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350400000035

第35章 李白(4)

注释:[1]踏歌:脚在地上踏着节拍唱歌。[2]桃花潭:风景地,在今安徽泾县境内。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贯池)前往参观。汪伦:李白友人,住桃花潭边。李白来访时,他天天用美酒佳肴款待。

鉴赏: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诗。作者在桃花潭游玩的日子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临走时主人又来送行,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来送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行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站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是用了曲笔,只说听见了岸上传来的歌声。一群当地老百姓(在汪伦的带领下)踏着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来了。这似出乎李白意料,所以用“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是遥接首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是在桃花潭。“深千尺”非实指而是形容,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局做了铺垫。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结句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达“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深呢?耐人寻味。如果直说汪伦之情像千尺深的潭水,便是普通的说法,诗人只一转换,妙境全现。妙就妙在“不及”二字。这后两句因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的手法,故将无形的“情谊”变为了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诗语言近似大白话,写法亦似白描。然其妙处,尽在三、四句之生动用比,使全诗充满了生气。

这首诗深得后人赞赏,“桃花潭水”也因之成为后人抒写离别之情的常用语,桃花潭一带也因之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者访问的遗迹,如其东岸便有门额题为“踏歌古岸”的踏歌岸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

注释:[1]左迁:古称贬官为左迁。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属蛮荒之地。[2]闻道:听说。五溪:湘西山区五条长江支流或支流的支流,山高谷深水湍急,系雄溪、横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3]夜郎:这里指位于湘西沅陵,古称夜郎县。龙标在夜郎西北。有人把夜郎国与夜郎混为一谈是不对的,古夜郎国指位于今贵州桐梓的一个小国。

鉴赏:这是一首抒怀的寄赠诗。

王昌龄与李白同负诗名,因生活小节问题而被贬南方蛮荒之地为龙标县尉。李白听到此消息后,写下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于王,是非常好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首句已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听说之后的惊诧、惋惜;“过五溪”表示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首联未作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句写诗人与王昌龄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末句写明月之光将我的愁心漂送到夜郎以西的龙标,与你一起发愁吧。尾联两句一气相贯,抒情味十足。其意境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含三层意思:一是说在悲花伤春、子规催归的季节,你却要爬险山、涉恶水地远谪蛮荒之地,我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能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够看见她;三是说只有依靠明月之光才能将愁心及时寄与,此外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多层表达,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不幸的遭贬之人。

这种将自我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本诗就是用这种特点和优点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并获得预期效果的特例之一。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2]。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3]。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4],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5]。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6]。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7]。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8]。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9]。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10]。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B11]。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B12]。

注释:[1]庐山:《太平寰宇记》:“庐山,在江州南,高三千六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九江志》:“周武王时,匡裕兄弟七人皆有道术,结庐于此,仙去,空庐尚存,故曰庐山。”按:庐山,在江西南康府西北二十里。又按:南康在庐山之阳,九江在庐山之阴。卢虚舟:李华《三贤论》:“范阳卢虚舟幼真,质方而清。”肃宗时曾官殿中侍御史。[2]楚狂:《论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故称凤歌。《高士传》:“陆通,字接舆,楚人也,时谓’楚狂‘。楚王遣使者往聘,通变名易姓游诸名山,俗传以为仙去。”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黄鹤楼:在江夏(黄鹤楼在湖北武昌府黄鹤矾)上。李白流放回来后先至江夏,后来庐山。[3]五岳:即东岳泰山,在山东泰安府;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南岳衡山,在湖广衡州府;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州;中岳嵩山,在河南登封。《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4]南斗:即斗宿星。古代天文学认为庐山所在一带地方属于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5]金阙二峰:《述异记》:“庐山西南有石门山,状若双阙。”二峰,即香炉峰、双剑峰。三石梁:《庐山记事》:“三叠泉在九叠屏之左,水势三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6]香炉瀑布:《庐山记》:“东南有香炉峰,游气笼其上,氲氤若香烟。又南北有瀑布十余处,香炉峰与双剑峰在瀑布之旁,水源在山顶,人未有穷其源者。西为康工谷之水帘,东为开无禅院之瀑布。”[7]吴天:庐山一带地方春秋时属于吴国,故云。[8]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九江)境内,分为九道。[9]谢公:指刘宋谢灵运。曾游庐山,有《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10]还丹:道家炼丹,烧丹成水银,积久又还水银成丹,故曰还丹。以为吃了可以成仙。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修身养性,达到心神宁静的境界。[B11]玉京:道家说大神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居玉京山。[B12]卢敖:《淮南子》载:卢敖游于北海,见一方士,笑卢敖所见不广。卢敖欲与之同游,士人笑着答道:“我和汗漫已有约会在九垓之上,我不可以久留。”说完纵身跳入云中。“汗漫”,不可知的事物。九垓(gāi),九天之外。高诱注:“卢敖,燕人。秦始皇召以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不返。”这里反用其意,以卢敖比卢侍御,说自己愿意接卢侍御共游太空。太清:指天空,即高处。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天。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被赦后,自江夏来庐山时所作。诗分四层。首六句为第一层,从写游山上说是序曲,从思想上说应该是中心。诗人写道,我原是楚国的狂人,高唱凤歌讥笑孔丘。早晨我手执神仙的绿玉杖辞别黄鹤楼,平生最大爱好是到名山去遨游,为寻仙我不辞遥远遍访了五岳。诗人以楚狂自比,表达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李白很有政治抱负,但因理想不能实现,转而游名山寻仙访道。“庐山”八句为第二层,以仰视角度细吟的雄奇风光。在诗人笔下,庐山高耸入云,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山的形状如屏风,好像云霞展开,山影湖光相互映衬,绮丽俊秀。既有香炉峰和双剑峰对峙,还有三叠泉的瀑布三折而下,恰似银河倒挂飞流,与香炉峰的瀑布遥遥相望。苍翠的山色映着红霞朝阳无比绚丽……“登高”八句为第三层,诗人描写登上庐山俯瞰茫茫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方,远望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不觉心清意畅,借谢灵运的故事,抒发盛事难再之叹,寄寓求仙访道之意。“早服”以下六句为第四层,诗人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他向远处看去,好像看见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拜天尊神。于是邀卢侍卿同游。

全诗描写了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的奇绝风景和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在李白笔下,庐山是既雄伟又幽奇。写出这种境界,才与寻仙的幻想和谐一致。“遥见”二句,把希望写成实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末句要邀卢敖一同寻仙,所以用同是姓卢的仙人代替,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手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1]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3]。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5]。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6]。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8]。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9]。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0]。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B11]。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B12]。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B13]。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B14]。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B15]。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B16]。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B17]。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B18]。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B19]。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B20]!

注释:[1]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东。《一统志》:“天姥峰,在台州天台西北,与天台山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嵊县,仰望如在天表。”[2]海客:航海者。瀛洲:瀛(yíng),传说海中三神山之一。《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信:确实。[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亮时暗。[4]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北。[5]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6]镜湖:在今浙江绍兴。《述异记》:“越州(今绍兴)镜湖,世传轩辕铸镜湖边,因得名。”[7]剡溪:在浙江嵊县南。[8]谢公:南朝谢灵运。他往游天姥曾投宿剡溪。[9]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木屐。《南史》:“谢灵运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障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青云梯:比喻高峻的上山石级。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10]天鸡:传说桃都山有树名桃都,上有天鸡,日出时则鸣,天下鸡跟随啼鸣。《天中记》:“桃都山有大树日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初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B11]路不定:指山路变化多端。[B12]殷:震动。栗:战栗,恐惧。层巅:层叠的山峰。[B13]澹澹(dàn):平静貌。[B14]列缺霹雳:扬雄《羽猎赋》:“霹雳列缺,吐火施鞭。”应劭注:“霹雳,雷也。列缺,天隙雷光也。”《通雅》:“列缺,电光也。阳气从云决裂而出,故曰’列缺‘。”洞天: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訇(hōng):巨大的响声。[B15]青冥:冥(míng),天空。金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以金银装饰的楼台。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B16]云之君:云神。此泛指神仙。[B17]回:运转,驾驭。如麻:形容多。[B18]向来:刚才。[B19]君:李白作此诗时准备由东鲁下吴越,此君指东鲁友人。白鹿:古人常指仙人、隐士的坐骑。[B20]摧眉折腰:低眉弯腰。意为奴颜婢膝。

鉴赏:此诗为李白名篇,题名一作《别东鲁诸公》,是天宝四年(745)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以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开篇,从而带出天姥山,描写天姥气势,落笔奇特。在诗人笔下,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诚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也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因此诗人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真的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从向往梦游而进入真正的梦游。五至十七句为第二层,具体叙写梦游天姥山的情况: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把我送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碧波荡漾,猿猴清啼。诗人穿上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在盘旋弯曲的山路上,诗人正倚石欣赏艳丽的野花,忽然天色昏暗,熊咆龙吟,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的样子,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伴随着电光闪烁和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这时,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虽然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但却有日月照耀着金银台。老虎弹琴,鸾凤拉车,身穿用彩虹做的衣裳的神仙们,以风为马,纷纷列队从云中下来……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醒后,顿觉万事皆如梦里烟霞,更加不愿屈事权贵,渴望寻仙学道。

诗人在此诗中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等浪漫主义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情景曲折多变,惊心动魄的奇异梦境,抒发了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及对现实处境的不满。格调高昂,笔力千钧,气势磅礴。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1]。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2]。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1]吴姬:吴地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压酒:用米酿酒,将熟时将酒汁压出。[2]金陵:今江苏南京。子弟:年轻人。欲行不行:要走的人(诗人自己)和不走的人(金陵子弟)。尽觞:喝干杯中酒。曹植诗:“别易会难,当各尽觞。”觞(shāng),古代喝酒用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