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9059600000019

第19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础(2)

(3)从众行为的作用

①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规范和对规范的一定程度的从众,那么群体就会一片混乱,任务将难以完成。通过从众行为可以约束个体的行为,使群体内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从而增加群体的效率和配合度,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更会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从众行为一定程度满足了心理不确定性的需求。个人从事任何行为,面临的约束条件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定性,另一种是不确定性。在满足确定性的条件下,就无所谓从众的问题。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用不着去从众。如果约束条件是不确定性,这时从众的心理就强于不从众的心理。所以,在不确定状况下,从众可增加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效用。

②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人们常常有一种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压力可能导致人云亦云,影响个体的创新精神,影响群体对变革、不确定性和复杂问题进行决策的能力。

从众行为和心理可能使人产生一种依赖思想,凡事不喜欢自己思考,总是跟着群体在行动,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了创造力。从众心理使群体中的成员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没有激情,不利于群体的发展。在这种群体中,人人都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都是虚伪的对待别人,导致群体内部压抑的气氛,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容易引起群体的极端行为,给群体带来巨大的损失。从众行为滋生官僚作风,人浮于事,没有责任心等。

从上面可以得出从众行为和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于积极的一面必须给予肯定和利用,对于消极面必须警惕和引导。必须建立群体内部的规章制度,加强群体民主建设,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环境,让从众行为的消极面影响最小化。

2)社会促进效应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人们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比单独进行时升高或降低,它是一种集体效应。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一次偶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百分之二十。后来,他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绕鱼线。干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高。社会促进效应一方面具有正作用,同时也有反作用。人们同时也发现环境中他人的存在降低了工作效益。心理学家孟斯特伯和莫德相继做了类似的实验,又注意到,社会促进作用下活动效率有时也会降低。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背诵诗歌、写作文、做数学题的时候,还是单独一个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别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时候旁人盯着看,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率。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总有熟练的地方,也总有不熟练的地方。如果熟练的成分占优势,那么社会促进作用就表现为活动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练的成分占优势,就表现为效率的降低。在群体中工作时,对于一些员工较难完成的任务,可以让员工单独去完成;对于一些员工容易完成的任务,可以让员工和他人在一起来完成,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竞争

竞争是指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相互对抗的行为。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竞争法则,也是人的“争先意识”动机的具体表现。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了发展。竞争既是群体的压力,也是群体发展的动力。它不仅可以促进群体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优胜劣汰、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作为一个群体,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必须要懂得以下几点。

①事物是发展的。不能有刻舟求剑的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群体的状况。暂时落后的也可以后来居上,眼前的顺境不代表以后不出问题。群体必须具有忧患意识,要有长远的眼光。

②优势只是暂时的,劣势是可以改变的。今天的成功只能代表你现在的胜利,难保明天你不失败;同样今天的劣势只是暂时的落后,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后来居上。对于暂时的优势,不能沾沾自喜,要不断进取;居安思危,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对于眼前的劣势,要认真对待、吸取教训、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这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③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群体必须要正确地看待竞争,不能害怕和抵制竞争,通过竞争可以不断进步。群体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尊重自己的竞争对手,在竞争中成长会更快。

必须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人们常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这句话是说竞争和合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可以通过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促使群体成员更加主动地工作,使成员工作更有创造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群体成员之间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增进成员间的感情,通过合作完成群体共同的目标。必须正确看待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两者往往会随环境的变化而互换角色。

4)暗示、模仿和感染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以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暗示具有如下特点:是一种刺激,不是说服,无须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或者说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服。感染通常可分为3种类型:个体间的感染、间接感染、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群体成员之间往往会潜移默化,彼此互相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大家的行为会慢慢变得默契和统一。对于一些有益于群体的暗示、模仿和感染,要积极地运用和推广,让群体成员从中学习到有益的东西,促进群体整体的进步。而对于一些有害于群体的暗示、模仿和感染,要提高警惕,早发现早纠正。比如,成员出现了上班玩游戏,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导致别的成员也会去模仿、染上玩游戏的毛病,从而致使群体成员上班不认真工作,影响群体的发展。

7.2 群体结构

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群体也有自己的结构。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群体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信念结构等。因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使各部分之间发生有机联系的几何体,它拥有每个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年以前就说过“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正如一座房子不是砖和钢筋的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形成各种材料之间有机联系的组合体。

1.角色

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每一个群体成员都有一个与其地位相当的角色,这种角色规定着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如公司中有董事长、总经理、经理、主管、职员等,从而构成一定的等级体系或人群关系网络。角色通常也能更好地适应于组织结构,允许快速巧妙地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适应经营战略的变化。此外,角色能够帮助组织理解可从其内部获得何种能力及何种能力需要雇员掌握,由此来对发展战略战术的制定提供帮助。角色通过拓宽职责范围来促进创造性或优异思维能力的产生。

1)角色的类型

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可以看到成员有3种典型的角色表现,这些不同的角色对群体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于群体的绩效则很漠视。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这些人往往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群体利益,当实现群体目标的阻碍者。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害怕别人不知道是自己的功劳,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这类人具有强烈的权力欲望,独断专行,总是试图驾驭别人,操纵群体内所有事务,也不顾对群众有什么影响。

④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从不主动去为群体做事,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缺少集体荣誉感,不为群体做贡献。

(2)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建议者。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如一些公司的顾问团。

②信息加工者。指那些为群体搜集有用信息的人。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金钱,信息收集很重要。

③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分析,最终是为了群体目标实现的人。

④评价者。指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评价方案、筛选出最佳决策的人,这类人更多是一种决策者的角色。

(3)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鼓励者。指那些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贡献的人,对群体内的成员进行鼓励加油的人。

②协调者。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起到稳定群体内关系的作用。

③折中者。协调不同意见,协调不同的利益方,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④监督者。这类人所起的作用是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监督权力的正确行使。

2)各类型角色的作用

在研究中可以看到,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每个群体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始终维持自己的整体,而成员的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作用正是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而自我中心角色则是被动地来接受工作,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其群体效益也不如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2.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定义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的是正式规定的,如法律、法规、一些规章制度等,但大部分是在群体中自发形成的,如文化、风俗、时尚、舆论等,它们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群体规范的形成受从众、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群体成员彼此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等的相互作用,会发生一种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群体规范。

2)群体规范的类型

有了群体就有了规范,不同的群体有自己不同的规范。正式规范是成文的以手册或备忘录的形式分发给成员,如一本规范手册,规定着员工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的规范,也能起到规范群体成员言行的作用。对大多数群体而言,规范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群体绩效方面的规范

有些规范会明确地告诉其成员:他们应该怎样努力地工作,应该怎样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产出水平和怎样与别人沟通等。这类规范对员工个人的绩效有很大的影响,好的规范可以带来好的绩效。

(2)成员形象方面的规范

这些规范是关于成员的言行举止的,一般包括如何着装,对群体或组织表现出忠诚感,在何时应该工作,何时可以沟通。有些群体制定了正规的着装制度,有些则没有,但即使是没有这类制度的群体,成员对于上班时该如何着装,也按照一些心照不宣的标准来执行。

(3)非正式的社交规范

这类规范形成于非正式群体,主要用来约束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比如,群体成员应该与谁一起喝午茶,上班时和下班时应该与谁交友、社交游戏等,都受这些规范的制约。

(4)资源分配的有关规范

这类规范主要涉及员工工资、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3)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是自发形成的,在群体成员掌握使群体有效运作所必需的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当然,群体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可能会加速这个进程。大多数群体规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起来的。

①群体领导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作的明确规定。例如,群体领导可能具体地强调,在上班时不得玩游戏,休息的时间不得喧闹等。

②群体历史上的事件。这种事件往往是群体制定某种重要规范的原因。比如,在工作中,一个新手在没有专业人员在旁的情况下,违规操作机器,使得作业流程停止,从这以后,群体就有了这样的规范:新手在没有专业操作人员在旁的情况下,不得私自操作机器。

③个人的习惯。比如,学生中的成员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坐在了第一排,并且以后很习惯地坐第一排。如果以后上课时,有人坐了这个位子,他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

④过去的保留行为。其他群体的成员在进入一个新群体时,会带来在原群体中的某些行为期望,也会按照以前的行为做事。这就是为什么工作群体在添加新成员时,喜欢吸收那些原来的背景和经验与现在群体相近的成员了,因为这种新成员所带来的行为规范,与现在群体中业已存在的行为规范可能会比较一致,不至于出现矛盾。

4)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持和巩固群体的功能

群体需要一个支柱来维持,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是标准化、特征化,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越紧密,反之群体也就越松散。一个群体越有明确而集中的规范,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就越高,群体表现得越团结。

(2)评价标准的功能

凡事都需要一个标准,群体规范作为群体成员行为的样本,直接制约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事物的知觉判断、态度和行为,它给群体成员共同的参考样本,成为成员在群体中的规则。群体规范可以约束群体成员的言行,使他们按照群体的要求去工作。

(3)群体动力功能

群体规范可以以舆论的形式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如同社会道德对人的规范一样。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时,人们都会去谴责他,自己也会感觉惭愧,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群体舆论会对群体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能纠正成员的错误言行,加强群体的团结和统一,增强群体的正当行为,给人以正确的标准。其消极作用是可能产生错误的规范,使原本正确的言行导向错误的方向,伤害成员正确的言行,制造成员与群体的隔阂,为群体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