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古今医统大全
19187600000135

第135章

泻泄门

病机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又曰:湿胜则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又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泻。(此少阳壮火食气,气虚而泻泄也。)又曰:脾病者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东垣云:运气土令不行,水为太过,金肃愈严,木虚明矣。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故木之清气不得出外,郁在肋下,变为飧泄。发于夏者,以其湿令当权,故治用麻黄汤。麻黄味苦,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显阳于上也。

《机要》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内藏。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滑泄,谷不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良方》云:飧泄者,始春之时,风木盛行,脾土受风木之邪,不能运化,因成积滞。夏以伏阴在内,再感暑湿风冷之气,过食生冷,复伤脾胃,不能克化饮食,水谷完出而成飧泄也。

病机

《机要》云: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荣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伤其脾胃,则不输化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是为飧泄,久则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 。

病机

脏腑泻利,其证多端,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阴,久泻非阳。大便完谷而下,有寒有热。如热者脉疾,身多动,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身不动,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木附汤主之。

《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红黄赤黑为热。大抵泻利小便清利不涩为寒,赤涩者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涩者,热也。凡谷消化,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泻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传化失常,谷虽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飧泄也。

病机

陈氏《三因》云:泻泄一证,经中所谓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所因有内外不内外之殊。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外因也。又云:湿胜则濡泄,寒甚则为泄,暑热亦为泄。至于七情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泄,此内因也。其余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而成泻泄者,乃脾胃有伤,此不内外因也。但停滞泻泄一证,直须积滞已消,然后用以断下药,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滞下。治法宜先理中焦,次分水道;治中不效,然后断下。

病机

《难经》云:凡泻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也。

病机

肾泄者由肾虚,每于五更时溏泄一二次,而连月经年勿止者是,此多肾经湿注,饮酒之人多有之。

泻者,少腹生寒而为此证。盖阴中之至阴,脾也。脾胃虚弱,为风寒所胜,则阴气太盛,阴盛则脏寒,脏寒则糟粕不化,大便黑,状似 溏者是也。大肠有寒,证亦如之。

水泻者,脏腑虚寒,四肢厥冷,暴顿洞下者是也。有伤暑热霍乱,倾泻如水者有之。

洞泄者,手足厥冷,心腹痛,脚转筋而洞泻者是也。

其余伤食泄泻,失饥伤饱,胃不能消则胀满,所下酸臭可验,此证当疏利消导。

大抵诸泻泄证各宜以类推求,必先分利,后实脾土,益元气,无不万全。

病机

丹溪曰:泻有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戴氏云:泻水而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水谷不化而完出者,湿兼风也。(即飧泄是也。)渐下污积粘垢者,湿兼热也。(即溏泄是也。)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即 泄也。)体重软弱,泻下多水,湿自甚也。(即濡泄是也。)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即滑泄也。)泻证病机不同,有如此,岂可不察所因而能治哉?

脉候

《内经》曰:脉细,皮寒,少气,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死。其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脉经》曰: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流连者生,紧急者死。

凡泻而脉沉细者为虚为寒,疾而数者为热为积。心脉歇至者惊泻。泻久而脉洪大急数,皆难治。

治法

丹溪曰:世俗例用涩药治泻。若泻而虚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泻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治法

张子和云:夫暴注水泻不已,即《内经》所谓注下者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属火,宜冷水调桂苓甘露饮、五苓益元散,或以长流水煎放冷服凉膈通圣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骤用罂粟壳、干姜、豆蔻之类,纵泻止亦转生他疾。只可分阴阳,利水道而已。

治法

经曰:下者举之。久泻下陷者,用升阳益胃不效,当用吐法以提之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此则完谷不化,宜发汗而愈,则当用麻黄桂枝汤,仲景柴苓汤之类是也。经曰:通因通用,则因食积湿热,然须因其泻而泻之,使积滞去尽而泻自止矣。若拘之以三法兼施,则执一也,而可乎哉?子和治一僧,脏腑不调,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谋虑不决而成。肝主谋虑,甚则乘脾,脾湿不流,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尔日胜一日,常以胃风汤、白术散调养之。若斯疾斯治,惟子和能之。其宜三法并用者,万百一二耳。知者审之。

治法

东垣案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脉弦令虚,多言之过。阳气衰弱,不能舒伸,伏匿于阴中耳。又值淫雨阴寒,时人多病泄利。此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曰体重肢节痛,大便泻并下者三,时小便秘涩,思其治法。按经云: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泻痢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多用淡味渗泄之剂利之,是其法也。

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是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阳风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煎服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治法

王节斋云:泄本属湿,然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分寒热新久而施治。

治法补脾消食,燥湿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亦有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收涩之。脾泻已久,大肠不禁者,此脾脱也,宜急涩之。

泻宜汗解者,经云:久风为飧泄,若《保命集》用苍术、麻黄、防风之属是也。

泻宜吐痰而愈者,《格致余论》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脉滑而颇弦,膈闷食减。此久积为所郁成湿痰,留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导其源则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汤,温服碗许,探喉中吐痰半升,利减半,再吐而安。

泻宜逐下而安者,若长沙太守言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痢已瘥,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下之。

泻宜补益而愈者,若东垣《脾胃论》言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大便泻泄,宜黄建中汤。

泻宜调理脾胃而止春,若洁古老言四肢懒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饮食减少,以白术、茯苓、芍药治之。

有宜升举而安者,若《试效方》脾湿胃弱,不能营运,食下即泄,助甲胆风胜以克之,以升阳之药,羌活、独活、升麻、防风、炙甘草之属。

泻宜燥湿而后愈者,若《脾胃论》言湿土有余,脉缓而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从平胃散合二陈汤。

泻用寒凉而愈者,若张长沙言协热自利,黄芩、芍药主之。

泻宜温补而愈者,若长沙言下利脉迟紧,痛未止,当温之。下利心痛,急当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与理中、四逆辈主之。

泻以分利而愈者,若刘河间言湿胜则濡泻,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导之。

泻以收涩而愈者,若东垣谓寒滑气泄不固,诃子散以涩之之类。湿胜而泻,四苓散加二术。甚者二术炒为末,米饮调服。

气虚者,用参、术、升麻、芍药,或以四君子汤加芍药、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黄芩、活石、栀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陈汤加海石、音黛、黄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积宜消导之,疏涤之,用神曲、大黄、枳实,或保和丸。

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苍术、浓朴、陈皮、炒曲、泽泻、地榆、甘草等分,冬加干姜。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

脾胃不和伤食者,胃苓汤。

凡治泻药宜作丸散服。

泄泻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苍术、车前子倍白术,为末,米汤调服。

湿热甚者泻下如热汤,四苓散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之类。腹中疼痛,泻下清冷,喜热手荡熨,口不燥渴,乃寒泻也,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有气加木香,病甚者更加木香、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此元气下陷及大肠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术、芍药、神曲、陈皮、肉豆蔻、诃子肉、五倍子、乌梅为丸,以四君子汤加防风、升麻煎汤送下。

食积时常腹痛泄泻,先以木香槟榔丸,或束垣枳实导滞丸推逐之,而后以四苓散加浓朴、苍术、神曲、麦芽之类作丸服之,以安胃气。

泻水而腹不痛者,属气虚,宜四君子汤倍白术加黄 、升麻、柴胡、防风之类,补以提之而愈。

治案

沧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谷,众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辈,转剧。脉两尺寸俱弦长,右关浮于左关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风传脾,因成飧泄,非脏寒也,以小续命汤损麻黄加白术,服三五升利止。续命非止利之药,饮不终剂而利止者,以从本治故也。

又治一夫人,病飧泄弥年,医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坚卒燥之剂,弗效。时秋半,脉弦而浮。

曰:夫人之病盖病惊风,非饮食劳倦所致也。肝主惊,故虚风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者金气正隆,尚未至明春,则病将益加,法官平木之太过,扶土之不及,而泻自止。夫人曰:侬寓南闽时,平章燕公以铜符密授,因失心惧,由是疾作。公言信然。以黄 牛肝,和以攻风健脾之药愈。

张子和治一人,泻利不止如倾。众以为寒,治近二十载。脉之,两寸皆滑,予不以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调散涌寒水五七升,又以无忧散泻水数十行,次以淡剂利水道,后愈。

此通因通用法也。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风挛,泻泄,百方不效。左脉洪滑,此太阴经有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当治上焦,用萝卜子擂和浆水,密探吐大块胶痰碗许,随愈。

一老人浓味伤脾,常常泻泄,亦是脾泻,用白芍酒炒白术各二两、神曲、山楂各一两、黄芩半两、炒半夏一两为末,荷叶煨饭为丸服。

一老人禀浓形瘦,夏未患泻利,至秋深治不愈。神不瘁,溺涩少不赤,脉涩颇弦,膈微满闷食减。因悟曰:必多年陈积,僻在肠胃。询知嗜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此痰积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鹿苜根、生姜浓煎和砂糖,饮一碗,探吐痰半升加胶,利减半,再饮而利止。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调理。

治一富儿,面黄善啖易饥,非肉不食,泻泄一月,脉大。以为湿热,当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虫也。验其大便,果有蛔,治虫而愈。次年夏初,复泻,不痛而口干。

予曰:昔治虫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热之药白术汤下,三日而愈。后用白术为君,芍药为臣,川芎、陈皮、黄连、胡黄连入芦荟为丸,白术汤下,禁肉防再举。

药方

术茯车前子汤 治一切泻泄,用此为主。

白术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芍药 陈皮 炙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灯心煎七分服。伤食泄黄或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子(各八分),黄连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狭饱闷,再加浓朴、枳实、木香(各五分)。

小便赤涩短少,加猪苓、木通、山栀(各五钱)、湿泻者,加茵陈、苍术(各一钱)。若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加炒黄连、苍术、升麻、木通(各五分)。发热燥渴,加干葛、石膏(各一钱)。口渴引饮,加葛根、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廾麻、乌梅肉(各一分)。

暑月泻泄,加香薷、浓朴。寒月溏泻清冷,腹痛或伤冷食,加神曲、麦芽、干姜(煨,各一钱)、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胜湿须加防风、羌活、白芷、苍术、半夏。胃气下陷,加人参、黄 、升麻、柴胡,以升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