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困难多(修订版)
19359000000016

第16章 转变思维,更新与困难的互动模式(4)

简化模式:复杂的最终境界是简单

关于简化思维模式,有个较为有名的法则“奥卡姆剃刀”。他的提出者奥卡姆·威廉有句有名的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原则在逻辑学中又被称为“经济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对任何事物准确的解释通常是那种“最简单的”,而不是那种“最复杂的”,这就像音响没有声音,我们总是会先看看是不是电源没有接好,而不会马上就将音响拆开检查是否哪个线路坏了。

许多年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磨砺着这把“剃刀”,使之日见锋利,终于成为科学思维的出发点之一。凡善于使用这把“剃刀”的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都在“削”去理论或客观事实上的累赘之后,“剃”出了精练得无法再精练的科学结论。

“奥卡姆剃刀”体现的就是简单思维,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只是有很多人,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喜欢将一件事情往复杂处想。其实,当我们的思路又开始变得复杂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该拿起“奥卡姆剃刀”了。

因为,人们大脑中的记忆和偏爱,总是指向了更简洁的事物。只有简单,才可以产生绝妙的主意。

“苹果教父”乔布斯深谙减化艺术,他骨子里有一种极简主义。乔布斯常说:“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iPhone就是这种极简主义的代表作品。

乔布斯对iPhone的期待是,一款简约到极致的手机。他反复对设计团队表达自己的观点:已有的所有手机都太复杂,太难操作了。在iPhone设计的最初阶段,乔布斯就给团队下大了一个死命令:这款手机的手机面板上只能有一个控制键。

这个命令传下来的之后,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绞尽脑汁,也无法设计出一个能够完成所有操作功能的控制键。按照常理来说,一个按键最多只有两种形态:按下和复原,即使是能够上下左右四面推动的按键,也只能完成四种功能,如果再多操作就变得过于复杂。

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乔布斯办公室的门,一次又一次地向乔布斯哭诉手机面板上必须存在多个按钮。在每一周的会议上,都会有人对乔布斯说:“这不可能!”

可是办公室里的乔布斯,像是听不到这些声音一样,只是平静地向他们做出回复:“iPhone的面板上只能有一个按键。去搞定它。”

当iPhone问世的时候,整个世界被这件可以称得上艺术品的手机惊呆了,随即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涌现出大批的苹果迷,乔布斯也被亲切地称为“乔帮主”。

乔布斯和苹果的成功绝对不是一场意外,早有行为学家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人类的大脑偏爱简洁的事物。在iPhone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整套执行过程中,乔布斯的笃定在当时看来像是一种不近情理的表现。到最后,iPhone及苹果“i”系列的产品所获得的胜利局面宣告了极简主义的成功,创造了移动终端生产史上的减法奇迹。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快刀斩乱麻”。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有时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简单思维的一种运用。

人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成功其实并不难。它的意思是说:不要把事情看得那么难,那样只会使人处于自我束缚中。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既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也不必要有太多的顾虑,绝妙常常是存在于简单之中的。

“奥卡姆剃刀”的简化思维模式,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刀子,任何纷繁复杂的事物在它的面前都要删繁就简。瞬时,复杂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纷繁的世界会变得纯净,它的威力震慑着每一个人,促使我们向着简单的道路迈进。

整合模式:“1+1”也能等于“王”

整合思维模式是指: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整合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更有价值、更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在具体的操作中,整合思维主要是运用在资源整合方面。

为什么说“1+1”也能等于“王”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1+1是一种整合,正常情况下1+1=2,竖向拼在一起1+1=11,然而,如果我们横向来看,1+1=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不同的资源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比如:

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智者的恩赐:一根渔竿和一篓鱼。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渔竿。得到鱼的人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不久,他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得到渔竿的人则提着渔竿忍饥挨饿,还没到河边,就已经饿死了。

另外两个人同样得到了智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不同的是,他们相互合作,将彼此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每次只煮一条鱼,然后用渔竿钓鱼。最后,两个人经过跋涉来到了河边,从此再也没有挨饿。

同是一根得到渔竿的竿,一篓鱼,懂不懂得整合,却创造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工作中,我们也难免遇到资源不足的窘境,这时,就需要我们开启智慧,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整合,最终也能将问题很好地解决。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所房子里住着3个人:一个鞋匠,一个裁缝,一个理发师。

鞋匠的鞋子是好的,但是衣服和头发都很糟;裁缝的衣服是好的,但是鞋子和头发都很糟;理发师的头发是好的,但是鞋子和衣服都很糟。而补鞋子要一元钱,缝衣服要一元钱,理发要一元钱,他们每个人需要两元钱才能把自己从头到脚都搞干净,才能去工作。但是他们都没有两元钱,所以他们都不能去工作。

一天,鞋匠的亲戚来了,借给鞋匠两元钱,然后鞋匠把一元给裁缝,把另一元给理发师,于是鞋匠从头到脚都干净了,就可以去工作了。

现在裁缝和理发师各有一元钱,裁缝把他的一元钱给理发师,理发师有两元钱,他把一元给鞋匠,把另一元给裁缝,他也可以去工作了。裁缝呢?把理发师给他的一元给鞋匠,他也可以去工作了。

现在,那两元钱又在鞋匠手里了,他把钱还给了亲戚。

他们3个人现在从头到脚都是干净的,都可以去工作了。

在这则故事里,鞋匠、理发师和裁缝手上都有一份资源,那就是他们的手艺。然而他们只意识到钱是可以直接交换的,没意识到手艺也是一种资源,可以通过交换手艺实现它的价值。

事实上,即便是没有那两元钱,他们只需要整合彼此的资源,也都能够干干净净地去工作,这就是资源整合的妙处。

在工作中,常常有人抱怨手中的资源太少,无法做成大事,而优秀员工则不会被现有的困境所局限。他们相信“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只要充分调动、整合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某国一支探险队来到南极,为了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准备在南极过冬。

队员们冒着严寒建立了一个基地。为了把运输船上的汽油运到基地,他们开始铺设管道,把铁管子一根一根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输油管。由于事先考虑不周到,带去的管子都用完了,可还没有接到运输船上。

他们傻眼了,在船上翻箱倒柜也没找到可以替代管子的东西。如果发电报,请求国内运来,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不接通输油管,基地就没有取暖的燃料,大伙都会冻死。怎么办?

这时候,队长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很快解决了这一难题。

队长建议用冰来做管子。他们先把绷带缠在已有的铁管上,再在上面淋上水,在南极的低温下,水很快就结成冰,然后再拔出铁管,这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吗?把它们一截一截接起来,想要多长就有多长。

由此可以看出,整合思维对于工作和达到目标的重要作用。没有办法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善于整合,激发脑中的无限创意,也能够将问题完满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整合在一起的资源也有可能难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如,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做过一个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团队里面,如果成员的平均智商是120,组合在一起,团队的智商却只有62。这就是没有发挥整合的最佳效果。

那么,如何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呢?

1.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每一份工作都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不要指望别人将所需资源全部准备妥当,只等你来“拼装”。

2.开动脑筋,寻找资源。工作中疏于思考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方式变得单一、呆板。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开启自己的智慧,积极地寻找资源,没有资源也要努力创造资源。要知道,我们的头脑就是最大的资源。

3.开放胸怀,合作共赢。整合思维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将彼此拥有的资源都拿出来,放在一起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有开放、共享和合作的意识,从而达到一种共赢和多赢的局面。

附录: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

做做下面的测试题,看看你摆脱习惯思维的程度有多大。

1.玻璃瓶里装着苹果汁,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苹果汁?

2.一个人的衬衣纽扣掉进了盛着咖啡的杯子里,他连忙把扣子从杯子里捡出来,但手没有湿,而且纽扣也是干的,这是为什么?

3.玻璃杯里有一枚5分的硬币,旁边有一根筷子,一根细绳和一份奖品——一盒泡泡糖。不准直接碰到玻璃杯和硬币,也不准移动杯子,怎样才能取出杯子里的硬币?

4.陆飞向同学们宣布:在合适的一天,他将在河面上走五分钟而不沉入水里。后来,他真的做到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5.一只网球,使它走一小段距离后完全停住,然后自动反过来朝相反的方向行进。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又不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把球系住,怎么办?

6.在小明的房间天花板上,悬挂着两根长绳。两绳相距5米,旁边桌子上有些小纸条和一把剪刀。聪明的小明却能站在两绳之间不动,伸开双臂,两手各拉住一根绳子。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办法吗?

7.请你用6根火柴棒,搭出4个三角形,怎样搭?

8.食堂张师傅切豆腐,一块豆腐3刀切成8块,他是怎么切的?

9.怎样使火柴在水下燃烧?

10.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分3个馒头,每人都分到1个,这是怎么回事?

11.古时候,有个老人在临死前把3个儿子叫到床前,决定把自己的23匹马分给他们。他要大儿子得1/2,二儿子得1/3,三儿子得1/8。老人死后,3个儿子按老人的遗言分马,怎么分都不合适。正在这时,他们的一位亲戚骑着马来了。他想了个办法让3个儿子都满意。于是他又骑着马回家了。请问,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测试结果

1.只要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就能喝到苹果汁了。人们习惯将瓶塞拔出。

2.已倒入的咖啡是固体粉末。人们习惯地想到咖啡就是一种“液体饮料”,很少会想到“固体粉末”。

3.先吃泡泡糖,当嚼成一团黏胶时,用筷子沾上黏胶,把杯中的硬币粘出来。人们往往这样想:在问题没有解决前,奖品是不可以动的。在这里,需要利用奖品解决问题。

4.在结了厚冰的河面上行走。人们平时习惯将“河”与“流动的水”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结厚冰的可能性。

5.这只网球是在一个斜坡上滚动。人们往往只想到在平地上打网球。

6.小明先用一根绳把剪刀缚住,并推动剪刀使它荡起来,然后走过去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另一只手接住荡过来的剪刀。人们很少会想到剪刀可以用来当重锤。

7.先在桌面上搭一个三角形,再把剩下的3根火柴从桌面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竖起,并相交于一点,这就搭成4个三角形了。人们看了这个题目,容易只从平面上去搭三角形,而没有想到立体空间搭成4个三角形的可能性。

8.张师傅是这样切的:横一刀,竖一刀,拦腰又一刀。人们习惯于在一个平面上试着切割,而没有从立体空间上去思考切割的可能性。

9.把燃烧的火柴放在水杯下面。人们习惯于将“水下”理解为“没入水中”。而忽略了“隔着某个东西的水的下面”这种意思。

10.这里说的“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实际上是祖父、父亲和儿子3人。人们习惯于将题目中的“两个父亲”、“两个儿子”理解为4个人,而忽略祖父、父亲和儿子,以亲属称谓时,可以称为“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情况。

11.那位亲戚把自己骑的马也加进去分,这样就有了24匹马。大儿子分到1/2,得12匹马;二儿子分到1/3,得8匹马;三儿子分到1/8,得3匹马,一共还是23匹马,剩下的仍由他骑了回去。人们在分东西时,习惯于将要分掉的东西作为总数,而不去想可以把最后并不分掉的东西暂时归入总数。

0~5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点差,需要有意识地练习。

6~8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尚可,还有提升的空间。

9~11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