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19348400000016

第16章 藏族传统体育(10)

赛马这天,起点和终点都插上鲜艳的彩旗。牧民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赛马场上,熙熙攘攘,显得特别热闹。男女骑手身穿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个个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骏马也打扮得格外英俊,马鬃剪得整整齐齐,扎着红绸,尾巴挽起,鞍鞯和笼头收拾得结实好看,人和马融为一体。信号枪一响,骑手们策马扬鞭,骏马便如箭矢齐发,风驰电掣般向前飞奔而去。一时红巾飞舞,观众欢腾,声震原野。终点是赛马场上最热闹的地方。最先到达终点而没有犯规的骑手,成为草原上的优秀健儿,人们欢呼着称他为“巴特尔”(英雄)。他所骑乘的骏马,也成为草原上被人称道的好马。善于辞令的祝赞家,这时口若悬河,唱起“马赞”,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用美好的语言,赞美骏马和骑手。赞颂过后,在场的领导和有威望的老牧民,按照蒙古族的礼节向骑手献哈达、敬酒,为得胜的骏马披红戴花,以示祝贺。赛马结束,一般按照参加骑手的多少,对前5至10名给予物质奖励。按照传统习惯,还要给最后一名发纪念奖品,表示鼓励。

五、赛骆驼

赛骆驼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充满浓郁的牧区生活气息。旧时,牧民在放牧和驮运等生产活动中多骑骆驼,后来骑骆驼逐渐发展为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赛骆驼。每逢那达慕大会的时候,便举行这一活动。参加赛驼的人,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在赛前半个月就开始“吊”驼,少给其水,吃些富含蛋白质的精料以备战。吊驼非常重要,它关系到骆驼的赛跑速度,而且影响到牲畜的健康,如不提早吊驼,牲畜参加比赛后就会脱毛、生病。

赛驼有赛跑和射箭两项内容。赛前,要在高处点燃一堆火,由参赛的主人牵着骆驼向火堆焚香,并绕香顺着太阳运动的方向走三圈,目的是为了求得吉祥如意。比赛时,赛手不分男女,身着艳丽的参赛服骑在驼背上,在起跑线排成一行。裁判员发令后,众骑手挥鞭驱驰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对优胜者要进行奖励。也有的在赛途中置靶进行射箭比赛,以中靶的多少定胜负。儿童参加比赛,多挑选两三岁的小骆驼。别看骆驼形体笨拙,一旦奔跑起来却是疾如飞马,引人入胜。近年来,蒙古族牧民们开始采用现代体育的比赛方法,跑圈赛速度,增强了比赛的观赏性。

六、射箭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活动之一。甘肃蒙古人中很早以前就有射箭的体育比赛,家家男子备有弓箭。到了清末民初,原先用弓箭进行的射箭比赛被骑马用猎枪射“索尔”(在每年诵经时的一项射某驱鬼物)、“沙仁牌”(把马粪蛋堆在地上作靶)所代替。在聚会场的草滩上每隔十步或一定的距离堆上“沙仁牌”,射手骑马由一端开始在疾行中射靶,谁射准得多谁取胜。射靶的过程中还要演示几种马背上的动作,如把枪从背上拿下后绕自身三圈,再将枪从马脖子下面拿起,然后射靶。此种高难度的动作,只有训练有素的射手才能做到。因此,射“沙仁牌”确实能够考验一个射手的高超骑艺和枪法。甘肃蒙古族各陶海每年都进行此项活动,对取胜者由陶海章京或“将军”(陶海主管兵役的官)献给哈达以示奖赏。近代,此项体育活动日趋完善,每当盛大的节日,“那达慕”集会上成为必须有的竞技项目之一。

射箭比赛一般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胜负。静射是射手站在距箭靶数十米之远的地方,引弓射之。骑射是射手骑在马背上沿跑道边跑边射,射箭的场面非常壮观。比赛前,射手身着彩色紧身蒙古袍,背荷弓箭,跨马立于起跑线。听到发令后,立即策马疾驰,同时抽弓搭箭,瞄靶劲射。到了近代,枪支逐渐代替弓箭成为打猎的武器,射箭比赛也就逐渐被射击比赛所取代。射击比赛的内容有立射、跪射、卧射、骑射等。按照军事射击比赛的规则进行比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拔河

拔河,在甘肃蒙古人中主要是结合生产劳动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比赛时间和方式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是新毛绳搓成后进行。新绳搓成后拧力还很不均匀。因此,由两人将绳两头抓住用力往各自的方向拉,此时使的力比较大,也能看出谁的力气大。这样一方面把新绳拉匀,另一方面也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二是新毡擀出后进行。当每一块新毡擀成后,由几人将新毡的两头抓牢,对坐地上用力拉平新毡,这也是一种拉绳(拔河)形式的体育活动。

八、夏尕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踝骨”,俗称羊拐。蒙古语称为“夏尕”(羊踝骨)。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正如老人们所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谷岩石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骡子、正立站的是骆驼”。牧民很喜欢把羊拐收存起来,孩子长到3至4岁,让其辨认哪面有什么牲畜。孩子再大一点,把羊拐染上各种颜色,让孩子玩羊拐游戏。

“夏尕”的玩法:几个人围成一圈,每人出五或十枚羊拐,互相混合起来,然后将其抓起,抛散而下,看上面出现的形状,在相同者之间用指头划一下,将一枚弹击另一枚,弹中者取其一归己。如弹不准或弹到别的子儿上,则算失败,须交到下一位再抛再弹,这是一种玩法。还有的只出四枚老子儿,让在座的轮流抛掷。如果四枚落下,出现“四只绵羊”则是“四个一样”,向在座的每人要四枚羊拐。如果四枚落下,出现“两只一样”,则向在坐的每人要两枚羊拐……如此这般按规则进行。甘肃蒙古人玩羊拐,大人小孩都玩,而且各陶海的玩法略有差异,但把存放羊拐当做一种吉祥物则相同,民间有“存的羊拐多为牲畜多”之说。

九、查干木都哈亚乌呼

查干木都哈亚乌呼可以翻译为“白色的木头在哪里”。这个游戏也称“扔白木头”。在聚会时,男女青年集聚在一起,先选一个主持活动的人,称为“诺颜”。把参加游戏的人按人数、力气、男女分为大体相等的两组,然后指定地点各自站好。游戏的道具是一根白色小木棍或用手巾拧成的棍状物,称为“查干木都”,即白色木头。游戏开始,由扮诺颜者尽力将“查干木都”扔向远方,甩的远近无法知道,所以找到“查干木都”比较费时。每队同时出一个人去找,先拿到手者为赢,输了的一组就要给赢了的一组一个人。然后再扔再找,反复进行。一般情况下。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人数往往变化不大。就看哪个组的人机敏,看得准、跑得快。经过数番比赛后,如果双方人数变化悬殊,人数少的一组就算战败,然后重新分组。

“查干木都哈亚乌呼”游戏儿童一般不参加。该游戏循环往复,通过扔“查干木都”、“寻找”和“要人”的次序玩起来甚是热闹,很受青年人的喜欢,通过这一游戏也能起到年轻人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感情的作用。

十、布拉和宝图格

“布拉”(种公驼)“宝图格”(驼羔)的游戏,主要在青少年中进行。游戏前指定一人为公驼、一人为母驼。充当母驼者站立,其余人站在母驼后面排一纵队,用手抓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充当驼羔,当公驼之人站立在当母驼人的对面。一声“开始”令下,这时,当公驼人就往前冲来,要抓走母驼后面站立人的最末一人(宝图格)。母驼尽力保护驼羔不让被公驼抓走,这时母驼后面的人紧抓前面一个人的腰带不松手,尽力避公驼的强攻。但往往公驼把母驼后的驼羔一一抢走,这时此游戏就结束,重新选定人继续玩。

十一、鲁额尔格呼

鲁额尔格呼也称“要龙”、“拔金桩”。参加游戏的人排成一路纵队,后者以双手抱住前者的腰,另有一人在队外。游戏开始时,队外的人左扑右抓,想从队尾一个一个拉掉队里的人,而队里的人则手不能松开,左躲右避不让队外的人抓住,即使被抓住也要用劲抱紧前面人的腰,以免被拉开。在一定时间内,能拉开队伍就算赢,拉不开就算输。然后,另外换人在队外去拉。直到最后比出谁拉开的次数多,就算谁的力气大、机灵,他就是“巴特尔”(英雄)。

十二、扔手巾

这种游戏用的是“阿力求尔”(即手巾、头巾之类)。青少年们聚在一起时,先选定一人为甩手巾之人,其余人坐一围,甩手巾之人将手巾揉做一团藏在袖中,在圈外转着走动。乘人不备时在某人背后地上把手巾扔下,就虚张声势转圈,然后进人圈里坐下,这时候坐在圈里的人都在各自的座位周围寻找手巾,如果很快找到,立即起来绕圈用同样的方法甩手巾,若哪一位未及时找着手巾,而手巾就在他身边,他就要进入到圈内中央站立,然后出一个节目,唱一首歌或猜一谜语都可以。如此循环往复进行拾手巾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