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懂一点佛门居家修持法(弘一法师开示居家修行妙法)
19367400000012

第12章 行住坐卧勤施功(5)

一九六三年二月,证严法师只身到台北市临济寺准备受戒,却因没有剃度师父而无法报名。戒场报名截止前一个小时,由于到慧日讲堂请购《太虚大师全集》的因缘,巧遇印顺导师,至为惊喜,并以一颗谦卑恭敬,姑且一试的心,请求拜印老为师,想不到竟获导师应允,证严法师喜出望外。由于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在简单的皈依仪式中对证严法师开示说:“你我因缘殊胜,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并且马上为他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

追求佛理却屡次不能出家,如果是信仰不坚定者,恐怕早已放弃了。证严法师并没有因为那一次次的拒绝而气馁,她始终把自己当成是一位真正的僧侣,终于得到了印顺导师的认同。在这让人感动的坚持中,她淬炼了心灵,积累了德业,让佛法之莲如愿在生命中盛开。

滴水佛音

1、手印音译作母陀罗、慕捺罗、母捺罗,或称印相、契印、密印,或单称为“印”,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佛菩萨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因此我们与其结相同的手印时,会产生特殊的身体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这和佛菩萨及本尊修证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状况是相应的。

2、禅定手印的含义禅定手印的含义是说所有信奉佛法的人都应该从瞬息万变的世界观以及各种华丽的外在物中解脱。佛徒应该遵奉修习佛法,仅此一念毫不动摇,最终达到从轮回之苦中解脱的目的。

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

弘一法师修行深厚,对自己要求甚严,然而即使是这样的高僧仍然认为自己恶习太重。法师1933年在泉州承天寺演讲时说“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

恶习一词,听起来怕人,其实就是不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无非就是喜欢吃饭时说话、饭后看看报纸之类的小事,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事不注意,就会给人生带来很大的坏影响。

弘一法师钻研律学,对改正习惯之事非常注意。在这次演讲中,法师列举了七条僧侣不好的习惯,这些习惯虽出自山门,而且在僧侣的努力下已改过,但对在俗的人仍有参照作用:

一、食不言。

“饭不言,寝不语”是从小餐桌上爸妈用来教育孩子的话。吃饭时说话,含着一嘴菜饭大谈特谈,不但有碍消化,也很不雅观。

二、不非时食。

出家人讲吃饭定时,是一种戒律。在家人虽不用持戒,但也还是按时吃饭较好,人的消化系统分泌消化液都是有规律的,吃饭不定时,内分泌系统紊乱,与身体无益。

三、衣服朴素整齐。或有旧制,色质未能合宜者,暂作内衣,外罩如法之服。

出家人讲究勤俭,不以奢华为美。一丝一缕都来之不易,要格外珍惜。世俗中生活水平高,生活好,一些人就流于浪费,新衣服穿几次认为不时髦了就丢掉,不知爱惜。其实自己略作修改,添加潮流因素依然能再穿。或者捐赠给慈善机构,不能垃圾箱里一塞了事。

四、别修礼诵等课程。

僧侣的课业是繁重的。每天除去听讲、研究、抄写、及随寺众课诵外,还要自立礼诵等课程,学习非常努力。每天清晨,师父们有在佛前跪读法华经的、华严经的、金刚经的,还有念佛的,念佛号能念一万遍以上。

僧侣出家学习不止,在家人也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在校园学习的学子自当努力,走上社会工作的人也要及时充电,跟上时代的发展。

五、不闲谈。

平时大家都喜爱聊天打发时间。出家人也会聊天,聊天被认为是虚丧光阴、废弛道业的不好习惯,于是僧侣们改为在饭后或傍晚休息的时候,在树下、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在家人也当学习出家人,把宝贵的时间或用来学习知识、或用来做做家务,哪怕是听段旋律优美的音乐,也比大家凑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说些无聊话要有意义的多。

六、不阅报。

僧侣多不看报。报纸上虽能反映社会时事,然而各家报社为了抓人眼球,增加报纸销量,经常会登载杀人抢劫、奸邪淫荡的事情,真假莫辨,描摹详尽。即是是心地清净的出家人,总看这种东西也会被感染,影响修行。

现在网络发达,人们不怎么读报了,多喜欢浏览各大门户网站,信息量大了不知多少倍,只可惜泥沙俱下,各种不堪的内容混杂其中。成年人有分辨力尚且受蛊惑,青少年心智不成熟,随意在网络上浏览信息更是危险。在现代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网络,上网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节制地上,对孩子上网尤其要当心。

七、常劳动。

弘一法师很直白地说“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懒惰的何止出家人,谁不喜欢不劳作,轻轻松松地生活?然而懒惰是恶习,腐蚀人的心灵。僧侣们已经发下誓愿要勤于劳作,每天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努力做其他劳动的事情。在俗世中的人也要让自己的双手双脚动起来,自己扫扫地、洗洗衣服,不但生活整洁了,对心灵也是小小的锻炼。

滴水佛音

1、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承天寺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抗日战争时期,弘一法师曾在此讲经弘法,组织佛学研究会、念佛会、流通经书,创办养正院,培养僧徒。

2、《法华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经书名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法华经》是佛陀晚年所说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切切实实持戒

佛陀于菩提树下得道证果后,于罗阅祇国弘法教化,后来又前往舍卫国度化众生,深得波斯匿王与百官的敬仰。

当时,国内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带领五百位商人出海寻宝,正当船只行驶于一望无际的大海时,海神突然现身于众人之前。波利向海神讲授佛法,得到了海神馈赠的一副香璎。

波利回到舍卫国,想到这么稀有珍贵的香璎,绝不是自己这种平民百姓所适合配戴的,于是前往皇宫将这宝物献给波斯匿王。国王非常欢喜,马上派人去请诸位夫人出来,并且言明将把香璎赏赐给当中最美丽的一位。

消息布达后,宫中的每一位夫人无不极尽全力将自己装扮得美艳动人,希望自己会是得到香璎的幸运者,唯独末利夫人没有来。国王询问侍者,侍者回答:“今天是十五日,夫人正在持守八关斋戒,因为身着素服,没有装扮,所以没有来。”

国王听了很不高兴,派侍者转告末利夫人:“难道你今天持斋受戒,就可违抗国王之命不出来吗?”

就这样传达了三次王命后,末利夫人终于出现于众人之前,质朴的衣着中未添任何装饰,素净的面容上没有一丝脂粉,全身散发耀眼光采,比平常更加庄严。国王见了非常惊讶,心存敬意地问道:“是什么样的修为,让你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

夫人回答:“我想到自己累劫以来少修福德,所以今世得为女人,情深业重,秽垢堆积如山。况且,人命短促,若不精勤修行,稍有不慎,便会堕入三涂恶道。所以至诚发心每月持守斋戒,割舍世间种种贪爱,遵从佛陀教法,希望世世皆能蒙受法益,增长福德。”

国王看到修行使夫人如此美丽,深感佛法的力量深大,决定将香璎送给末利夫人。夫人拒绝了,并提议将香璎敬献给佛陀。

波斯匿王一行人来到精舍,向佛陀至诚顶礼,诚恳地奉上了香璎。世尊接受了国王的供养,说偈云语:

多作宝华,结步摇绮,

广积德香,所生转好;

琦草芳华,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青莲芳花,

虽曰是真,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行无放逸,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斋戒的福德广大长久,能够使人得到好的名声与大众的敬爱。即使有人将遍满天下十六大国的珍宝,拿来布施修福,所得的福报,也不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守斋戒的功德。与末利夫人的福德相比,须弥山不过如一粒豆子罢了!所以斋戒是福慧双修之法,可以解脱烦恼,证得涅盘,不是世间福报可以比拟。”

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竟然能使须弥山相形见绌,持戒对佛教徒的意义可见一斑。佛经中有一种说法: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戒为师。戒是如来的法杖,是解脱生死的根本。戒在梵语有两个说法,一是毗尼(净行义),二是木叉(解脱义)。毗尼是因,木叉是果,因为有了净行而有解脱。在因上是极严的约束,是不自由,可是果位是得大自由。

“持戒”二字的意义,现在很多人已经不明白了。持戒不一定是为了修行到菩萨或佛的境界,最朴实的目的就是来生再做人。所以,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众生畏惧因果,就是因为大家疏于自律,如犯法入狱的罪犯一样,在最大的自由来临之前追求了不该有的自由,反而使自己身陷困境。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所以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遭受牢狱之灾失去自由的人,基本上都是由于触犯了五戒。譬如:贪污、窃盗、勒索、抢劫,是犯了偷盗戒;杀人、毁容、伤害,是犯了杀生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所以受戒某种程度上说于守法同意,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弘一法师曾无奈地说:“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要倍增于不受戒的人。所以弘一法师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即使受戒也要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显而易见是杀、盗、淫、妄,此外饮酒、吃肉也容易惹人讥嫌。抽烟在律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所以尽量不抽为妙。

要切切实实守戒,也要开遮有方。一般怕受戒的人都是因为怕犯戒,大可不必要。戒中有开缘一说。五戒里面饮酒这一条戒开缘最多,如果是自己嗜好饮酒,属于犯戒。什么状况下饮酒不属于犯戒?最常见的,是生病吃药。中药里面很多药用酒做药引,这不犯戒,这开缘。无论出家在家,七十岁以上的人,身体衰弱,血液循环缓慢,佛准许开戒,在每一餐饭的时候喝一杯酒,这是当药用,帮助血液循环,或者在晚上睡觉之前喝一杯。开缘,是身体有需要。还有做菜时要放酒调味,也是开缘,不是破戒。

要晓得佛制定不饮酒戒,真正用意是防止喝醉了犯杀盗淫妄,所以酒这一条戒叫遮罪,是预防措施,不像杀盗淫妄是性罪,性质不同。要对这些都不懂,就没有办法持戒了。

滴水佛音

1、舍卫国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是古代印度一个比较富裕的小国,位于中印度。相传舍卫国国王的释迦牟尼的弟子,释迦牟尼成佛后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

2、香璎香璎即璎珞,古代一种用珠玉穿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俗称佛珠或念珠。

3、菩提树别名觉悟树、智慧树,原产印度,因此通称印度菩提树,是印度国树。菩提树在《梵书》中称为“觉树”,被虔诚的佛教徒视为圣树,万分敬仰。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于广州光孝寺坛前。从此我国广东、云南均有菩提树生长。

佛陀都劳动

现代人想象,稀有世尊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一定是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其实不是这样。佛陀也是劳动的,而且事无巨细,亲自动手。

有一次,佛和阿难出外游历,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秽物的酒食吐了一身,气味难闻,过路人都绕着他走。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这位弟子抬到井边,用桶汲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并没有呼喝弟子去修理,而是自己找来工具,亲自动手修补。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患了重病,没有人照顾,一个人在床上辗转呻吟。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佛把生病弟子的大小便种种污秽,清洗得干干净净;还将他的床铺,整理得平平展展,舒舒服服,然后扶他上床。

这些故事,出于经文,并不是凭空说说的。佛的劳动,可见一斑。佛不像现在的一些人,凡事都要他人服劳,自己坐着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