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价值观
19356400000026

第26章 回归——拥抱阳光,让教育回归心灵深处

“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

培养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我写过一本书,叫《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多读者留言,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教育的大智慧,当时我的回答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实质是一种潜教育,当学生意识到他在接受你的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很多人认为这句话过于高深,不能完全领悟。如果结合中里巴人的中医观点,这个概念可以更加明了。

所谓的大智慧,实际上就是两个字:真心。

中里巴人与一位同事聊天,夸奖同事很有智慧,这位同事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智慧,只是我真心想做这件事情,我想真心就是大智慧吧。

确实如此,传统的或者流俗的教育,强调夸大说教的功用,岂不知,说教是小智慧,真心才是大智慧。

关于真心的阐释,莫过于中里巴人在《求医不如求己》中所说的那样:

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我的爱好有关,与我的才能有关,与我的感情有关。凡是与这些无关的事情,凡是别人认为应该我做,而对我是勉为其难,我都做不好。我尽量不去做。

你的才能会告诉你能做什么,你的爱好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你的感情会告诉你想做什么。

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想做的,就是发自真心的。

很多人不相信自己心灵的力量,甚至不知自己还有心灵,脑子被一些现成的观念所充斥,被一些权威的理教所定型,被一些看似严密的逻辑所羁绊。生活的指南,从来不源于心灵,而是参照书本;说出的话语,从不发自心底,而是别人的滥调。

真心,才可以“润物细无声”;真心,才能让孩子感到你真的在乎他,那么他就不会对你失望;真心,才能把你的精神能量渗透到孩子的心田里,唤起孩子内心的温暖与热情,从而引导孩子潜在能量的释放;真心,意味着要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自然生长播种希望;真心,意味着需要我们顺应心性,倾听自己的声音。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最初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犹疑不定、反复无常的心。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的。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

当我们看雪花翩翩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或看到一束光神秘轻缓地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身处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很满足;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由你能感受到多少决定的。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而获得真心的智慧呢?

唯一的途径就是——静观自己的内心。

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和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种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我们留恋刺激热闹,或是嘈杂忙碌的生活,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

我们没有理解的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

让孩子的真心启动起来。我的建议是:

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体会生活的美好

父母可以找个机会带孩子到农村感受田园风光,让他了解播种和收获,看到劳动之美,认识各种蔬菜,避免“米是一袋一袋地长在田里”的常识性错误;投入大自然之怀抱,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看山间的雾霭、小草上的露珠、漫天的彩霞、袅袅炊烟;听小河的水声、牛羊的叫声、虫鸟的鸣啼;闻荡漾在田间的泥土清香,庄稼、草木散发的芬芳;品尝新鲜的瓜果蔬菜。帮助孩子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他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孩子对于动植物以及物品的爱护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对玩具赋予生命,和它们说话。在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时,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比如,当孩子在折树枝时,家长可用小树的口吻说:“哎哟,我的胳膊好疼呀!呜呜……”家长在一旁模仿小树的哭声,很容易使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孩子想想自己的身体如果受伤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继而引导他们去体会别人的痛苦,理解别人的感受。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爱心

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游戏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父母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病人、医生、爸爸、妈妈等角色,体验生病时的痛苦,体会医生给人治病的快乐,感受妈妈做家务的辛苦、爸爸下班归来后的劳累等,从而懂得要热爱、关心自己的父母,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另外,也可开展情景游戏,如在下雨的时候和没有雨伞的人共撑一把伞、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等,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孩子懂得只有众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