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19357100000023

第23章 境界——心界大,视界就大(2)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思维限定在狭小的空间里,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众人的惯性思维去思考,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干着别人干过的事。要知道,许多时候人生的成功是靠创新获取的,做人切不可保持一颗狭隘的心,而要学会打开心灵,让自己的心界开阔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不断的创意,而人生的天地会因此变得更广阔,出路会更多,前路会更远。

放大心界,看到自己的价值

《庄子·逍遥游》中记录了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对话,说的是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瓠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在这里,庄子批评惠子,为什么不把大瓠瓜晒干了挖空当做一条简易的船呢,那样可以方便出行。你竟然担心瓠瓜太大了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这一句话可谓发人深省,尤其是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的心界总是太小,总是纠结在世俗的有用或无用的成见中,因为跳不出这一成见,所以我们总是看不清自己的价值。

正如惠子拘泥于以能否做瓢来衡量葫芦的价值一样,我们也总是跳不出对自己的价值狭隘的判断:某专业是有用的,某专业是无用的,自己不幸学了某专业,所以自己是无用的;懂这个是有用的,懂那个是无用的,自己不幸懂那个,所以自己是无用的;钱多是有用的,钱少是无用的,自己不幸钱少,所以自己是无用的……如果一直沉溺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价值判断走,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何不把心界放大呢?跳出成见,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如果一个葫芦大到不能做瓢,那它就可以做成一艘美丽的小船,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人,只有一大群找不到自己价值的人。

罗素先生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无论是幸福还是成功,都是多元化的。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眼界太低,心界太小,没有看到更多样的选择,以为所谓的价值就是别人为我们定下的条条框框。

从成功学的立场来看,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一条路都可以通往成功,有人擅长卖纽扣,有人擅长制作软件,有人擅长炒股票,最后,他们的成功殊途同归。会炒股票是有用,难道会卖纽扣就是没用吗?

即便如此,这样的心界依然是不够大的。我们还需要跳出成功学的立场——难道能够成功是有用,没能够成功就是无用的吗?

须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成功更加值得令人值得回味的追求,那就是幸福。如果说成功还有客观的条件制约,那幸福就是主观的感受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幸福的能力,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有用”、“无用”和“成功”、“不成功”的框架,找到自己的幸福。

除了关于大葫芦用途的辩论外,庄子和惠子之间还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几乎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那些木匠连看也不看。总而言之,是大而无用,正如庄子你的言论一样,你说我们该拿它怎么办呢?”

庄子的回答出乎惠子的意料,庄子说:“你有这么大一棵树,为什么要担忧它没有用处呢?如果它成不了木材,甚至当不了柴火,那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每天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卧于树下呢?”

在这则寓言里,庄子展现出来的境界又比前一则更高,惠子只看到树的实用价值,正如有些人只看到一个人成功的价值一样;庄子却看到了这棵树另外的价值:它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闲适的生活。这是心灵意义上的价值。

每个人都是上天独特的创造,我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眼界或者心界不够高,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而已。换一种眼光,你会发现你其实具备成功的潜能;换一种心境,你会发现至少你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有大怀抱,人生才有大格局

《庄子》一书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庄子那恣意汪洋的想象力,除了著名的“鲲鹏变”之外,庄子还有一则气势恢弘的寓言:

任国一位公子制成了巨大的鱼钩和很长的钓线,又用五十条壮牛晾制的干肉做成肉饵,蹲在会稽山上,鱼钩甩到东海。然后,他天天在那里专心地钓鱼。整整一年过去了,他还没有钓着鱼。

后来,终于有条大鱼吞食了鱼饵,牵着巨钩负痛直下,潜入海底。只见它东冲西撞,上下翻腾,奋力挣扎。海面上,白浪如山,海涛呼啸,好像神呼鬼泣,声震千里。任国公子捕得这条大鱼后,将它分割腌制成干肉。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最后全都吃腻了。

在这则寓言的最后,庄子评论道:“后世一些饶舌的庸人们(辁才讽说之徒)都大惊小怪,奔走相告。那些整天拿着短竿细线,跑到小水沟旁,守着泥鳅小鱼的人,想钓到大鱼,是完全不可能的。”

在这里,庄子分别通过“任国公子”和“辁才讽说之徒”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给予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对现代人来说,虽然我们处身在同一个繁杂的世界里,但依然需要让自己拥有不同的“怀抱”。

其实任国公子与辁才讽说之徒正代表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人像大鹏一样拥有极高的境界,其人生目标绝不会停留在眼前;而另一种人就像斥鷃,鼠目寸光,其人生成就也仅限于在草丛中跳跃了。

任国公子垂钓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我们能走多远,人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对人生的怀抱。

远大的怀抱是人生境界的重要表现。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和一个混吃等死,及时享乐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境界是截然不同的。

南北朝名将宗悫还很小的时候有人问他有什么志向,小宗悫大声地回答:“愿驾长风,破万里浪!”长辈们都觉得这个小孩将来肯定不简单。

比宗悫早一些的晋朝名将祖逖也是如此。

祖逖年轻的时候和好友刘琨一起在司州当秘书,当时的西晋王朝正好处于“八王之乱”的前夕,贾后乱政,朝野乌烟瘴气。祖逖对这种局势充满担忧,常常和刘琨议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一天半夜,祖逖睡下没多久,就听叫院子里的公鸡开始打鸣了,突然心有所思,起床叫醒刘琨,说:“你听见这个公鸡打鸣声没有?这可是个好声音啊!以后我们每天早上听到公鸡叫就起来练武如何?练就一身好武艺,如果将来天下乱了,我们便去杀敌报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刘琨被祖逖宏大的人生理想说得热血澎湃,一拍即合,从此,每天天不亮,两人就跑到院子里练剑。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历。

果然,几年后,“永嘉之乱”爆发,洛阳沦陷,王室南渡,祖逖也随着王室来到江南。但是,当其他贵族都在忙着求田问舍,兼并土地的时候,祖逖却毅然挥师北伐,带着几千将士连战连捷,击溃了北方的豪强石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可惜的是,就在准备渡河的前夕,祖逖病危,农历九月,病死在河南雍丘,终年五十六岁。

祖逖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的一生。那些声色犬马的东晋士族理解不了祖逖,因为祖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境界。因此祖逖的人生价值、人生格局,也就远远高于那些腐朽的贵族。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既然有幸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总该做出一番像样的事业,活出些精彩留给世人和后人。一个没有远大怀抱,没有崇高理想的人,一辈子庸庸碌碌,一无所成。而他的人生,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如电光火石一般,留不下任何痕迹。

放不下,是因为看不清

“放下”是禅宗的一段著名公案,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尤其是现代人,背负了太多,迈不开脚步,却仍不愿意放下种种欲望和追求。

但是,“放下”二字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那为什么我们总是放不下呢?

在道家看来,这和人的眼界大小有很大关系,因为它决定了人的心态。人之所以愿意丢弃芝麻,是因为能够看到西瓜,之所以愿意丢弃西瓜,是因为能够看到兔子。如果你的眼界只有绿豆那么大,你就永远舍不得放下手里的芝麻。

正如一个人之所以愿意放下稳定而无趣的工作,是因为看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之所以愿意放下对名利的渴求,是因为看到了比名利更高的追求。一个人的眼界有多高,往往决定了他能够放下多少背负。

视线圈定脚印,做人切莫以狭小的心来衡量世界。鼠目寸光的人得到一点点小利益或者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成就便死死抱住,再也不愿意放下,最后,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

在道家思想中有很多体现这一思想的论述,像《庄子·秋水》中曾记载的一位神秘人物戴晋人,他以一番精彩言论平息了一场战争。

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过盟约,齐威王却背弃了盟约。魏惠王恼怒了,准备派人刺杀齐威王。

将军公孙衍听说这件事情,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君王是一个大国之君,可是派一个平民去报仇。我愿意受领大军二十万,为君王去讨伐齐国,俘虏齐国的人民,牵走齐国的牛马,使齐国国王的内热从背部发泄出来,然后倾覆他的国家,将大将田忌赶走,然后再打伤他的背部,折断他的脊骨。”

惠施听说这件事,希望能劝说魏惠王罢兵,于是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

戴晋人一见到魏惠王就说:“有一种叫做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

魏惠王说:“当然知道。”

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角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听了,大笑说:“哈哈!你就胡吹吧,哪有这样的事情!”

戴晋人赶紧回答说:“我当然不是胡吹的,王若是不信,我可以证明。请问君王,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

魏惠王说:“没有穷尽。”

戴晋人说:“如果让心神在无尽的境域中遨游,再返回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是不是会有从无边自由又回到小小牢笼的感觉?”

魏惠王想了一会儿,说:“好像是有这种感觉。”

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

魏惠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先生说得没错,寡人和蜗角的蛮氏的确没有分别。”

魏惠王之所以要发动战争,就因为他把私人恩怨和利益看得太重。戴晋人的方法就是通过把魏惠王的眼光拉远,使魏惠王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次恩怨,最终认识到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也不过是一种“触蛮之争”而已。

人生能背负的重量有限,必须放下无用的东西。“放下”二字,跟我们的眼界密切关联。想要放下更多,获得更轻松的生命体验,就需要更高的视界和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