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349700000035

第35章 遁(逐)

强进不如暂退,该躲避的就得躲避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初六”遁卦的末尾,先逃的已逃往上方,迟疑的落在最后。在小人得势的时刻,逃避落后,当然危险;但不可因此采取积极的行动。

“象传”说:逃避落后有危险,但不可采取积极向前的行动,忍隐以待时机来临,哪里会有灾害呢?

这一爻说明小人得势,应退则退,君子应侍机,不可妄动。

《遁》卦下艮上乾,乾为天,艮为山,天下有山,山长而侵天,天宜避之;又从爻象上来看,卦中四阳两阴,两阴在下而侵阳,阴将长而阳将消,阳宜逛之,也是逊之象。逊,即退避、隐退之意。这一卦阐明了在事物发展不利时要暂时回避的道理。

《尚书·商书·微子》载,在商纣即将灭亡时,树倒猢狲散,一些臣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遁》卦就是将这样的历史事实经过提炼而设的爻辞,借以阐述当事物受到阻碍、处于不利地位时,该躲避的就得躲避。

许多人爬到一定高位时,不但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而且还不知道满足,过分的贪欲使其还想“爬得更高更远”。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际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有些人的“功”和“才”都是踩着别人的肩头摘到的。所以,自视清高、贪得无厌,都不是低调处世的人所为。

当面临他人强大的压力,自己却无力回天时,只有三条道可选择,投降、和谈、退却。

如果选择投降,那代表已经完全、彻底失败了;选择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的象征;可是逃跑、退却并不是人们眼中的懦夫所为,也不是失败的表现,而可能是转败为胜的关键。表面看来逃跑、退却不是光明磊落的作为,而实际却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可用性,可使人受益无穷。退一步,海阔天空,留有余地,冷静思考,重整旗鼓,补充实力,以待他日卷土重来,重新再战。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地猛冲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有时,“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南宋高宗时期,巨子苗傅、刘正彦等人举行了武装暴动。掌握了主动权的他们威胁高宗禅位皇太子。

这时,宰相朱胜非出来劝阻,结果仍然没有变化,高宗很难作出决断,但害怕苗、刘二人带人杀入宫中,到时更无回天之力,于是痛下决断,先解燃眉之急,高宗对朱胜非说:“我应当退避,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宰相朱胜非因此将计就计,对高宗说:“我曾听苗、傅的一心腹说过,他二人虽有赤胆忠心,但书读的不多且生来固执,此时一定无法劝说,所以,陛下暂且禅位,日后再寻找机会铲除二人,方为上策。”

这样,高宗便借太后手诏,禅位皇子,让太后垂帘听政。此后,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朱胜非怕引起苗、刘两人怀疑,于是,每日都让他二人上殿议事。苗、傅发现高宗仍然在暗中处理国事,便与刘正彦共同提出让高宗迁出宫中。

高宗气愤至极道:“他们也太过分了,居然敢来干涉我的起居……”朱胜非则加以劝阻:“暂时去显宁寺居住也好,这样就不会再遭怀疑,对以后复辟成功来说是件好事。”高宗此时也很无奈,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了。

高宗出宫不久,平江留守张浚等便联络众将发兵讨逆,大举进发杭州,苗、刘两人见大兵压境,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的他们慌了手脚,于是和宰相朱胜非商议对策,朱胜非说:“此时兵临城下,要打,没有足够的兵力,我认为迅速改正,方为上策!”二人虽然最不愿走这条路,害怕高宗复位,二人性命不保,可是再三思考,仍然毫无办法,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果不其然,不久苗、刘二人被杀。

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朱胜非劝高宗采取暂时的退却,禅位于太子,不但保住了性命,还为以后的复辟做了铺路石,在时机成熟时,又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难看出,这种退却的把握是相当有度的,虽然失去了暂时的身份和地位,却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