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病先养心
19360800000001

第1章 传统中医与现代心理学的精彩论述(1)

养生重在炼心,健康长寿者最懂得养心之真谛

养生家孙思邈的“十二少”养生真谛与“十二多”丧生之本

历史上的很多养生专家都认为养心重于养身。唐代药圣孙思邈以独特的见解,实践了注重养心的保健养生法,身体力行,在平均年龄二三十岁的时代,实现了寿高101岁。

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 “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只有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通俗地说,“十二少”与“十二多”的精华就是“心气平和”,从心理上、思想上尽量减少对身体不利的意念。

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这样,就不致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哀伤肺,过乐伤肾。人体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难上身,自然利于身体健康。

要做到“心气平和”还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

心气平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甲拜衮桑在《西藏医学》中论述说:“要维护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正如一个人不要到有险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险的船一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这句话阐明了“心气平和”,一切要从每一细微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为人处世,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气常存我心,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好。

因此,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在养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长存:静心、定心、宽心、信心与善心。

静心就是要心绪宁静,心静如水,不为名利所困扰,不为金钱、地位勾心斗角,更不能为之而寝食不安。

定心: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事在人为,乐在创造。要善于自我调整心态,踏实度日,莫为琐事所烦忧。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岂非惬意?

宽心:要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行船,心底无私天地宽。让宽松、随和、宁静的心境陪伴您,岂非是快乐每一天?

信心: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与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十足的信心,坚信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就能渡过难关。

善心:要有一颗善良之心,时时处处事事都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好善乐施献爱心,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

淡泊欢乐多添寿,杂思寡欢命不长

我见过很多长寿的老人,谈到他们的养生之道,往往令人惊讶:都说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可是有的老人几乎烟不离手,还是活到100多岁;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老人却偏偏不爱运动也能高寿;还有嗜好喝酒的、尤喜吃肉的、长期吃素的等等,都有长寿的代表。那么,究竟那种长寿之道是正确的,使我们可以借鉴的呢?

我认为:真正的长寿之道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那些长寿老人,不管他们的长寿之道有多“个性”,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胸宽广、淡泊名利,不爱跟人斤斤计较,更不爱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他们活的很天真很单纯也很快乐。

说到这里我讲一个关于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的故事。一天,有个病人双目红肿,泪流不止,神情忧虑,来找叶天士看病。叶天士详诊细察,询问了发病经过后,说:“依我看,你这眼病只需几帖药便能治好,但眼病医好十天后,你的两只脚心会长出恶疮,那倒是关乎性命的。”

病人听了非常害怕,让叶天士无论如何要救救他。叶天士说:只有一个办法,你必须要照做才行。每天睡前和早晨起来,要用手搓两个脚心各360次,一次也不能少,只有坚持下来,才能渡过难关。这个病人对大名医叶天士的话深信不疑,便诚心诚意地依法而行。

十天过去了,果然,眼睛好了,脚心也没长出恶疮,精神也显得很清爽。病人去向叶天士求教道谢。叶天士笑着告诉他:“你的眼病其实是忧虑所至。用些药,你不去想它自然会好。但你这人心事较重,且眼睛疼痛不由你不想。我说要长危乎性命的恶疮,你自然就不去注意眼睛了,揉搓脚心只不过是降火定神、补肾强身。这样注意力转移了,心病一去,眼病也就好了。”

所以说,良好的情绪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每个人在注重“养身”的同时,更应重视“养心”,要牢记一句话“淡泊欢乐多添寿,杂思寡欢命不长”。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养生观点。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生命之树常青。

第二,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格。不要愤世嫉俗,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些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都非常有害。

第三,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慢慢消失,心情变得豁达、轻松。

第四,培养广泛兴趣。琴棋书画,养育鱼鸟,种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或者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这都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心理上的苦闷。尤其是老年人,更应用丰富多彩的爱好,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形神合一方能德高寿长

我们汉语里有个词叫“德高寿长”,前文我们也提到了“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寿命一般都比较长。那么为什么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比道德修养欠缺的人更长寿呢?

中医里面是讲究“形神合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容易给自己套上名利的枷锁,他们斤斤计较,时刻都在忙于算计别人和防备别人,因此他们整天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且他们心胸狭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从而陷入整天担忧的困境中。可想而知,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情绪下,身体内部功能就很容易紊乱,造成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乘虚而入。而那些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人,往往什么事都能看得开,豁达乐观,宽厚仁爱,这样的心境不仅可以驱逐烦恼,而且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他的人体免疫力自然会增强,不容易生病自然就更容易长寿了。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心身疲惫”、“心身交瘁”、“神形俱疲”,然而,这不仅是习以为常的百姓语言,这里还包含着深刻的中医“形神”学问。

中医学对于人的“形”与“神”的关系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这就是说人的精神与形体是不可分离的,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就形成生命人体“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合二为一,两者相互为用、相亲相济与互为依存,共同维系着人生命体的正常心身机能与健康,形成“形”与“神”的存则俱存、伤则俱伤、损则俱损的同一关系。中医学将这二者合而为一的形神关系概括为“形神合一”或“形神一体”。

认识人的“形神合一”,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或器官的健康无病,同时精神情绪与心理素质也是正常无问题的,此即所谓的“心身健康”,否则,就是不健康或“亚健康”、“心身疾病”。

当人体不适或者有病时,人的这种不良感受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而不良的精神和情绪又会加重躯体的症状,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恶性循环过久,人体就会从一、二种症状产生众多的症状,从某个系统器官的功能失调而产生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失调,甚至产生病变,陷入“四面楚歌”的痛苦境地。

中医谨守“形神合一”的互亲、互济、互依、互存,形成形与神、身与心的良性互动,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未病”先防的修身养性;对于“已病”的人来说,防止与阻断精神症状与形体症状的恶性循环,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生活习惯,并进行合理的治疗,它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与转归。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人体要劳逸结合,过渡劳累与过渡安逸,久而久之都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中医还强调“五志所伤”或七情所伤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认为那些“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的反应过急、过久的不良情绪,它对人的伤害既是立竿见影的,也慢性持久的,所以要尽快地从这些不良情绪中“移情”出来;中医提出了“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养生方法,那些性格认真,不甚灵活的好强者来说,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不但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也能决定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养生只有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效果才会最好,否则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蹩脚的养生。

多关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养生之道

许多人在生病或遇到健康、保健问题时会变得很迷惑、盲从。在临床中常常有患者会问,祝大夫我该吃几个疗程的药啊?我吃完了药还用来吗?我吃这个菜对我有好处吗?我吃那个肉对我有帮助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

我的回答经常是:问您自己啊!药吃到自己感觉舒服了就停,不舒服了就再吃,没有疗程规定。该吃什么食物,也要问您自己啊!吃您爱吃的、想吃的,吃了身体舒服的,符合这两条原则的食物就是您身体需要的,对您有好处的食物啊。

除此之外我还会遇见很多诸如此类的疾病、健康问题,比如我身体很不舒服,可是从头到脚各种检查作了个遍没查出问题来,该何去何从? 孩子没什么异常的可是一化验锌也缺、钙也少,真的要补钙添锌吗?今天A报上说早上运动好,明天B节目上讲晚上锻炼妙,甲教授讲要多晒太阳,乙专家说要防避紫外线。莫衷一是,到底该听谁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类对待自身生命有了更新、更多的方法去认识,有更新、更多的标准去衡量,生病了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细致入微的高科技的检查化验,并依此来诊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各种媒体中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疾病治疗、健康保健的信息,我们依此来指导自己衣食住行。我们总是在听从机器的或是别人的,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感受和觉知。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和自然选择成为地球上最优势的物种,难道连对自身状态的好坏都没有感知、判断吗?在还没有各种高科技检查、化验的时代里,中国人依靠中医中药治病、保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留意一下那些长寿的老人、健康的孩子,恐怕没有一个是跟着各种媒体的健康宣传去生活而获得长寿、健康的。

所以,您的身体是自己的,不用去迷信机器的检验、专家、媒体的指导,多关注您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做自己想做的、愿做的事,以身体的舒服为指标,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健康。

我们应该学会给自己的心灵做做减法

在我们的生命中,从第一刹那便开始了加法运算,直到我们生命的结束,胎儿时我们从母体摄取营养,出生后我们更要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得更多,我们要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车子、更漂亮女朋友或更英俊的男朋友、更快的速度等等,为此我们也有了更多的烦恼、更多的忧虑、更多的疾病。

即使我们病了,对待疾病也依然是加法运算模式,我们要吃更好的药、要做更先进的检查、要住更大的医院、要用更多的治疗手段、要吃更名贵的补品。在临床当中经常会见到患者在看完病拿到药后,还要问医生我要不要再吃点这个药或那个药?我吃些什么东西补一补?我再吃点这个好吗?我再用点那个行吗?往往医生嘱咐不要做的,患者的回答常常是:我太忙了不能休啊!我没法早睡啊!这个不让吃、那个也不让喝那还活个啥意思!?那还不亏了!?

难道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不能来些减法运算吗?其实好多疾病的发生或加重或久治难愈都与我们不知道在生命中运用减法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我们不减去对食物过度的贪恋、对懒惰的纵容就会导致致肥胖、糖尿病;不减去吸烟的习惯就会得呼吸器官的疾病,不减去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就会头痛、失眠、生痤疮、甚至肿瘤;不减掉酒量就会患肝损伤、胃病、脑血管疾病;就是在患感冒、咳嗽时也有减法存在,要在我们的餐桌上减去荤、腥、油腻、生冷食物,才会帮助我们尽快痊愈; 很多的家长在对待自己的小宝宝时更是“只加不减”,补钙、补锌、补铁、补蛋白、维生素A、B、C、D、E一路补下去,还要再时不时的来些山珍海味补养补养,三天没吃肉就怕虚了,五天没加钙就怕不长个了;最后把自己的孩子吃成个肥胖儿、补成儿童性早熟、儿童糖尿病、高血压等等;似爱之,实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