称作乾坤袋,从他随口吟唱的佛偈中可知,他的布袋可大可小。圣严法师说这个布袋代表着布袋和尚的心境和胸怀,别人给他什么他都会收下,即使是不好的东西,只要装进他的布袋,都会变成好的东西,他还常常将里面的东西送人,好像永远也掏不完。对他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接受和包容的,不论善恶、好坏、是非,只要在他面前都会变成没有障碍。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开时可以遍及十方,甚至连虚空也能装进去。

“入时观自在”,因为心无障碍,所以不论看什么,都可以看得很透彻,自然就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心,将它修炼成一面墙,不论做什么用途,都能够保持不动;同时又能像仓库一样,不管储藏了多少东西,都既不会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会成为会引发傲慢情绪的引子。

莲心禅韵:

关于弥勒佛的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北京·潭柘寺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开口常笑,笑古笑今,世事付之一笑。

——杭州·上天竺寺

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坐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昆明西山·华亭寺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只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

青山不碍白云飞

在众生眼中,佛是遥不可及的,他们远在西方极乐世界,不食人间烟火,只是一种遥远的信仰之所在。然而圣严法师却一直强调,佛就在平常人世间,普天之下处处有佛法,芸芸众生人人有佛缘。在佛的眼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这也正是佛教中所说的“无常”。人生无从选择,所以人生有憾,所以人生有痛,所以人生迷茫,所以人生无奈,所以人生无常。无常与平常,仿若黑暗隧道是两端,一进一出,光明自现。一花一世界,一念一悲欢。所谓欢乐,所谓痛苦,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感觉之中。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并非完全由客观环境造就。以平常心观世间无常,就能够在尘世间获得幸福。禅宗大德曾说过:“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只恐人扰风尘耳!”人虽然不能改变命数,却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定位自己理想中的幸福。

曾经有人问灵云禅师人该如何出离无常痛苦,禅师回答:“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圣严法师这样解释灵云禅师的话:灵云禅师话中的“青山”,指的是智慧的心,也就是开悟后的悟境,是已经见到佛性本清净之后具有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特质。当人被无常烦恼包围时,就难以开启自己的智慧,就如同青山被浮云环绕而暂时消失一样,但是山永远还在那里,即使被遮蔽,也会在一阵风吹过之后再度显现,智慧也是如此,智慧既像青山一样长存,又像驱散浮云的风一样自由。

一次,灵佑在百丈怀海禅师的身边,怀海问:“是谁?”

灵佑答:“是我。”

百丈怀海就对他说:“你拨拨看,炉子里有火么?”

灵佑拨拨炉子说:“没火。”

于是,百丈怀海亲自起来,在炉子深处拨出几粒火炭,夹起来对灵佑说:“瞧,这是什么?”

灵佑当下大悟。

看不到炉中的星火是因为被世俗的痛苦障了目,因为有了寻找火的目标,但是却因对于这份目标的执著而不能看穿炉中表面的灰烬,也就无法发现灰烬下隐藏的火光。智慧之光是永存的,可是只有内心清净的人才能够发现它的存在,并在其感召之下感受到智慧的温暖和力量。

有一颗智慧的心,修佛修到随物而化,面对一切都风物恬然,无心而无我,就能够时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就不会再有烦恼和忧愁,就会像云门禅师一样,日日是好日,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药山禅师在庭院中打坐,身边有云岩和道吾两位弟子相伴。禅师坐禅之后,看两名弟子仍然若有所思,便指着院中的两颗老树问道:“你们看这两棵老树,已经在寺中经历了上百个年头,如今,这两棵树一枯一荣,你们说,是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荣的好。”

云岩答道:“枯的好!”

药山禅师看着他们,并未讲话,恰逢一位侍者从旁边路过,于是药山禅师便将他喊了过来,问他道:“你看院中的这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药山禅师面露微笑,赞许地朝侍者点了点头。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所以有诗曰: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性格热忱进取者与清净淡泊者都有自己的乐趣,却也都有自己的烦恼。热忱的人有时候会疲于世俗生活中的喧嚣与众多不惜要的纷扰,而寡淡者却也难免会觉得寂寞无聊,只有真正能做到“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的人才能够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莲心禅韵:

妄心,真心:起种种分别计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是真心。没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时都是分别、执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无住;妄心处处黏滞,事事挂碍。自在和不自在,正是两心的不同处。

尘埃

有一天,赵州禅师正在打扫佛殿,有一位前来拜佛的居士问道:“赵州和尚不是一位得道高僧吗,为何还要亲自扫地?”

赵州禅师回答:“地上有尘埃,自然需要人打扫。”

居士又问:“这里既然是佛门净土,又怎么会有尘埃呢?”

赵州禅师说:“灰尘是从外面飞进来的。”

居士追问:“净土之中,怎么会有尘埃飞入?”

赵州禅师抬手指向门外:“看,又飞进来一粒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