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88点反思
1909600000009

第9章 滋养心灵的人性反思(1)

24我们的眼睛,往往看外界太多,看心灵

太少

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华的事情占据了我们的目光,以致我们看不到自己真实的内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看不到自己真实的内心,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在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我们也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在爱情上,我们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因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而错误地选择了爱情对象……

我们都是现代人,现代人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便是自己的心灵。

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有哪些?学生列出一张“清单”: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大街上有一位老铁匠因为早已没人需要他打制铁器,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是一个紫砂壶。

他的生意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从这里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个紫砂壶,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正是这些吸引了他,于是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个紫砂壶。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3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1993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16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商人端着那个壶,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然后又拒绝了,因为这个紫砂壶是他爷爷给他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个壶。

壶虽然没有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个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已经102岁了。

心灵的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陋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心灵的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我们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汹涌的街头,浮躁之心油然而生,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冷静驻足的理由和机会。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对象。

物质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灵性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而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25在理性制约下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在汉语中,“勇敢”是一个褒义词,而“匹夫之勇”则是一个贬义词,区别就在于,真正的勇敢是在理性制约下的,而“匹夫之勇”则是一种“蛮勇”,是一种缺乏理性与道义的冲动,这与真正的勇敢恰恰背道而驰。

一位老板招聘雇员,有三人应聘。老板对第一个应聘者说,楼道有个玻璃窗,你用拳头把它击碎。应聘者执行了。幸亏那不是一块真玻璃,不然他的手就会严重受伤。

老板又对第二个应聘者说,这里有一桶脏水,你把它泼到清洁工身上去。她此刻正在楼道拐角处那个小屋里休息。你不要说话,推开门泼到她身上就是了。这位应聘者提着脏水出去,找到那间小屋,推开门,果然看见一位女清洁工坐在那里。他也不说话,把脏水泼在她头上,回头就走,向老板交差。老板此时告诉他,坐在那里的不过是个蜡像。

老板最后对第三个应聘者说,大厅里有个胖子,你去狠狠击他两拳。这位应聘者说,对不起,我没有理由去击他;即便有理由,我也不能用击打的方法。我因此可能不会被您录用,但我也不执行您这样的命令。

此时,老板宣布,第三位应聘者被聘用,理由是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也是一个理性的人。他有勇气不执行老板荒唐的命令,当然也更有勇气不执行其他人荒唐的命令了。

戴高乐将军也碰到过这样的勇敢者。那是1965年,法国发生民变,巴黎的学生、市民走上街头,要求当时任总统的戴高乐下台。戴高乐黔驴技穷,来到德国的巴登。法军驻德司令部设在这里。戴高乐要求驻德法军司令带兵回到巴黎平息民变。但戴高乐的两次要求都遭到那位驻德法军司令的拒绝,还劝说戴高乐放弃这个命令。后来戴高乐非常感谢那位司令,称颂那位司令勇敢地拒绝执行他的命令。他还写信给那位司令的妻子,说这是上帝在他无能为力时让他来到巴登,又是上帝让他碰到那位司令。不然,他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了。

勇敢的定义只有一个,但勇敢的表现却可能多种多样。三个应聘者,前两个坚决执行老板的命令,好像是无可厚非,毕竟是老板的命令;但后一个敢于拒绝执行老板荒唐的命令,则值得赞誉。至于驻德法军的那位司令,敢于拒绝执行当时作为法国总统的戴高乐的有违民意、有违民主原则和精神的命令,则是难能可贵。这在专制制度的国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勇敢不勇敢,不只是一种行为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理性,包含着道义。没有理性的、缺乏理性的勇敢;没有道义的、缺乏道义的勇敢,充其量不过是没有头脑的匹夫之勇。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勇敢而言,绝对执行命令的勇敢多,而敢于抗拒执行荒唐命令的勇敢少。这是因为权力者一般都竭力提倡、培养、制造绝对的听命执行这种勇敢,而对敢于抗拒自己荒唐命令的勇敢深恶痛绝。以至有些明明是错误的东西,是荒谬的东西,是反道义的东西,是违法违纪的东西,因为是权力者指使,因为有权力者撑腰,有的人也敢“勇敢”地去执行,“勇敢”地去做。

勇敢是一个褒义词,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好品德。连人们教育孩子都常说要做勇敢的好孩子。但勇敢确实又还有一个是与非的前提。不分是非的、没有理性地绝对执行命令的勇敢是一种可怕的勇敢,也是一种愚蠢的勇敢。而坚持真理、敢于同谬误、同荒唐、同发疯对抗的勇敢、理性的勇敢才是最值得称道的勇敢。

26一个能够看轻得失的人,拥有真正强大

的内心

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是我们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面对这些,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的内心,才能够看轻得失,才能不气馁、不退缩,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找到人生的坐标和属于自己的快乐。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里,有一股清泉,传说这清泉出现奇迹的时候,可以医治各种疾病。于是,当人们有所祈求的时候,就会去那泉边。有一天,一个刚从战场上回来失去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拄着拐杖慢慢地向着镇上的泉边移去。

这个时候,一个认识他的老乡带着同情的口吻对军人说:“可怜的孩子,你是要祈求上帝再给你一条腿吧?”这个军人慢慢地转过身来,平静的对他说:“不,我来是想请上帝帮助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怎么过日子。”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军人具有真正强大的内心,他能够接受失去一条腿的事实,看淡人生的得与失,这样的淡定能让他在面对挫折,压力和磨难时,不抱怨,不流泪,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亮丽与色彩。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但是,要真正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失。

聪明地看待“得失”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非常有好处。在智者眼中似乎从来是无得亦无失,他们总能得之泰然,失之也泰然。李白有诗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家道衰败时,看着家人们为财去楼空而哭泣叹息,他却说:“我胡雪岩本无财可破,当初我不过是个月俸四两银子的伙计,眼下光景没有什么不好。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吧。”他失去了一手经营的万贯家财,却没有失去心理上的平衡。

日本有一位企业老总,每天坚持写一篇“光明日记”,里面记录的全是快乐的事情。他把每个月末召开的工作例会取名为“快乐例会”,在具体检查和布置工作之前,要求各部门经理用3分钟时间向大家汇报一下本月以来最快乐的事情,而他总是带头把快乐传给大家,引得全场上下哈哈大笑……这位老总就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公司总裁和田一夫。有记者问和田一夫,为什么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反败为胜、东山再起?和田一夫快乐地答道:“因为失败了,我也能笑出来!”

“失败了也能笑出来”,不正好印证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这句话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是受到致命的打击,如果也能像和田一夫那样,坚持地“笑”下去,快乐地“笑”下去,不去在乎和计较得与失,或许我们在不经意间收获的更多。因为我们都知道:得不狂喜,失不悲泣,方可成就大事业、大幸福。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人总容易在欲望中迷失。可是事实上浮生若梦,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过客,当他离去的时候,身后的名声也随即迅速落入忘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这样说:“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他在地球上居住的那个角落是狭小的,最长久的名声死后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在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们,整日为了功名利禄杀红了眼睛,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了纸醉金迷的无尽欲望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他们忘记了生命的意义,忘记了这种殚精竭虑的劳碌奔波的本质目的。人活一世,草活一秋,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活得洒脱一些呢?

所以看透一点,淡泊一点,用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虽然我们渴望成功,渴望生命能在有生之年画过优美的轨迹,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快乐生活,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这种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轰轰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种揭天地之奥秘,救万民于水火的豪情。只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但这足矣!

生活,并不是只有名和利。尽管我们知道大家必须去奔波赚钱才可以生存,尽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无奈和烦恼。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一份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能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生活,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27只看我有的,我已经是富人

人生短暂几十年,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何必物欲太强,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伊索寓言》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孙子和祖父进林子里去捕野鸡。祖父教孙子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连接到他们隐蔽的灌木丛中。野鸡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进入箱子,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了。

支好箱子藏起来不久,就有一群野鸡飞来,共有九只。大概是饿久了的缘故,不一会儿就有六只野鸡走进了箱子。孙子正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那三只也会进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三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三只。

孙子后悔了,对自己说,哪怕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接着,又有两只走了出来。如果这时拉绳,还能套住一只。但孙子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心想着还会有些野鸡要回去的,所以迟迟没有拉绳。

结果,连最后那一只也走了出来。孙子一只野鸡也没有捕到。

贪婪是欲望无止境的一种表现,它让人永不知足。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对权力、地位、金钱之类的贪婪而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也是自我毁灭。捕鸟的孙子,就是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最后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

其实,快乐重要的是对追求过程的一种体验,而不是结果。结果无论成败得失,只要中间过程给你带来了欢乐喜悦,那就行了。有时,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幻想破灭,空欢喜一场,这都是快乐的过渡和转化。

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古希腊哲学家科蒂说:“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少的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

这个世界物欲太无穷,而人生却太有限。一个人要想贪占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就要来了。做人必须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顿悟。物欲为己,此生不宁;物欲为后,子孙不旺。古人早已告诫过我们“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

一个人要顺其自然地、平淡地看待物质的享受,得之无喜色,失之无悔色。什么都想得到的人,结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自己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一个平淡对待自己生活的人,可能会意外地得到惊喜。

28其实,越是简单才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