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天宝元年(742)进士,曾任长州县尉、海盐令,后贬潘州南巴尉,大历(766)时,为鄂岳转运判官,以触犯大官僚昊仲孺,再贬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又调任随州刺史。诗名盛于中唐前期。他的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弹琴[1]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2]。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1]诗题一作《听弹琴》。[2]泠泠:形容琴声的清幽。七弦:琴本五弦,象征五行。配五音,宫、商、角、徵、羽。后周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松风:即《风入松》,琴调名。
鉴赏:这首诗题为《弹琴》,实则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的一、二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七弦琴声,十分清幽,静静地听,仿佛风吹松林一般。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的琴声,逗起“松风寒”。“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不同凡响。
三、四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写诗人虽然格外喜欢那优美的古调,遗憾的是现在已没有几人喜欢弹奏了。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字里行间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此两句说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次遭贬,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诗人在诗中慨叹古调冷落,借喻世人追随时尚,趋时随俗,不爱古风,而自己则寂寞无依。故此诗有孤高自赏,世上少有知音的感慨。本诗造句甚奇,“寒”字用得尤妙,表现了琴音给人以寒气的感觉。
送灵澈上人[1]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2]。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寺庙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2]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鉴赏:大约在大历四五年(769-770),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归来后,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太舒坦。他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此时,两人是一个仕途失意,一个方外归山,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都有怀才不遇的体验,共怀淡薄的胸襟。
诗的一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间已是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三四句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青山”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自远”写出了诗人伫立远送,对灵澈的依依不舍。从中表现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独归远”含无尽之情于言外。
这首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全诗好比一幅十分精美的图画。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十分动人,尤其是画外的诗人形象,令人回味无穷。那寺院传来的报时的钟声,触动诗人的思绪;而青山独归的灵澈的背影,勾起了诗人的归意。诗人深情,但由于淡泊而不为离别伤感。可见,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适淡雅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1]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2]。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3]。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4]。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5]
注释:[1]饯别:设宴送行。王十一:姓王,排行十一,生平不详。[2]望君二句:在意义上应当是“挥手泪沾巾”在前面,说自挥手告别后,就只能向着长烟阔水望你了。以后四句都从“烟水阔”生出。[3]飞鸟:喻远行者。没何处:指其远行无依。空向人:枉向人,即好友不在,风景徒佳之意。[4]五湖:说法很多,这里指太湖。[5]汀洲:水中平地。白蘋:水草名,花白色。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在宴会上赠别友人之作,重点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别愁绪。
一开始,诗人的朋友王十一已经乘船远去,小船行驶在宽阔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挥手,以表达自己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句“飞鸟没何处”,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没”字紧扣“望”字;“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朋友,思念之情,不绝如缕。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就聚集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五、六两句“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既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朋友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太湖湖畔后休止,又表达了诗人的心追随朋友远去一直伴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朗照的太湖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呢诗的最后,诗人又从恍惚的思绪中回到送别的现场。“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离去,心中有着无限愁绪。情景交融,首尾照应,离别思情,绵绵不绝。
作者从挥手相别友人要去的地方和将有的经历着笔,把飞鸟、青山、江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最后述说那时还有谁来看见我在江畔望着你的归来呢,深厚的惜别情绪就在这中间表现了出来。诗人调动了眼前所见之物,为送别增悲,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形容此诗是十分恰当的。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其表现手法分外新颖。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1]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2]。
注释:[1]重送:再一次送别。诗人以前已经写过一首同题的送别诗给裴郎中,所以说重送。[2]逐臣:被驱逐出京城的臣子。
鉴赏:这是一首直陈心事的赋体送别诗。刘、裴二人曾一起奉召回长安,又一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而为歌,感情真挚感人。
首句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氛围,将其点染得黯然销魂。“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江头”点明地点是在江边,“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猿啼声本来就显得凄凉了,猿啼暮江更使人觉得悲凄。《荆州记》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未潸潸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薄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加动情呢次句切合首句情景中的地点“江头”,显现出上下句之间水乳交融之妙。此时天黑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那无情的江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之水流反衬有情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名状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二字生发并一气贯下,而比前两句更推进一步。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表明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更加深刻。末句照应次句的“水自流”,而“青山万里”又紧承第三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的青山而延伸,并与被送的友人一道渐行渐远呢全诗紧扣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情,使情与景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
酬李穆见[1]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2]。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3]。
注释:[1]酬李穆:酬,答谢。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诗才。其《寄妻父刘长卿》诗为:“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本诗即合的是此诗。[2]赊:远、长。[3]柴门:用树枝编扎的门,言其简陋。
鉴赏:刘长卿当时住在新安郡(今安徽歙县)。首句即写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行江,必是一种凄楚的意味;“至天涯”言其行程遥远和旅途辛劳。不说“自天涯”而用“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爱婿之心,其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言外之意中了。次句续写李穆从桐庐到新安逆水行舟的情况。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地势也由低到高且多险滩。“万转云山”的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了”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于意料的远。“路更赊”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精彩表达。
前二句诗人巧妙地概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却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二句则转写诗人盼女婿到来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自己企盼、愉悦之心情,而读者从诗句中自能体会。女婿是贵客,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院子迎接远来的贵客,显得多么亲切,令读者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且含意极丰。既表明平时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贵客今至而喜;同时又是自谦之词,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真挚而感人。
全诗因体裁字数的限制,多融情于景,且只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结全篇。三、四句句法倒装,按理应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但这一倒装便能以景结情,使全诗饶有余味。
长沙过贾谊宅[1]
刘长卿
三年谪居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2]。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3]。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注释:[1]贾谊: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出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被重用,抑郁而死。[2]栖迟: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用以暗喻贾谊的失意。楚客:流落到楚地的客人,此处指贾谊。[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这两句诗化用了贾谊《[服鸟]鸟赋》的句子。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以为不祥的[服鸟]鸟,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赋中发出了“庚子日斜兮,服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诗人借用其字面,创造了“人去后”、“日斜时”的倍觉神伤的气氛。[4]怜君: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鉴赏:这是一首吊古诗,堪称唐诗七律的精品。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色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诗人感慨万千,从而有了此诗。
首联:“三年谪居”,只落得“万古”留悲,上写句意勾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的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流落在异地他乡怎不使诗人“悲”呢?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苦难生活。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更当时贾谊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二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惆怅。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这是吊古人,怜自己。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十分高妙。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也写得很含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楚国的屈原哪会想到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这两句,真切地刻画了诗人有苦不得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