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9059600000015

第15章 挫折心理与行为(2)

4.挫折承受力

飞鸿国际商贸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孙力说,“我们招录新人的标准,简单地讲就是强调IQ×EQ×AQ(Adversity Quotient,挫折商)。我们虽然不是要找智商在前1%的天才,但会通过测试选出IQ相对较高的人,然后再从履历、自荐和面试等环节中,检视应聘者的工作态度。很多职场新人在EQ和AQ的测试上通常都拿不了高分。”“尤其是AQ,我们希望员工在竞争压力下,不仅能出色完成任务,更能冲破阻力,将压力、挫折转化为动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事实上,现在的人太缺乏挫折锻炼了,尤其缺乏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气度和自信。”可见,挫折商,即挫折承受力是职场成功的抗压剂。

人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挫折。有的挫折是短暂的,有的挫折是长时间的,有的比较严重,有的则比较轻微。人们遇到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有人却精神崩溃,这种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即受到挫折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叫做挫折承受力,也叫做挫折容忍力。

所谓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亦即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因此,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健康水平。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调适造成的。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是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生理条件

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一般对挫折的承受力比一个疾病缠身、有生理缺陷的人高。这是因为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及生理反应,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及紧张感,对体弱多病者这会加重身体虚弱和病情,甚至发生意外。国外有人研究发现体弱多病者与身体健康者在丧偶后一年内,前者比后者发病率高78%,死亡率高出三倍多。

(2)曾经的经验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个动物实验。他们对一组幼小的白鼠给予电击及其他挫折情境,使其产生紧张状态,然后让它们正常发育。长大以后,这组白鼠就能很好地应付挫折引起的紧张状态。而另一组没有受到这类挫折刺激的白鼠,长大后遭受电击等痛苦刺激时就显得怯懦和行为异常。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在婴、幼儿期所受的刺激,可使成年期的行为更富于适应性和多变性。相反,极少受到挫折,一贯顺利、总受赞扬的人,就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过于强烈,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

当然,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如果青少年期遭遇的挫折太多、太大,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可能形成自卑、怯懦等特征,缺乏克服挫折的勇气。

(3)挫折频率

如果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接连遭受挫折,频率过高,挫折承受力必大大降低。

(4)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也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挫折刺激正是通过人的认知作用于情绪,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反应。由于认知不同,同样的挫折,对每个人造成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一般认为,虚荣心强的人对挫折的知觉感受性高,承受力低。因为虚荣心强的人通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一旦受挫,目标没有达到,就会因为虚荣心没得到满足而难以忍受。

(5)个性因素

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个人兴趣、世界观都对挫折承受力有重要作用。

性格开朗、乐观、坚强、自信的人,挫折承受力强;性格孤僻、懦弱、内向、心胸狭窄的人,挫折承受力低。当人们对某样东西有浓厚的兴趣,一心钻研,在别人看来很苦的事,他们却乐在其中,挫折承受力就强。

个体的挫折承受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力、耐受力、抵御力,是挫折承受力教育的关键所在。

5.如何提升挫折承受力

(1)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的推测与判断。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时,个体会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倾向于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2)避免习得性无助

在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同时,警惕“习得性无助”。切莫在经历反复的挫折情境后,面对与旧情景相似的新情景,不再主动去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选择被动地等待痛苦的降临。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别人的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面对任务和困难时,要明确以前的失败并不代表现在的失败,千万不要让自己受制于以前的经历,而是要鼓励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3)正确归因

对待挫折要不逃避也不要过度承担。分清哪些是自己该承担的,哪些是不需要自己负责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有人喜欢把原因归属于稳定的因素(能力),有人则倾向于把原因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努力),也有人倾向于归为工作任务的难度或运气。与那些把挫折原因归为任务难度太大和运气不够好的人比起来,那些把原因归为努力不足的人通常会以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下一次的挑战。而那些把挫折原因归为能力不足的人则有可能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4)正确认知挫折

有些事情其实本来不是逆境,而是我们自己把它想像成了逆境。面对挫折时,记得问问自己,有什么证据证明它对我来说是挫折呢?即便是个挫折,这个挫折又让我得到了什么?不要经常把“倒霉”、“郁闷”之类的词挂在嘴上,在潜意识里强化挫折感。

6.2 挫折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人们对挫折的反应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受到挫折后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性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多为消极性的情绪与行为反应;二是受到挫折后在理智的控制下所做出的反应,多为积极性的行为反应。

1.消极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消极的,表现在情绪与行为上有以下几方面。

1)焦虑

这是一名大二女生的网上咨询信件:“考试刚刚结束,我的心情很沉重,似乎觉得一切都和想像中的相差甚远,我甚至都不知找什么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我似乎一点都不自信,我感觉生活没有一丝的期望。想想我的大学,恋爱失败、考试失利、评优受挫,我变得自卑、退缩、不敢相信自己了,感到特别焦虑,我到底该怎么办?”

焦虑是人们在遭受挫折后,一时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处在边缘状态的综合性的情绪反应。焦虑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会遇到某种危险的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一个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挫折,即使是一个过去很坚强、很自信的人,也可能会慢慢失去自信,产生焦虑反应。例如,烦躁不安,判断力降低,耐心消失,怨天尤人,无所事事等。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不仅损害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引发躯体疾患。

2)攻击

当个体的动机和目标受挫时,常在态度和情绪上产生敌视和报复心理,在行为上可能会产生过激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可能直接指向引发挫折的人或物,称之为直接性攻击;也可能转向其他的替代物,还有可能转向自身,称之为转向性攻击。

(1)直接性攻击

这是指受挫者将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例如,一个人如果受到同事的无故指责,他可能会反唇相讥或施以拳头,这就是直接性攻击。一般来说,对自己的容貌、才能、权力及其他各方面较有自信者,容易将愤怒的情绪向外发泄,采取直接性攻击的行为。

(2)转向性攻击

转向性攻击在下列3种情况下表现出来。

①对自己缺乏信心,有悲观情绪,易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自己,严重的甚至表现为自杀。

②当个体觉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对象不能直接攻击时(如对象为自己的上司、重要的顾客等),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去。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解释了这一点。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③挫折来源不明,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许多小挫折的累积,也可能是个人内在的因素,如疾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找不到明显的对象可以攻击,于是将情绪发泄到与真正引起挫折不相干的人或物上,此时遭受攻击的对象便是“替罪羊”。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选择较软弱的、没有反抗能力的人作“替罪羊”。

3)退化

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是指个体在受到挫折的时候,用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来应付挫折情境。个体行为的发展原本是有一定规律的,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起来。但当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这种成熟倒退现象就是退化。例如,有的中老年妇女钱包被偷以后,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有的领导因受到挫折而对下级大发脾气,或为一点小事而暴跳如雷。退化的另一种表现是易受暗示性,即人在受到挫折后,对自己丧失信心而盲目相信别人,或盲目执行某人的指示。例如,个体遭受挫折后轻信谣言,无理取闹,盲目忠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

4)固执

固执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采用刻板的方式盲目地、反复地采取某种无效的行动。这往往是因为暂时找不到适当的应对行为造成的,最典型的是“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与行为。一个人若屡遭挫折,便可能产生这种表现。这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反复遭受同样的挫折、一时又难以克服,就可能慢慢失去信心,而形成刻板化的反应方式,一再重复同样而无效的行为。固执的反应,较为严重的是心理强迫症的发生,这是一种病态的固执,表现为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没完没了地重复一些单调、机械的动作。

5)退缩

这是一种与攻击行为相反的情绪反应。当个体遭受挫折时,其反应表现为攻击,相反地,以退缩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表现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企图以想像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逃避现实的困扰。一般来说,退缩有依赖、幻想、冷漠3种表现。

(1)依赖

这是指当一个人遭受挫折时,没有反抗的情绪反应,也没有幻想和冷漠感,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求精神寄托,以缓解受挫后的不安情绪,即依赖性的情绪反应。例如,在人们的心中,家应该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个体受挫后,对家的依赖性会显得特别突出。在一个人受挫的时候,往往是他情感最脆弱的时候,很容易对他身边的安慰者产生依赖感,但是依赖只是一种暂时性的退缩表现,挫折过后,依赖感将随之消失。

(2)幻想

幻想是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像的虚构情境来应对挫折,借以脱离现实。白日梦就是常见的幻想之一。由于幻想可以使人暂时摆脱现实,使挫折情绪获得缓解,因此有些人对自己在现实中总不能成功的事情,喜欢在幻想中构造它的美妙景象和成功时的愉悦。但是,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它本身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短暂的幻想之后,必须理智地应对现实中的挫折,这才是正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实中的挫折越是使人感到痛苦,幻想中的成功就越会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以幻想来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的习惯,将有碍于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并有可能形成病态的行为反应。

(3)冷漠

冷漠是指当个体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行为表现方式。冷漠行为的发生同个体过去的经验密切相关。如果个体每遇挫折后采用攻击方式就能够克服困境,那他以后就会继续采用攻击的方式;反之若因采用攻击而招致更大的挫折,那他就会采用相反的方式,即逃避或以冷漠的态度来对待挫折。冷漠并非不包含愤怒的情绪成分,只是个体的愤怒被暂时压抑,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这种现象表面显得冷淡退让,内心深处则往往隐藏着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的情绪反应。心理学家吉布莱发现,冷漠反应多在以下情况出现:长期遭受挫折;情况表明已无希望;情境中包含着心理上的恐惧与生理上的痛苦;个体心理上产生了攻击与压抑之间的冲突。

6)逃避

逃避是个体不敢面对自己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的行为。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逃向另一个现实

例如,有的人在生活中碰了钉子或者追求的目标、理想一时不能实现时,便心灰意冷,沉迷于赌博、烟酒之中。

(2)逃向幻想世界

这时个体企图以自己想像的虚幻情境来应对挫折,借以脱离现实。幻想能使人暂时脱离现实,使人在受到挫折后减轻焦虑和不安,从而有助于提高挫折的容忍力,但幻想本身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则会降低个体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3)逃向生理疾病

这是个体为了避免困难而出现的生理障碍,如参加高考的学生考试当天发热、生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是无意识的,与装病不同。

7)妥协

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上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往往令人很难承受。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人们往往采取妥协性措施,可以减少在挫折时由于心理或情绪的过分紧张而给身体造成的损害。妥协措施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文饰

所谓文饰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后,会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文饰起着自我安慰的作用。也许在旁观者看来,自圆其说是荒唐的,但本人却以此得到说服,这种现象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阿Q精神”。

(2)投射

所谓投射就是把自己所做的错事或不良表现,委过于别人,从中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焦虑。

(3)反向

所谓反向就是受到挫折之后,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憎恨和敌视,努力压制自己的感情,做出违反自己意愿和情感的行为。

(4)表同

表同是与投射完全相反的一种表现,其特点是把别人具有的、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具体表现就是模仿别人的举止言行、思想、信仰,以别人的风格姿态自居。

2.积极的行为反应

积极的行为反应,是指受挫者在受挫后保持冷静,理智地面对现实,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挫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坚持目标,勇往直前

个体受挫后,通过冷静的分析,仍然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是现实的、正确的、挫折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此时,个体会坚定信心,努力找出排除障碍的方法,毫不动摇地朝既定的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必须认识到目标的坚持不是盲目的,要善于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必要时改变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2)调整目标,继续努力

个体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经过多次尝试仍不能成功,此时个体通过调整目标的方法,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使需要得到满足。

(3)在挫折中升华

这是指受挫者把挫折与失败引向更崇高的目标,做出对社会、对他人更为有益的行动。不少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诗歌、绘画、音乐作品等,很多都是受到挫折后升华的产物。歌德失恋后写《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一种“升华作用”。在挫折中升华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开阔的胸襟。升华不仅仅是发生在伟人之中,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做到。例如,在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或组织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作出了舍个人目标、成全群体或组织目标的决定与行动反应,这就是一种升华。

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大都是历经坎坷、从不幸的境遇中奋起的人。而且也不可否认,对成功者来说,处境的艰险、失败的打击和对于新事物没有经验、缺少把握,也会相应地给他们带来困扰、忧虑、苦恼和烦躁不安的情绪。但成功者不畏艰难,不会被困苦的处境压垮。成功者最可贵的信念和本事是变压力为动力,从荆棘中开辟新路。

贝弗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心理上的打击及形形色色的困难。若非如此,他们也许不会付出超群出众所必需的那种劳动。”他还指出:“忍受痛苦而不气馁,是青年科学家必修的严峻的一课。”勇历艰险,不怕挫折,这是一切发展积极心态,有志于成功的人的必修课。这一课仅知道道理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要具有一种意识。当我们面临荆棘丛生的困境时,就要想到这是摘取成功之花的必由之路。

成功与失败是事物发展的两个轮子,失败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导。这些话可以说人人皆知。但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动、心态积极、坚持开发自己潜能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含义。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有3种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开辟一条路;二是某种故障作怪,应该想办法解决;三是还差一两步,需要你做更多的探索。这3种可能都会引导你走向成功。失败有什么可怕呢?成功与失败,相隔只是一线。即使你认为失败了,只要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态和自信,还是可以反败为胜的。有人说,过分自信也会导致失败,但所否定的只是“过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丢面子,怕别人说三道四,那么失败传递给你的信息只是需要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在每次失败后他都能不断寻求更多的东西。当他把原来的未知变成已知的时候,无数的灯泡就被制造出来了。所以他认为那么多的失败实质上都不能算是失败,“我只是发现了9999种无法适用的方法而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从自己“屡战屡败”的经历中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他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不正是深知从各种损失中也能获益的意义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怕失败,深知失败意味着什么的人才配享受,也才可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美国有个奇怪的企业家,他专门收买濒临破产的企业。而这类企业一到他手中,就会一个个起死回生,变得虎虎有生气。他叫保罗·密道尔。此人什么技术也没有,但很有自信心与心计。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爱买一些失败的企业来经营?密道尔说:“别人经营失败了,接过来就容易找到它失败的原因,只要把缺点改过来,自然就会赚钱。这比自己从头干起来省力得多。”一语道破“专买失败”的天机。由此可见,挫折和险境未必不是福祉,我们不仅要把成功视为珍宝,也要把失败看作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