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诗词赏析
19363200000026

第26章 咏志与咏物诗(2)

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昆仑山高寒多雪的壮丽景色及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词一开篇,作者就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把昆仑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描写了它的高大和恒久。在空间上,“横空出世”四个字突出了昆仑山高高横亘于空中,高出人世的宏伟形象,然后再用一个“莽”字形容昆仑山莽莽苍苍,远大而无穷无尽的气势。在时间上,“阅尽人间春色”突出了昆仑山不仅高大磅礴,而且年代久远,见证了人世的沧桑。词的开篇写得气势磅礴,雄健有力,这表现出作者的豪迈气魄和无比丰富的想象力。

接着作者化用张元“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昆仑山壮丽的雪景。崎岖曲折、巍峨起伏的昆仑山脉就如同许多玉龙一样沸腾起舞、银光闪闪、寒气逼人,把整个天空都闹得冰冷寒透,从而表现出昆仑山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伟力。

写到这里,作者突然笔锋一转,不再写昆仑山的美景,而是开始描写昆仑山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当夏季来临的时候,昆仑山的积雪开始消融,形成滚滚水流进入江河,导致洪水泛滥,无数劳动人民因此而家破人亡,葬身鱼鳖之腹,这里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天灾,但其实是暗指反动派一心只想发动战争,全然不顾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表达自己激愤:“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个问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借景抒情,在黑暗的旧社会,有谁能来改造自然为人民造福呢?这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下阙回答了上阕尾句的疑问,写怎样去改造昆仑山,从而抒发了作者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和打倒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下阙一开始,作者就把昆仑山人格化,直接与昆仑山对话,使整首词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告诉昆仑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多雪,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于是作者发挥了奇特的想象“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作者想象着自己要依靠在天边,拔出极长的宝剑,把昆仑山裁成三截。在这里,作者用充满豪情的词句表达了自己要改造世界的理想,并且把一个比昆仑山更加高大的巨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接着作者进一步想象,把昆仑裁为三截后,要“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这样,才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全词写到这里,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那就是要打败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帝国主义。在这里,作者不仅想到了中国人民,还想到了世界人民,气魄宏大,精神更崇高,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首词可以看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用干瘪的文字来表达,而是借用大胆的想象吟咏出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在词中,他的想象驰骋于天地人间、古今中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我们得到了艺术的感染和美学的享受。读完全词,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心系全人类,比昆仑山还要高大的伟人形象已经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初稿对照

调寄念奴娇·登岷山

横空绝世,有昆仑,揽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都是此君余脉。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尔挥为三截?一截抛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①,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②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③。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④,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⑤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⑥。

惜秦皇⑦汉武⑧,

略输文采⑨;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词最早经作者审订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题解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结束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2月底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随后毛泽东又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深刻分析。会后,中共中央立即组织了“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与日寇作战。1936年2月,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适逢大雪。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回想起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毛泽东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注释

①风光:风景,景色。

②惟余:只剩下。

③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④原驰腊象:1957年毛泽东和臧克家谈诗时,臧克家问:“‘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说:“如果作蜡比较好,正好与银蛇映对。”毛泽东最后采纳了臧克家的建议。

⑤须:等。

⑥折腰:原始拜揖,躬着腰侍候。《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⑦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年),秦朝的皇帝。

⑧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⑨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采,引申为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虽有武功,但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唐朝第二位君王,为大唐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宋朝的开国皇帝。

稍逊风骚:与“略输文采”大致相同。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年)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属于鹰类的一种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这句是说成吉思汗的风骚、文采不够。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17)数:算得上。

赏析

毛泽东对雪可谓是情有独钟,在他的诗词里我们经常可以读到咏雪的诗句,例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七律·长征》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冬云》中的“梅花欢喜漫天雪”等,与这些诗句不同的是,这首词毛泽东以“雪”为题,专章咏之,在赞美北国美丽雪景的同时,评价了历代的英雄豪杰,并抒发了自己伟大的抱负和雄视百代的豪情。全词气势磅礴,感情抒发得畅快淋漓,可谓是一首绝唱古今的佳作。

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北方雄伟壮美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开篇,作者就为我们点明了地点,并把我们引入冰天雪地、雄伟壮丽的意境中。“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说明地域之广,“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使北国雪景显得雄伟壮丽而生气勃勃。这两句只有12个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冰封大地、雪舞长空的北国严冬图,也为下文的继续描绘铺开了巨大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