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350400000007

第7章 杜审言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为隰城尉、洛阳丞,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后时,授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705)因结交幸臣张易之获罪,流敖峰州。不久,再起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他是杜甫的祖父。著有《杜审言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1]。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2]。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3]。

注释:[1]宦游人:在他地作官的人。[2]淑气:春天温和的气候。[[3]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鉴赏: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陆丞,其名不详,当时为晋陵县丞,作《早春游望》一诗。杜审言的这首诗是与其同游时的唱和诗,大约作于作者在江阴县任职之时。此诗因春游而生情,抒发自己宦游他乡的失意和不幸。

本诗头两句以“独”和“偏”开头,语气强烈地说出了宦游人由于客居异乡,对气候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样一个事实和感叹。同时,用“宦游人”这个词将作者与陆丞统一到同一个情境里。“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两句里,“出”字将云霞升腾的过程写了出来,“渡”字将“梅柳”拟人化,都是生动的笔墨。这两句是说早晨从海上升起了一轮红日,使海面上形成了璀璨辉煌的朝霞;春风吹来,江南江北杨柳都穿上了新装。“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中的“催”字和“转”字好像是在说,春日和暖的气候来了,似乎在催着黄鹂婉转地鸣叫;晴朗的日光似乎使蘋草的颜色转得更加嫩绿。第三、四句和第五、六这四句是承着第一、二句写“物候”之“新”的。“云霞”、“梅柳”、“黄鸟”、“绿蘋”为“物”,“淑气”、“晴光”为“候”,前后衔接和呼应得很好。这两联给人的感觉似乎只在写春光的明媚可人。其实,最后两句诗不仅呼应了第一、二句,而且使中间两联描写的用意也显示出来了。所谓“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既呼应了前面“宦游人”的“独”与“偏”,也显示了中间两联所写的大好春光正是“宦游人”不幸遭遇中的反衬。春光是美好的,但对处于不幸遭遇中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这首诗紧扣题目,起承转合的手法用得很好,表现了近体诗极高的艺术性。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1]。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2]。

注释:[1]迟日:出得较晚的太阳。[2]京国:京都、京城。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七绝。

作者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曾经两次被贬官。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就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全诗描写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滔滔江水正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北去,不禁想到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都,悲思愁绪,不可遏制。

首句写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升起,京城园林如绣,自己游目骋怀,多么心旷神怡!但这里作者偏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更觉得当前处境的可悲。用现在的情移于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痛之情。

次句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总的来说,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作者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南国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他的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里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景。作者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杜甫后来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名句,有人评说就是从其祖父这一句化出的,同样也是反衬法。

第三句是整首诗的中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末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作者贬离京城,正在南窜途中。全诗其余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然而此句并未点题。

末句直接点出了所渡之“湘江”,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法来加强第三句的中心内容。

全诗通篇都用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今与往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城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阶段这种艺术特色是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