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5岁知道就晚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做的50件事儿
19357000000033

第33章 拒绝完美的人才能走正脚下的路

有一部分年轻人总是追求完美,可有时候求美的手段过分了,美就没了。其实,执著于完美是一种痛苦,只有把追求结果的完美转变为体验生命的真实过程,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关注生命的过程而非完美

生活中常有许多年轻人奉行完美主义,他们对事太过斟酌,总是追求完美。有些情况下这是好事,比如医生要做手术,不会说只追求80%的成功率就行。但在有些情况下,过于秉持完美主义则可能有害无益,比如完美主义者只关注失败,他们想尽量将每一步做到最好,从而看不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有时,完美主义者会浪费时间,因为他们总是思虑太多,只因为他们想做一个完美的综合部署。

完美主义者总是在生活或者职业上苛求完美,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没有必要的。

正如哈佛大学幸福课的沙哈尔老师提醒大家的一样:“现在就是现在,你们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不管你想成为医生、研究人员、律师,还是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关键在于你想选择怎样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些尽量做到最好的人,雄心壮志并不低,不过他们更看重过程,事实上,他们的成就通常更高。

沙哈尔老师还讲过这样一件自己的糗事:

“以前打壁球的时候,很注意饮食,要吃得好吃得饱。我最大的挑战在于我妈妈,她做的菜非常好吃,尤其是蛋糕。我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每次练完球,我饥肠辘辘地跑回家,打开冰箱,里面有一大块蛋糕,相当美味诱人。我看看蛋糕,关上冰箱,因为我现在还不能吃,还在为重大比赛训练。3分钟后,我又跑到冰箱面前,看看它是不是还在那儿,因为我哥哥也超级爱吃蛋糕,蛋糕还在。10分钟后,我又跑回冰箱前,因为我哥哥在我面前消失了几分钟,我猜他偷吃蛋糕去了,蛋糕还在,我松了一口气。5分钟后,我又跑到冰箱前,2分钟后,蛋糕没有了,被我狼吞虎咽地吃掉了。要么我就不碰它,要么就全部解决掉,不会只吃一小块,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认知图式。”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很多情况下,这种图式会害了我们。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呢?我们完全可以做好百分百的规划,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降低标准,以减小我们的精神压力。不求最好,只求更好,真正的成功不是只为自己定一个上限,并勉强自己追求极致,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成就了多少提升的空间。

苛求完美,让美“完了”

许多年轻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各种各样欲求,让自己成为一个“全能超人”的生活,才是完美的人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生命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纵横政界的权势,你至少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徜徉在家的温暖里;没有锦衣玉食,粗茶淡饭却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健康;没有高级轿车,你还可以用双脚感受大地的柔软。生命给了什么,就享受什么,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德国大寓言家莱辛写过这样一则寓言:

一个人有一张名贵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把弓捧在掌心仔细把玩时,突然觉得它还有些不完美,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还不够漂亮,太可惜了!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很久终于找到了补救的办法,“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为你雕一些美丽的图案。”他对自己说。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本应配有这种绝美的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这张弓本来是非常名贵的,它朴素的外表正是因为其承受张力的需要,这个人过度的苛求却损坏了原本很优质的弓形,乃至于它承受不了张弓时的压力断了。生命就如这把名贵的弓,虽然有着不够华美的缺点,但它以最实用也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太过于追求完美,太苛求,就会打破原本的平衡,给自己徒增烦忧。当我们对生命抱以宽容的接受态度而不苛求完美时,它本身的意义将会显得更加丰富和真实。就像沙滩上撒满了漂亮的贝壳,活像个闪亮的大毯子。我们怀着欣喜去捡拾,却发现远处的那枚总比自己手中的漂亮,于是,我们丢弃手中不够完美的贝壳,去找最漂亮的那枚。时间慢慢过去,潮水就要涨起来了,我们还是遗憾地没找到最漂亮的那个,抱着宁缺毋滥的固执扔下了手里最后的那枚贝壳,最后仍是两手空空。

人生就像捡贝壳一样,总觉得最漂亮的在后面,而我们所得到的总也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不能拒不接受,不然,等你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会发现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即使你不在乎终老时拥有多少,你整个拾取丢弃的过程也会充满不满足,也会充满不快乐。

苛求会导致失去,所以追求完美不适度,就可能让美“完了”。不苛求星星像日月般光芒四射,只需它点缀黑暗天空;不苛求小草像大树般撑起一片阴凉,只需它整天绿茵;不苛求一滴水像江湖般滋润整个麦田,只需它昭示着生命的存在。生命给了我们什么,就去享受什么,平淡也好,腾达也好,快乐和忧伤、幸福与苦难,都坦然地接受,用心地享受,因为一点一滴都记录着自己的人生。

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棒的股票投资专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谁能保证自己的一生不犯错误呢?

过分苛求完美的人常常处于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之中。事情刚开始,他们就担心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这就阻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取得成功。一旦遭遇失败,苛求完美的人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容易受打击,面对失败,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难道有缺点和不足就无法成就大事吗?其实,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只要把“缺陷、不足”这块堵在心口上的石头放下来,别过分地关注它,缺点、不足就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了男主角佟振保的爱恋,同时也一针见血地道破了男人的心理以及完美之梦的破灭:白玫瑰有如圣洁的恋人,红玫瑰则是热烈的情人。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变成了胸口的一粒白米饭,而红玫瑰则有如胸口的朱砂痣;娶了红玫瑰,年复一年,红玫瑰则变成蚊帐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则仿佛是床前明月光。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最完美”,只求完美,害怕失败,只能使我们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我们必须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客观地估计自己的潜能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果你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就会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用自己的短处与人竞争,而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的兴趣。

2.正确对待“失败”和“瑕疵”

一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仔细想一下,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认识生活的真谛吗?我们也许一无所知,沾沾自喜于愚蠢的无知中。因为成功仅仅只能坚定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经验,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磨砺才能走到成功的巅峰。

3.为自己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办事也会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做事更有成效。实际上,你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能使你循序渐进地摘取事业上的桂冠。同时,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充满了人情味,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