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卓越孩子的6项修炼
19358600000023

第23章 知识更新修炼(5)

阅读和思考——学习的通用法则

学习离不开阅读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于我们培养学习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同学的语文和英语成绩总是不怎么理想,直接原因就在于阅读理解的能力不强,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我现在针对培训中一些同学咨询的问题,作一些解答。

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就是要了解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我们平时用到的阅读方法主要有略读、精读、默读和摘抄评论4种。

略读这个方法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具体来说,略读就是扫一眼关键部分,有个大概印象,一般是根据你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相关文章或内容,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用心地阅读和思考。人的阅读能力多是通过精读培养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精读不仅是只要认真地读就可以了,还要做到全身心投入,要调动各个器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可以边读、边想、边抄录并作批注,只有全方位调动自己身体的积极性,才能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逐渐提高阅读效率。

至于默读法,就是在心里读,不发出声音,只是快速地了解书报的大致内容。这就要求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快速地处理和消化信息。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而摘抄评论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文摘抄下来,或在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和精妙生动的词句、段落等都可以摘抄下来,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写作做准备。

一些同学在阅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书是读了,可感觉读了跟没读一样,一点效果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你没用上自己的脑子去阅读,没有思考,就只是为了读书而阅读。读书不只要靠眼睛和嘴巴,更要带着脑子去阅读,这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要主动思考。拿着书逐字念,那是一种机械的行为,最多只算是认字,而不是阅读。要想读书,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会读书。用前面我说的几种阅读方法再加上自己的主动思考,你的阅读就会变得有效率了。

有些同学反映说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没多大问题,可是自己的朗读能力很差。后来我就问他们:“你读书的时候一般是怎样读呢?”他们说自己的基本阅读方法就是眼睛看,心里跟着读。永远只在心里默读,这可能就是这些同学朗读能力不佳的原因,所以我建议他们下次看书的时候,不妨换个方法,在读课文、读故事的时候大声地朗读出来。如果在第一次读文章的时候有磕绊的情况也没有关系,多读几遍,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简单易懂的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解析文章的大概意思,甚至可以在笔记本上或是书报的空白处记下你阅读时的感受,这样不仅你的朗读会慢慢变得流畅,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还有些同学询问我,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借助什么样的书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实对这类书的选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是适合你阅读和理解的书就行,但要保证书中至少有90%的字词你都能认识并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要为了搞清楚字词的意思而停顿,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了。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强调边读边想,这就是要求我们将阅读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全方位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我们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中不可不问——没有问题的人很有问题

有些同学在向我咨询时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我现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觉得很有压力,因为我们今年刚换了个语文老师,他上课的时候总喜欢提问,每堂课上还会留一些时间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我上课不喜欢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习惯默默地学习,但我觉得自己的能力还行,一般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我几乎都能想到解决方法,所以就很少问老师和同学。可是现在,看着一些同学在语文课上有那么多问题问老师,而且他们最近都进步得很快,我的心里就有些不平衡了,也许这个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课后还有特别指导他们。但我还是想不到能问的问题,有时候有疑问了又觉得不好意思问老师。崔老师,您觉得我是不是有问题啊?”

后来我就跟这位同学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要提高学习能力,贵在提问。善于提问其实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我们在学习上的提问其实也就是检查自己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只有先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内容,才有可能进行巩固和提高。你在学习上真的没有疑惑吗?你可以先想想这个问题,然后再从自己身上找一下原因。”

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没有疑惑。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没有疑问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有没有好奇心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关于是否进行主动的思考的问题。

是否善于提问其实可以检验一个人学习是否主动。如果能主动提出一些切中知识点要害的、具体化的问题,首先就说明他的脑子里是装着功课和知识的,确实在用心地学习,其次还表明他在汲取书本知识的同时,有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这些都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那些总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去思考的人则很少有疑问,即使有,也多半是些很没有价值的基础类问题或者是大而空的问题,比如:“老师,这道题怎么解?”或者:“老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说呢?”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懒于思考的表现。

学习中不可不问,这是因为发现并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由不了解知识、提出疑惑到向书本和别人请教再到掌握知识的过程。只有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弥补自己在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点,从而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清代学者陈献就曾经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他把能否发现和提出问题看做是进步的起点,这是很有道理的。假设一个人的潜能有十分,如果你只能发现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就只会调动其中两三分的潜能去寻求解决办法,这样你的进步自然有限。但如果你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大的问题,你就会努力地动用八九分的潜能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你的进步自然也会更多。我们所知道的那些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就多是由这些大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起的,比如牛顿从对苹果落地现象的思考和追问中开始探寻万有引力定律,而瓦特能发明蒸汽机也是源于对水蒸气为何能顶开壶盖的提问,等等。

对于那些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同学,我想给出一些帮助改进的建议:要学会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学习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不要不懂装懂,而要大胆地说出来,如果你每次总能及时地解决自己的疑惑,你懂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

其次,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与思考紧密联系的,养成提问的好习惯,也就是要随时随地地思考和提问,在学习上坚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有疑惑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还可以问其他一些能解答我们疑惑的人。一个人的智慧有限,但很多人的智慧就很强大了,只要你始终保持探索的欲望,就会有所进步。

再次,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促进学习,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情况,利用观察法和联想法,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发散的思索和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你思考了但还不明白的问题就可以请求别人帮助。如果你想要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还要善于总结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知识疑难,及时记录下来,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快速查询,这样原本积累的知识也会得到巩固。

有些人是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还有一些人是有问题但是不敢提问,不敢问的人,在遇到不懂、不会的题目时,总是把它们放在那里,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学习也就越来越跟不上了。这一方面有懒惰、学习不积极的原因,另一方面可能还有性格上的原因,害怕提问会让人笑话。如果是前者,你就得好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了,要是还听之任之,你的思考能力可能都会退化,你的学习也会越来越被动;如果是后者,你也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拿出提问的勇气来。常言道,学无止境,任何知识都是开放的,通向未知的,善于从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中引出自己未知的知识,并且提出来,这本身就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我相信,只要你敢大声说出来,大家不仅不会觉得可笑,还会跟你一起思考和探索。

善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我们前面提到,学习的场所无处不在。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书本,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积累下的知识和经验,并加以借鉴和总结,避免走弯路,但有些时候我们还要善于走出这些有字之书,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只有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生活中验证你在书本上所学得的知识,一边读书一边实践,我们才能积累到更多更为丰富的知识。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时代发展的要求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学习知识与掌握能力的关系。培根那句响亮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众人皆知,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这一名言后,还明确地提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了,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有一个人,进城去卖竹竿,可是在他要进城门时却发觉竹竿横竖都不能进入城门,他非常气恼。

这时走过来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把竹竿从中间折断,这样就能进城了。

事后,这位读书人还非常谦逊地说:“吾非智者,无非见者多矣。”

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横竖都进不了城门的竹竿,只要与地面平行地拿着就可以进入了,而这读书人竟闹出这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