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笑在澳洲
1920700000003

第3章 留学生时代的东西方文化冲撞(2)

后来课本上陆续介绍了许多种治理毒品的模式,最终,澳大利亚政府所采用的“危害最小化”政策感动了她。政府在该模式的毒品政策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增设研究机构,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受到毒品危害的人及其亲属遭受的伤害最小。该政策集制裁与教化于一体,只计结果不计成本,最大化了吸毒者的个体福利。后来,尤雅茗成了“危害最小化”政策的坚定拥趸者。

后来在学习《如何服务多元文化背景的顾客》课程的时候,尤雅茗接触了大量的同性恋、双性恋的案例,以及那些不同性别取向的人群。还没开始该课程的时候,尤雅茗一想到同性恋就感觉恶心,更不要说正眼看他们、服务他们了。但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雅茗的视野被逐渐拓宽,理解角度逐渐发生了改变。那天当老师播放了一部反映澳大利亚三个不同性别取向的男人的电影结束的时候,尤雅茗发表了代表自己一学期最高水平和最终水平的演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极高赞誉。

电影的名字是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Queen of the Desert,中文译为《沙漠妖姬》。

电影描写的是三个男人,以在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易装表演作为自己的职业。波内德沉稳柔和,一生下来就认为自己是女人,最终做了变性手术;米斯是此刻认为自己是男人,拥有妻子和儿子,彼刻又拥有性别取向为女性的男朋友,到了舞台上又可以展现妩媚妖惑的妖姬形象;菲雷斯是一直认为自己是女人,是100%性别取向为女性的男性。

三个人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可以在舞台上展示匪夷所思的易装文化,其创造力和爆发力是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波内德做了变性手术之后,一直以纯女性的优雅温柔的态度泰然处世,甚至还探讨到了希望能拥有个孩子,是一个完全成功变性的男人。米斯在跟自己的女性性别取向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认为自己是男性,但很清楚自己实际上还有妻子孩子。到了舞台上,他又变成了纯正的女人;回到儿子身边后,父亲的角色马上回归……为了掩饰自己的女性性别取向,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的舞台生涯只是一个business(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说自己是个女人。菲雷斯在成长的过程中,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受到了他叔叔的性骚扰,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性别扭曲的人生历程。

尤雅茗认为,一部好电影不仅仅要展示赤裸的真实,还要把真实包装得美丽;不仅要让观众享受视觉感官的愉悦,更要让观众在欣赏、感动之余受到应有的教化。这也是为什么老师选择在课堂上播放这部影片的原因。尤雅茗喜欢那三个“女人”,并非仅仅对于影片中所表现出的三个人的真、善、美的同情,也不仅仅是被她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而是真心喜欢她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大众的热情、善良和隐忍,喜欢她们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电影中最美的画面是她们的巴士行驶在镀了金的沙漠中,菲雷斯穿着缀满亮片的衣服,拖着长长的头巾,随风飘扬。那辆被敌视者们涂得光怪陆离的巴士犹如长了长长尾巴的鲸鱼,在比海更辽阔、比山更壮美的金色沙漠上畅游。天,因为有了她们而更澄澈高美;地,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广袤坚实,空中响彻着歌剧“茶花女”的唱段,那个“女孩”雄浑有力的歌喉正张扬着歌颂着自己将要遇见的爱情。

她们,就像怒放在滚烫岩石上的天堂鸟,张开双翅,散发着比沙漠的阳光还要高亢的热情与活力。那样的画面无法用昂贵的画框定格,无尽的生命力从银幕中狂泻而出,荒芜的沙漠也因此盎然亮丽。

她们,用自己怒放的生命在天地间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波内德在影片中说道:“我曾路过天堂,却不曾到过自己的灵魂深处。”听到这句话,尤雅茗内心泪流成河。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在沙漠深处、无人观赏的地方与自己的灵魂共舞?我们自认为正常、主流的人群,有几个人的灵魂得到过最自由的放纵?

影片中倾泻而出的爱、真、美磅礴着把尤雅茗推上了一个又一个她从未企及过的峰顶。她的心胸豁然开阔,举手走上讲台,开始了代表她第一个学期最终水准的演讲。

她说:一、世界并不是由黑白组成。从广义来讲,人也并不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举个例子来讲,(她在黑板上画了如下的图)

最左侧的M点是传统意义上的100%纯男人(Male),要作为这个100%的纯男人,需要满足两点:(1)身体是男人;(2)性别取向是男人。那同样的最右侧的F(Famale)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100%纯女人,要作为这个100%的纯女人,同样需要满足两点:(1)身体是女人;(2)性别取向是女人。

由于我们的肉体和我们的精神经常割裂,于是出现了许多的组合,就像太阳光从赤到紫有很多过渡颜色一样,从男人到女人也是一个线性的连续曲线,这条曲线上的所有点都有存在的可能。比如图中的A点,就是身体是男性,但性别取向里有大约20%的是女性——比如我们很多的单亲爸爸,就不得不既当母亲又当父亲,独身久了,就模糊了性别概念;比如图中的B点,就是身体是女性,但性别取向里有大约20%的是男性。比如我们现在非常流行一个词语叫做“奶嘴男”,年龄明明到了该自立的年龄了,却仍然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庇护。从这个角度讲,必然有一种极端的现象就是,身为男性身体,但性别取向是100%的女性,这就是男同性恋中的女性;也必然有一种组合,就是身体为男性(或者女性的身体),但性别取向比较模糊,有时是男性,有时是女性——这就是双性恋的个体。

二、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有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想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所以,对待我们周围的人,不要把他(她)作为男人或者女人来看待,而要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有天赋的才能,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处的“材”并不分男女。只要我们容许了一个生命的存在,他就会给我们惊喜,有时那些处于C点的人的才能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和达到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尊重和欣赏,他们的存在也是我们多彩世界的一抹颜色。

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平等地对待任何一个人,而不是先根据他们的自然性别假设他们的性格。人类的无知是与暴虐并存的。如果我们的无知把他们推向离我们更远的地方甚至间接地杀害了他们,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失去斑斓。

三、片中讲述了菲雷斯小时候被自己的叔叔性骚扰而从此导致了他扭曲的性心理。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未来的父母,作为未来的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纯化我们孩子周边的环境,争取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童年。

我的演讲完毕。

教课的老师第一个给尤雅茗鼓掌。

尤雅茗郑重其事地鞠躬,然后挺着胸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是夜,尤雅茗在日记里写道:此生,容貌是不可以改变了,但我希望我能通过自己刻意的修炼,拥有一颗高贵的头脑。因为柯勒瑞治说过,真正伟大的脑袋是雌雄同体的。能尽可能多地抛却女性的紧张尖锐,我就会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自由。澳大利亚的教育给了我一个宏阔的视角和更广博爱人的可能。

3

自由只是思想上的,但思念却如绳索一样,日日夜夜捆绑着尤雅茗的心。

南半球的天空蓝得澄明透彻。

无风的日子,白云点缀在湛蓝的空中,地上高大挺拔的桉树显得空灵神秘。桉树的枝干非常像刚出浴的女人的手臂,稀疏的枝叶又仿佛是女人有着修长手指的手掌,在空中撑开来。偶尔的微风,在稀疏的枝叶之间俏皮地溜走,给桉树留下的只有无奈。

澳大利亚有个本土诗人写过一首长篇诗歌,诗歌的名字叫《闯荡澳洲》。诗中有一句话,“高大的桉树上挂着我们枯死的青春”。初次阅读,尤雅茗就被诗中描绘出的沉重感碾压得喘不过气来。

西方人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尤雅茗为什么要抛开三岁的孩子一个人到异乡来闯荡的。他们没见过付出这么大背井离乡成本的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是解释不通的。

尤雅茗常常利用每个星期唯一的一个星期天包上几百个水饺放在冰箱里,幻想着可以品尝到母亲包的水饺的味道。可每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里,从冰箱里拿出冻得硬邦邦的水饺的时候,她才知道,被母亲怜爱的目光包围,埋首在热腾腾的水饺上的感觉才是自己期望的百分之百的母亲的水饺啊。雅茗需要的不仅仅是水饺本身,需要的恰是母爱啊。有多少个黑夜,泪水悄悄滑下脸颊……

每天跟父母通的电话和视频成了尤雅茗思乡的唯一慰藉,博纳慢慢地开始跟她疏远了,每次要叫很久才不情愿地来到摄像头前。尤雅茗含着泪品尝着这逐渐苦涩的思念之情,她知道,自己需要尽快地走出这黎明前的黑暗。

尤雅茗是那么热爱这座城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是澳大利亚当之无愧的文化、教育、娱乐、体育、旅游之都。在这里,她时时感受到一种被敞开胸怀欢欣纳入的温暖。隐藏在这座城市角落里的文化气息,它的激情、包容都是那么朴素而真实。无论是在公园里还是街道上,看不到行色匆匆、面带焦虑不安甚至戒备的面孔。偶会因问路,或其他询问而打交道的市民,态度无不平和安然。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你的脚步都会不由自主地放缓。

有这样优渥的社会环境,目前的思乡不是暂时的吗?

国内的同事虽然不说,但通过网络也知道不少华人初到海外的情景。尤雅茗泰然地对他们说,我目前生活得很舒展,你们说的那种苦,不叫苦,叫生活的自然态。

人生其实是个创立目标、实现目标的历程。尤雅茗定的第一年目标是寻找方向,如今她很快明白,自己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全家来到墨尔本,她目前需要做的只有努力学习,找到工作,争取早日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