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法总比困难多(修订版)
19359000000015

第15章 转变思维,更新与困难的互动模式(3)

3.主持人至少需提前10天通知会议主题,发言时不可照本宣科,会上不允许个别交谈,以免干扰别人的思维活动。

4.在会上不允许批评别人提出的设想,禁止作出评论性的判断。

5.不允许用集体提出的意见来阻碍个人的创新思维。

6.鼓励自由想象,提倡任意思考。哪怕是幼稚荒唐、不可能付诸实施、无任何价值的设想,都欢迎提出来。

7.要求每个人尽量改进别人的设想,或提出更新奇的想法。

8.与会者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上、下级。

头脑风暴会议上的上述规定,破除了一般会议加在人们头脑中的无形的枷锁,大大拓宽了与会者的思路,使会议参加者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设想不断迸发出来。

这种方法适合于解决那些比较简单、无严格确定的问题,比如研究产品名称、广告口号、销售方法、产品的多样化研究等,以及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如广告业。

第十节出奇制胜的“四大思维模式”[五大思维?]

平面模式:换个地方“打井”

何谓平面思维模式?著名思维学家德?波诺的解释是:“平面”针对“纵向”而言。“纵向思维”主要依托逻辑,只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平面则偏向多思路地进行思考。

为此,他打了一个通俗的比方:在一个地方打井,老打不出水来。按纵向思考的人,只会嫌自己打得不够努力,而增加努力程度。而按平面思维法思考的人,则考虑很可能是选择井的地方不对,或者根本就没有水,或者要挖很深才可以挖到水,所以与其在这样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另外寻找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纵向”总是放弃别的可能性,所以大大局限了创造力。而“平面”则不断探索其他可能性,所以更有创造力。

受习惯性思维支配的人,在处理或解决问题时,往往机械呆板。其实,在很多时候,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结构,就会解决好许多原本麻烦的事。

美国著名的收藏家诺曼?沃特在收藏的初期,为收购到名贵的精品而不惜千金,导致资金严重周转不灵。

一天,沃特脑海中突发异想,为什么一定要收藏名家名品,而不收购些名家的劣画呢?于是在短短一年时间中,他便得到了300多幅劣画。

后来,沃特在各大报纸上登出广告,宣传自己将要举办首届劣画大展,并说明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劣画中学会鉴别,真正认识到名画和好画的价值。

没想到,这个画展空前成功。人们在茶余饭后议论着,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争先恐后地去参观。

从此,沃特成为收藏业中的名人。

“换个地方打井”是人们从无数的事例中,由成功与失败、希望与失望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精髓之言,它蕴含着极深的哲理,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思路扩展开来。如果一味固执己见不求改变,势必会撞到南墙之上而头破血流。

反之,如果善于转移思路,换个地方打井,那么许多原本棘手的问题,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轻易地得到化解,而且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与财力。

其实,有很多优秀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换地方打井”的创造。松下电器的西田千秋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世界上之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碰壁,是因为他们都在千篇一律,规范雷同地运作,习惯固定的思维模式,使生活成为机械化的程序,结果是复杂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而这种习惯性情绪越多,人的个性也就越容易萎缩。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的。我们在遇到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事物所包含的某一或某些要素,让事物发生符合“落实”需要的变化,以达到换地方打井的效果。

其实,在工作中,如果只在一条路上走,很容易会觉得路已经走绝了,但实际上,路的旁边也是路,而且条条都是新的路,只要善于开拓,就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侧向模式:平常之处的意外收获

我们在考虑某个问题时,有人总是死抱正面进攻的方法一味蛮干,结果丝毫不能解决问题;而有人则从侧面进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这就是智慧的功劳,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侧向思维模式。

侧向思维法具体的含义是:思考问题时,不从“正面”角度,而是通过出人意料的侧面,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生活中某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从正面来找突破口,往往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考虑从侧面去寻找。

这一思维模式的关键是能否摆脱他人常规的思维方式或习惯思维的束缚,换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去思维,主动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个聪明人想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河,便向船码头的人们大声问道:“哪位船老大会游泳?”

话音刚落,好几个船老人围了过来,只有一位没有过来。

他便走过去,问那个没有过来的人:“你水性好吗?”

“对不起,20多年中,我只会行船不会游泳!”

“好,我坐你的船!”

周围的人不禁疑惑:为什么偏选不会游泳的船老大呢?

原来,这个聪明人正是运用了侧向思维,船老大不会游泳,必然会小心划船,这样反而比较安全。

当正面的努力难以取得进展时,不妨从侧面进行旁敲侧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谈判中,当双方的对话陷入尴尬境地时,便可以从侧面刺激对方与我们交流,以便掌握更多的信息,在谈判中占据优势。

就像我们在走路时,正前方出现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我们不必沮丧,也不必往回走,我们可以尝试走旁边的小路,也许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侧向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所起的就是那“小路”的作用。

有一位老板想在一个城市的东区开一家电影院,便命他的助理去做市场调查,看电影院开在哪里比较好。

我们通常理解的市场调查,应该是去接触客户,征求意见。但这位助理却完全不按照常规行事,他出了公司就径直去了派出所。

去派出所做什么?原来,他去调查东区哪一片丢钱包的案件比较多,再决定将电影院开在哪一片。

这是什么逻辑?丢钱包与电影院有什么关系?你也许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这位助理运用的就是侧向思维。

直接调查电影院开在哪里实在是个复杂的工作,但电影院需要开在繁华的地方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人多的地方就比较容易丢东西,只要到派出所查出哪一片丢东西的现象比较多,就证明那里的人流量大,是开电影院的理想场所。

让我们来看看上面开电影院找派出所调查的例子所用的思路:

(1)目标:最理想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

(2)人最多的地方表现:①人头涌动;②拥挤;③吵吵嚷嚷;④容易丢东西;⑤其他。

(3)去掉其他方面的表现,仅选一个重要的侧面:容易丢东西。

(4)从哪里才能知道什么地方最容易丢东西——派出所。

这样从侧面顺藤摸瓜地找下去,问题很快就有解决的方法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某些情况较难在短时间内摸清,便可以采取这种侧向思维法来考察。运用侧向思维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从侧向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当年法国向百姓推广土豆的种植便运用了这一方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在需要解决某些问题时,如果从正面来找突破口,往往比较困难,这时,就可以考虑从侧面去寻找。侧向思维模式在下述两种情况下比较常用:

第一种情况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相当明确,原有各种思维方式均可达到既定目标,但由于人的习惯思维,尽管原方法有优有劣,往往总是死抱住一条路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果断寻找新途径。

例如,要剪一块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人想到用圆规画圆,把圆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不同方法解决了同一问题,还节省了时间。

第二种情况是为解决某一问题孜孜以求、朝思暮想,但按常规方法却难以完美解决。这时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从与自己研究无关的领域中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请“外行”来参谋,出点子,或许很容易就能解决问题。

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班发明锯、莫尔斯发明电报就是这种思维的典范。

总之,有时找到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去正面找,太费劲之时,或者有其他的不便,这时不妨从“侧面”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转换模式:站到问题的另一端

《塔木德》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外出,忽然,他看到前方有一线光亮,走近了,他发现对面来了一个提灯笼的人,但仔细一看,那人却是一个瞎子。

这个人心里疑惑,就问盲人:“你提着灯也看不见东西,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盲人说:“我点灯是为了让你们看到我!”

对于盲人而言,不管是黑夜还是白天,走路都是一样的;而对于常人而言,差别却大得多。盲人黑夜点灯,实则是为了让每一个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从而减少自己挨撞的可能性。这其实就体现了思维的转换。

在思维过程中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要善于学习转换视角的思考模式,不要让旧框框去限制自己的思维,总“钻死胡同”,要尽可能地站到问题的另一端,力争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人的大脑需要经常性地“更换角度思考”,这就意味着,即使我们自认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只要学会站到问题的另一端去思考,最后也很可能找到新的方法。

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忽然收到一份购买两只小白鼠的账单,不由得心生奇怪。原来这两只老鼠是他的一个员工买的。他把那个员工叫来,问他为什么要买两只小白鼠。

员工回答道:“上星期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要安装新电线。我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但直径只有2.5厘米,且砌在砖墙里并拐了4个弯的管道。我们当中谁也想不出怎么让电线穿过去,最后我想到一个好主意。

“我到一个商店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后我把一根线绑在公鼠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在管子的另一端,逗它吱吱叫。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我把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跑过了整个管道。”[案例重复使用,请替换。]

思路决定出路,换个思路,换个角度,变通一下,总会有新的方向和市场。我们常用“一条道跑到黑”来形容那些一根筋或钻牛角尖的人,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转换一下思路,站到问题的另一端,这样反而能够快速突破。

一般人往往在问题中,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非常讨厌,怯于面对和思考。其实,重要的是,遭遇任何问题,都不要只从问题本身看问题,我们应该把握困难带给我们的激发灵感的好机会,跳出问题,并积极发动想象力去解决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让人不知如何处理。于是,有的人在困难面前驻足不前,而有的人转换思想,从与之相关的事情着手,很快使问题迎刃而解。

生活中,转换思维模式,能给我们带来奇异的想象空间。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参加智力抢答,给出了这样三道题:

1.如果说4是8的一半,还有谁是8的一半?

2.国王为挑选继承人,给两个儿子出了道难题:“给你们两匹马,白马给老大,黄马给老二,你们骑马去清泉边饮水,后到者胜。”怎样才能取胜?

3.一外商想在中国寻求代理人,而前来应试的人都不能令他满意,他听说民间有位经商奇才,就亲自去拜访,结果却让他失望。他找到那位奇才时,那人正对着对面一家商店叫骂,原因是同样的商品,对方的价格更低,因而抢了他的生意。外商摇摇头,遗憾地走了。可是不过三天,外商又回来了,并带来了聘书。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

1.0是8的一半(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3是8的一半(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

2.只要骑着对方的马冲到前面就可以了。

3.道理很简单,两家商店都是那“奇才”开的。

这里面就运用了转换思维法。

我们都知道,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只有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所以,我们不妨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我们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