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19363100000042

第42章 做事就怕“认真”二字(3)

“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 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领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

首座说:“你就是要走,也应该去向和尚告辞。” 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

“三次向你问法的那个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 往后雕琢成一棵大树,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阴凉。”

临济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 “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 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

大愚问:“你从哪里来?” 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 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语?”

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意,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 大愚说:“黄檗是老婆心切,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 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没有错。” 临济一听,豁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

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你这尿床鬼,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快说!快说!”

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 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这老鬼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

临济禅师开辟临济一宗,他修佛的过程中经历了常人难忍受的苦难,哪像那些嘴上说一些公案、背几首禅诗那么容易?

佛法需要自己去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修成正果。正如玄奘法师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把守规矩,坚持有原则的自由

佛法中之所以存在十分严格的“持戒”,是因为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倘若只是挂个名或者明知故犯则是最不好的,那还不如不去受戒。因此,约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定要去认真对待。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的,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自由的。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世界上有绝对的自由吗?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只有有约束的自由是常态,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

贾平凹笔下的云雀总以为笼子是它的束缚,想方设法地逃离那里,飞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来,它发现笼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机,有太多的艰辛束缚着它,使它疲惫着,于是它回到了那个原本是约束、现在又再度成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笼子。

从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息息相关。

不仅是人,在自然界亦如此。想必大家都知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阐述的就是生物链,而生物链就是自然界中的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一种生物是没有天敌的,它们在和同类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防着天敌的袭击。假设哪天狮子不吃羊了、豹不食兔子了,所有动物都安乐地繁殖,那么终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多。除了“人口危机”外,还会出现“牲口危机”,到时候动物们是不是也需要找一个星球来移居呢?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便在于,人有一种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约束。

约束,看似抽象,事实上,世界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河床是河流的约束,如果河流没有了河床的约束,那么它将泛滥成灾;轨道是火车的约束,如果火车失去了轨道,那么它将无法行驶;土壤是植物的约束,如果植物离开了土壤,那么它将不能生存。

法律与理智是人的约束,如果人失去了理智,没有了法律与规定的约束,那么这个世界将一片狼藉,又怎能有今天的文明呢?

其实,人类是经过了无数次“包装”的,约束就是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没经过包装的人做起事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这种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们,不愿被人们抛弃,不想被社会淘汰,那么,我们必须约束自己。

当你陶醉于硕果满枝的果树园时,当你迷恋于赏心悦目的花草时,当你折服于巧夺天工的盆景时,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人们对它的精心修剪,没有人们对它们的“约束”,它们将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大概只会看到没有果实的纷繁的枝叶,杂乱无序的花草,更不可想象那盆景又是副什么尊容。

是的,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致于跌到深渊之中。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成为供人观赏的东西。

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物的成就具有促进的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人生的圆满。

忍耐是一种自我意念的控制

小事不忍,难成大谋。为人要学会忍耐,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而发脾气,就只会坏事。只有下定决心耐住性子,才能做成事,否则就会有麻烦缠上身。只需忍耐,明天就一定会有阳光。

性格急噪、粗心大意的人,难以办成大事;性情温和、内心安详的人,必然万事顺意。不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必定要被命运所捉弄。

古时,有为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成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上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转而开始哀求,高僧仍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没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罪。”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没有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 他:“ 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还知道不值得,可见心里还有衡量的标准,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口时,妇人问 他:“ 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

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她叩谢而去。

“气”,便是一种需要上的失落。生气就是在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既然如此,又何必生气呢?

当我们容许别人来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受害者,当对发生的现况无能为力的时候,抱怨与愤怒便成了唯一释放的选择。

莫生气,因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语言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

镇定情绪,解脱自己,才是当务之急!

可见要做大事,要成大事,关键在于一个“忍”字。

在古老的藏族地区,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广大,只要与人争论而生气的时候,他就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爱地巴为什么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感到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明说。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太广大了,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转,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已经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他的孙子看到后恳求他说:“阿公!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地区也没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广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还有,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爱地巴终于说出隐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贝多芬曾说过:几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每一位优秀人物的身旁总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智得多。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温和平静的心态,从容地面对那些纷扰。

生活中有些事情或许你永远不会习惯,但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所以你必须学会忍耐。没有能力改变现实,那么你就必须忍耐、适应,等一切都过去了,剩下的就是美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