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优秀员工九商树
19365800000023

第23章 胆商:不断拓展更广阔的生长空间(1)

胆商,就是指一个人胆力、胆识、胆略的度量,它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前瞻精神、发展精神。具有高胆商的人,一般都具有非凡的胆略,能够临危不乱、破釜沉舟、力排众议;具有果断决策的魄力,不但能够发现机遇,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机遇,果断出击,毫不犹豫。从现在开始锻炼你的胆商,更有助于你走向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第1节 胆商:不断拓展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无论是什么时代,没有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冒险的胆略和气魄,都成不了大气候,只有大胆开拓,你才会有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众所周知,一棵大树只有长得更高,它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同样,工作中,我们只有大胆开拓,才会有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有一年,但维尔地区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元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制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儿,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材。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他妻子劝他说,不要购入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做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又安慰她道:

“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了。”

甘布士的话似乎兑现不了。

过了10多天后,那些工厂即使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他们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他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便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区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但维尔地区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他平静地说:

“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生意也十分兴隆。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甘布士之所以成为商业巨子,除了他具有非同寻常的眼光和理性的头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敢于冒险。

风险不仅体现了甘布士敏锐的眼光、准确的判断,而且体现了他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这种勇气和魄力,正是我们所要倡导的胆商。

胆商(Dar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 DQ),就是指一个人胆力、胆识、胆略的度量,它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前瞻精神、发现精神。一个高胆商的人具有非凡的胆略,能够临危不乱、破釜沉舟、力排众议;具有果断决策的魄力,不但能够发现机遇,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握机遇,果断出击,毫不犹豫,并能应对环境的变化。

其实,无论是什么时代,没有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冒险的胆略和气魄,都成不了大气候。而历史上大凡成功的政治家、商人和企业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具有胆略和魄力的。

美国大亨哈默18岁时接管父亲的制药厂,22岁就成为环球瞩目的大亨,其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具有足够的冒险精神。像他和苏联做生意,当时是1921年,前苏联刚打完仗,接着年成不好,闹饥荒。哈默听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可当时西方世界对这个红色国家充满着魔鬼般的恐惧,没人敢问津,但哈默却跃跃欲试。他先和列宁做粮食生意,觉得列宁挺好,各取所需,哈默赚了一笔。后来他又果敢地在前苏联投资办企业。哈默一生的商业成就为人称赞,而他在前苏联的成功冒险尤其值得称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企业之间的较量不仅是企业实力、产品实力等硬件的较量,而且还是胆识、冒险、创新等软件的较量。面对同样的市场,有的企业凯歌高奏、不断发展,有的却铩羽而归、最终消沉。两军相逢勇者胜。有些失败,并不是产品的失败,往往是企业决策者、经营者,在机遇面前、在商机面前,顾虑重重、缩手缩脚、当断不断,结果坐失良机以致功败垂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缺少胆商。

阅读思考题

1.你认为你自己是一个具有高胆商的员工吗?

2.高胆商的人都具有哪些素质?

3.高胆商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重要作用?

第2节 让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最精彩的章节,并不是你在哪一天拥有了多少金钱,也不是你在哪一刻获得了美妙的爱情。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难忘的,或许就是你在某一关键的瞬间,咬紧牙关战胜了自我。如果你想摆脱平庸的工作状态,拥有精彩卓越的人生,就应当摆脱心灵的恐惧,不断地挑战自我,打破自我限制。

人生中有些事情其实我们都能做到,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前进,就一定能做到。

汤姆·邓普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结果,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果童子军团行军10公里,汤姆也同样可以走完10公里。

后来他学踢橄榄球,他发现,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男孩子都远。他请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

但是教练尽量婉转地告诉他,他“不具备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请他去试试其他的行业。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球队,请求教练给他一次机会。教练虽然心存疑虑,但是看到这个男孩这么自信,对他有了好感,就收了他。

两个星期之后,教练对他的好感加深了,因为他在一次友谊赛中踢出了55码并且为本队争得了分。这使他获得了专为圣徒队踢球的工作,他在那一季中为他的球队争得了99分。

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那天,球场上坐了6万6千名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只剩下了几秒钟,这时球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线上。“邓普西,进场踢球。”教练大声说。

当汤姆进场时,他知道他的队距离得分线有55码远,那是由雄马队毕特·瑞奇踢出来的。球传接得很好,邓普西一脚踢在球身上,球在前进。但是踢得够远吗?6万6千名球迷屏住气观看,球在球门横杆之上几英寸的地方越过,接着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汤姆队以19比17获胜。球迷狂呼乱叫为踢得最远的一球而兴奋,因为这是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手的球员踢出来的!

“真令人难以相信!”有人感叹到,邓普西只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们一直告诉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

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再去尝试、再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

有时候,我们以往失败的经历常常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羁绊。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心理制约,虽然缺乏经验,一样也可以依靠创新取得良好的业绩。例如,一位新推销员刚进公司,他没有经验,幸运的是,他不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懂,而且热心工作,结果销售业绩在公司遥遥领先。

初生牛犊不畏虎,他并不晓得做不到,反而做到了。这就是“新进”推销员比“老练”推销员业绩好的原因。

黄蜂不能飞是很明显的事实,所有科学实验都一致证明它不能飞。它的身体太重,翅膀又太轻。根据气体动力学,它根本不可能飞得起来,但是黄蜂居然能飞起来,因为它没有读过气体动力学。

玛莉露·雷登当年只是西弗吉尼亚州高二学生,怎么看也不像成为世界顶尖体操选手的样子。她说:“当时的我默默无闻,虽然我已经是本州的体操选手冠军。”娇小的她十四岁那年,到内华达州的雷诺市参加一场比赛。就在那一天,指导过奥运体操金牌得主娜迪亚的罗马尼亚籍教练贝拉·卡罗里主动找上了玛莉露。

雷登小姐回忆道:“他是体操界的国王,居然会来找我,拍着我的肩膀。他很高——身高大概有六尺二或六尺四寸。他以很重的罗马尼亚口音对我说:‘玛莉露,你来找我,我能把你造就成奥运冠军。’我当时第一个闪过脑海的念头就是:‘哪有可能!’”

不过,贝拉·卡罗里在整场内华达体操比赛中,显然只注意到她。雷登回忆时说:“于是我们坐下来开始谈话。后来他又跟我父母谈话,对他们说:‘听着!我不能保证玛莉露能进入体操代表队,但是我知道她是块材料。’”

多么伟大的目标!玛莉露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能参加奥运比赛。但是这一次,却是由一位体操界伟人的口中说出她的梦想,对玛莉露来说,这目标就如同刻在磐石上一样坚定。

“当时我承担的风险很大,”她说,“我得离开亲人朋友,住在素昧平生的人家中,与一些陌生女孩一起受训。这么重大的决定令我惶恐。我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不过同时我也很兴奋。这位教练居然愿意训练我,渺小的、从西弗吉尼亚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来的我!我被他选中了!”

当然,她绝不能让卡罗里教练失望。当时距离玛莉露以连续两次满分的成绩为美国体操队夺得奥运金牌,也不过是短短两年半的时间。从那届奥运以后,几乎没有人不认识这位体操冠军了。

雷登小姐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谈到“不可能”这个观念,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看著名成功大师卡耐基年轻时用的一个奇特的方法。年轻的时候,他抱着要做一名作家的雄心,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典将是他的工具。但是由于他小的时候很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说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年轻的卡耐基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他的意念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这些字。但是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impossible)这个字,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他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成长得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并不建议你从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这个字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心志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阅读思考题

1.你挑战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2.你认为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真的不可能完成吗?

第3节 勇于冒险:跨越面前的险滩

我们说一件事有风险,往往就意味着完成这件事困难比较大,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而保险系数比较小。因此,人们一般不愿意冒险。可是成功的人往往喜欢冒险,因为他们知道:风险就如一座险滩,渡过了这座险滩,就会风平浪静,就会有胜利的喜悦。

当你准备去进行一次不寻常的行动时,一定要有冒险精神。世界上有许多人缺乏胆量,不敢冒险,只求稳妥,所以一事无成。

当然冒险不等于粗枝大叶、闭眼蛮干,也不是只谈论,只求前进而不管实际。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敢作敢为,哪些是莽撞蛮干。

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采取重大而勇敢的行动。在生活、工作中涉及冒险时,许多人常常犹豫不决,使他们的信心得不到升华。也许这种人就是对一切了解得太多,所以他们生性谨慎,总是推迟重大决定,有时甚至无动于衷。

一个有志成功的人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如果惧怕失败,不冒风险,求稳怕乱,平平稳稳地过一辈子,虽然可靠,虽然平静,但那只是一个悲哀而无聊的人、一个懦夫,最为痛惜之处在于,这个人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潜能。他本可以摘取成功之果,分享成功的最大喜悦,可是他却甘愿把它放弃了。与其造成这样的悔恨和遗憾,不如去勇敢地闯荡和探索;与其平庸地过一生,不如做一个敢于冒险的英雄。

1975年,石油富国沙特阿拉伯对外宣布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本国东部杜拜湾兴建大型油港,预算总额为10亿至15亿万美元,并向全世界各大承建公司公开招标。

这项工程十分庞大,堪称“20世纪最大的工程”。此消息很快风靡世界各国,立即引起了世界建筑商们的关注。

1976年2月,中东弹丸小国,战云密布,大军压境。一场惊人的“世纪工程”夺标大战拉开帷幕。

号称“欧洲五大建筑公司”的联邦德国“莫力浦·霍斯曼”、“朱柏林”、“包斯卡力斯”,英国的“塔马”,荷兰的“史蒂芬”,已早早踏上了这个海湾小国,企图打败竞争对手,夺标取胜。另外,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头号建筑公司也匆匆从远道赶来,决意参与这场大角逐。

最后一个到来的,是韩国郑周永率领的现代建设集团。尽管这是个姗姗来迟的插队者,但却是竞争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