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350400000050

第50章 刘长卿(2)

尾联的出句,勾画了一幅荒村日暮图。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正是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对句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诗人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的强烈控诉。

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此诗情感深沉而悲凉,用语含蓄蕴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不平,使人潸然泪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2]。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3]。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4]

注释:[1]吴公台:故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刘宋时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弩台,原名为鸡台。后吴明澈围北齐于江都,重加修筑,以射城内,因称吴公台。[2]摇落:指秋天草木凋零。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入:一作“秋日”。[3]寒磬:寒空中传来的磬声。[4]惆怅:失意,心情不舒畅。

鉴赏: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作者旅居扬州时于秋日登吴公台而作。诗中以摇落飘零的秋景,衬托游子思乡的感情。在夕阳西下、寒磬声声中,作者看到南朝征战的残垒,面对滚滚逝去的长江水,不禁吊古伤今。

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写在一个秋风摇落树叶和百草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宋刘时沈庆之攻竞陵王刘诞所筑的弩台上的寺庙,顿生思乡的情感。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接着写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峰,都在云雾缭绕之中。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写夕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落下,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弥漫。因时至秋日,秋风瑟瑟,这钟磬之声也似乎带有一股寒意。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写南朝古迹尚存,人却早已不在,惟有浩浩荡荡的长江,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这首诗写诗人登临眺览,中间四句描绘四周景物,深深地涂上了一层客游漂泊,思乡吊古的情感色彩。“寒磬满空林”句尤为传神。诗人利用静与响、空与满的辩证关系,以响显静,以满形空,在全诗空茫思远境界的构成中是点睛之笔。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成一体,对古代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诗意含蓄温和。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1]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2]。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3]。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4]。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5]。

注释:[1]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御使中丞的简称。唐时边将往往加御使中丞、御使大夫一类的官衔。汉阳:唐鄂州汉阳,在今武汉境内。别业:别墅。[2]驱:驱使,指挥。[3]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4]三边:汉以幽、并、凉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轻生:指出生入死,建立功勋。[5]江汉:江汉对举时,指长江和汉水。欲何之:打算向何方去呢?

鉴赏:这诗是送给老年失意、回归故乡的将领李中丞的。诗中对他过去守卫边疆的勋绩推崇备至,对他被遗弃的遭遇,则流露出情感上的共鸣。全诗以昔日之忠勇与今日的落寞交叉来写,语言非常凝练。

诗人送别的这位李中丞曾经是功业赫赫的征南将军,当年他率十万雄师挥戈南下。罢官而归时,原籍并无田园庐舍,可见李中丞为官的清廉。年纪渐大时,仍眷念政治清明的时代。当年李中丞在边塞,边塞即不起烽火。他为国抗敌不怕牺牲,只有身上的佩剑知道。如今李中丞要归居汉阳别业,诗人在茫茫江边为他送别,不知李中丞的前途如何。

首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写四处流落的征南将军,曾经统帅十万大军。颔联“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写罢职归来产业全无,到老还留念政治清明的时代。颈联“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十字警策,将李中丞置生死于度外,威武镇三边的形象勾勒出来。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写面对茫茫的江水,日落后将军又将去哪里呢这首诗以李中丞的流落无依开始,以流落无依结束,中间写李中丞的赫赫战功,写得悲凉苍茫,从中表现出对李中丞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悲愤,于意气慷慨中透出不平之感。

寻南溪常道士[1]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2]。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3]。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4]。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5]。

注释:[1]常道士:生平不详。[2]经行:走过。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3]渚:水中小洲。[4]过雨:即雨过之后。随山:沿着山势的自然径路。[5]禅意:佛教指思想上静虑澄心的境界。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鉴赏:此诗写诗人到南溪山寻访常道士。通过一路上所见到的幽静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常道士闲淡的生活情调和诗人对这种情调的偏爱。

诗一开头:“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写诗人寻道士,一路走去,看见莓苔中有足迹。既然路上莓苔遍布,可见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三、四句:“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写白云浮进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这里,既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小洲,是远景;道士居住地方的门静静地闭着,门外芳草萋萋,是近景。远景近景,都突出了一个“静”字。五、六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写诗人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又沿着山路来到了水的源头。诗人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观看松林的雨后颜色。而雨后的森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诗人并没有道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雨后,溪水潺潺,顺着山势,诗人自能找到溪水的源头。七、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写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诗人最后写找到了道士,按常理,二人晤面有很多话说。但诗人与道士,相对无言,这是本诗的意趣。

从全诗来看,寻找道士只是一个因,诗人鉴赏道士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所以,此诗清新如画,意境清幽,语调自然,显示出诗人在写景方面的独具特色。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1]。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2]。

注释:[1]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2]长沙傅:指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鉴赏:此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刘长卿于唐肃宗时,曾被人诬陷,贬潘州南巴县尉。贬谪天涯,又逢新岁,怀乡之心,自然更悲切。但更使他伤感,也是本诗诗眼的,却是在第二联:“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情苦句巧,使人为之掩卷叹息。第三联写岭外生活,一片凄寂,也是佳句。结语以贾谊自比,悲愤之情,溢于言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里诗人自然特别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但他却被贬到了遥远的天边之地,千里迢迢,欲归不能,只好独自潸然泪下。加上诗人年事已高却官职卑微,居人之下,就更黯然神伤了。人不能归家,而春风却已经归家了,诗人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春风来了。诗人悲叹自己在异地他乡,只能和岭猿朝夕相处,和江边的柳树同赏风烟,像这样的类似贾谊贬谪长沙的日子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了结呢凡是写景抒情的诗,用字遣词总是十分讲究。或是一句写景,一句说情,或在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或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因此抒情语句较多。前两句是情,三句是景,四句有景有情,五、六两句是即景生情,七、八句又是抒情。其中“新岁”是景,“几年”是情。无限离愁展现在眼前。

这首诗题为《新年作》,但并不仅仅是表达新年怀乡的。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对身受的遭遇的愤慨。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1]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2]。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3]。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1]江州:唐江南道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薛六柳八:二人生平不详。员外:官名,员外郎的省称,正额以外的官员。因曾有《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故这首说重别。[2]生涯:生业、生计。这里指宦途事业。承优诏:蒙受优渥的诏命。空知:徒知。[3]胡雁:犹云北雁。雁在秋天由北而南,胡地在北,故名。淮南句:战国时淮南皆属楚地,故说楚山;木叶落则山更明显,故言多。

鉴赏:刘长卿曾被诬陷,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今属广东)尉。旋即移睦州司马。此诗当是刘长卿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柳两位朋友时所作。潘州虽近海,当时究竟还是蛮荒之地,不是寄身之处。睦州也近沧海,却是东南鱼米之乡,此次得以谪移,使他喜得可以暂且寄身。故从诗中流露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首联:“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写长期飘零,世事早已参破,预想不到的好事,无非是虚幻的宦海沉浮。诗人只想浪迹天涯,只想醉酒当歌。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写在九江所见的江上升起的明月,飞掠夜空的鸿雁和淮南瑟瑟的秋风,树木的凋落。这两句写九江秋天夜景,境界凄清,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颈联:“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写诗人寄身在这遥远的地方,感到自由、欣喜,纵然白发丛生也不能让自己徒然悲愁,表现了诗人得到聊堪寄身之处的喜悦。然而,接着便感到已经老去的惆怅。尾联:“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写诗人已经衰老,已经步态龙钟,可薛六、柳八两位朋友还叮嘱他,谨慎人间的风波。这声声叮嘱,让诗人惭愧、感动。结语备见薛、柳两位朋友对他的真情。他的反应,用一“愧”字,非常传神。

此诗一开始就用反语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本来就多年沦落,如今竟得到天子的厚赐!诗人遭贬谪之日,正是大雁从胡地返回、淮南木叶凋落之时,此时此景更使贬谪之人伤感。颈联两句,清楚地见出了诗人对贬谪到边远之地的怨恨。而诗的最后两句,则写了诗人对两位朋友叮嘱之情的感谢。此诗写景凄美,抒发了诗人因遭贬抑郁非常之情。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1]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2]。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3]。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4]。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5]

注释:[1]夏口:地名,今湖北武昌。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中丞:官名。[2]汀洲:即鹦鹉洲。楚客:诗人自指。[3]汉口:今武汉汉口。[4]孤城:指汉阳城。戍:哨所。[5]古今怜:古今为贾谊的遭遇而叹息。

鉴赏:此诗也作于刘长卿被贬途中。诗人借怀人和写景,抒写自己旅途的孤单寂寞之感。诗人贬谪后得迁移到另一处稍好之地,心境是平和愉悦的,虽然从此将闲适自保,对沧州而“醉歌”,不再去冒什么风险了。但岁月蹉跎,老亦将至。诗歌写出了作者这种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

首联:“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写静静的汀洲,没有风浪,没有烟霭,只有诗人漂泊的影子,思念着旧交元中丞。颔联:“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写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洞庭湖的秋水与远天连成一片。这两句写景气势雄阔,但透着凄凉。颈联:“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写所闻所见。山背后的孤城响彻号角,诗人增添一种寒意;临江的哨所旁,泊着诗人的船只。尾联:“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写贾谊上书,是赤子忧国忧民;无论古人或是今人,都为他的远谪而辛酸。

此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前六句,写的都是景物,层次井然。作者从夏口坐船出发,首先见到汀洲,此时是在白天。到汉口,将近黄昏,到鹦鹉洲时,已是晚上。一路写来,有所见近景,有远望远景。景中又寄寓着对元中丞的怀念,楚客相思,洞庭秋水,都是这种感情的表现。孤城吹角、独戍泊船,则寄寓着他被贬的凄苦情绪。结语忽说贾谊,实是自喻,是在向元中丞申述自己的冤抑之情。

全诗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诗人沿途所见所闻,都融入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及遭贬谪的忧愤之情。

送上人[1]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2]。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3]。

注释:[1]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用为对僧人的尊称。[2]将:与、共。[3]沃洲山:在浙江新昌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

鉴赏:此诗以天上“野鹤”比喻人间的“上人”,恰合身份。出家人闲云野鹤,去来无踪,不以人间俗事为累。因此,诗人此次既然是送别僧人,用“野鹤”来形容僧人行踪乃至心态,自然十分合适。“岂向人间住”一句强调了出家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品格。但诗人言犹未尽。诗人劝僧人,既然已为僧人,索性就清净到极致,不要住到像沃洲山那样有名的地方,因为知道它的人已经很多了。要住,就住到冷僻无人知的地方,做一个真正的高僧。

诗中从野鹤凌云飞去,比喻僧人归居山中,不恋俗世。后两句推进一步,意谓真要脱离红尘,就不要到那些时人所熟悉的名山福地去,因为在那里还是要和俗客来往的。唐代有些僧人,常和达官贵人来往,借以提高身价,并不真要出世离俗。作者可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可见,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其中却有调侃之意。既然沃洲山已为时人所知,就不再为佛家清净之地了。一个真正的高僧,就不该选择这样的地方修行。诗人此诗中对僧人的劝告,是非常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