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18977500000489

第489章 边防十六(6)

「五班皇弟皇子公府东督护」。案:隋志「东」下有「曹」字。锦按:各本均脱「曹」,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太常五宫功曹」。案:隋志此下有「石头戍军功曹」六字。

锦按:各本均脱「石头戍军功曹」,应据隋书百官志补。考证摘句有误,「宫」应作「官」。

「四班庶姓节府板行参军」。案:隋志「节」上有「持」字。

锦按:各本均脱「持」,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三品蕴位细作令」。案:隋志此下有「导官令」三字。

锦按:各本均脱「导官令」,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正厨丞」。刊本「正」讹「平」,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平」,应据隋书百官志改。

「三品勋位门下集书主事通正令史」。刊本「事通」二字互倒,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作「主通事正令史」,通典未必倒误。

「十四班」注「凡将军加大者唯至贞毅而已」。刊本「凡」讹「九」,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作「九」。

「十班和武」。案:「武」隋志作「戎」。

锦按:各本皆讹「武」,应据隋书百官志改。

卷三十八职官二十

「第五品越桂霍宁等十五州刺史」。刊本脱「宁」字,据隋志增。

锦按:各本均脱「宁」,应据隋书百官志补。

「第八品武卫常侍」。案:「卫」隋志作「骑」。

锦按:各本均作「武卫常侍」。

「第九品梁秦司南徐等州别驾中从事史」。刊本「等」讹「梁」,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等」皆讹「梁」,应据隋书百官志改。

「正四品三等镇将军」。案:隋志无「军」字。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衍「军」。明刻本、王吴本及隋书百官志无「军」,应据删。

「从四品左右备身正都督」。刊本「都督」讹「督军」,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督军」。

「从五品三公府掾属」。刊本「三」讹「二」,据隋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二」。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三」,与隋书百官志合,应据改。

「从五品开国乡男爵」。刊本「乡」讹「卿」,据隋志改。

锦按:北宋本、递修本、殿本、局本讹「卿」。明刻本、王吴本作「乡」,与隋书百官志合。

「从七品三等镇诸曹参军事」。刊本「诸」讹「将」,据隋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将」。北宋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诸」,与隋书百官志合。

「正八品三等下郡丞三等下县令」。刊本脱「三等下郡丞」五字,据隋志增。

锦按:各本均脱「三等下郡丞」。

「从八品三公府长兼左右户行参军」。刊本「长」下衍「史」字,据隋志删。

锦按:各本均衍「史」。

「正九品太子食官中省典仓等令」。刊本「省」讹「盾」,「仓」讹「食」,又脱「等」字,据隋志改增。

锦按:各本均作「中盾」,是。隋书百官志上文载北齐官制,明言「率更领中盾署令丞各一人掌周卫禁防,漏刻钟鼓」,而下载北齐官品乃误作「中省」,不得据彼误文改通典也。「典仓」,通典各本均讹作「典食」,应据隋志改正。

「从九品诸县丞」。刊本「丞」讹「令」,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丞」皆讹「令」。

卷三十九职官二十一

「隋官品令正三品内史令」。刊本「史令」二字互倒,据隋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倒作「内令史」。北宋本、明刻本均作「内史令」,与隋书百官志合。

「从四品上镇将军」。刊本脱「军」字,据隋志增。

锦按:各本均无「军」字,隋书百官志衍「军」,下文有「中镇将」、「下镇将」可证。

「正五品太子内舍人」。刊本「内」讹「府」,据隋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府」。北宋本、明抄本作「内」,与隋书百官志合。

「从六品直后三寺丞」。刊本「直后」二字互倒,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误倒作「后直」。考证「直后三寺丞」连文,误。「直后」单是一官,观上文「直寝」、「直斋」可知。

「从八品司仪」。刊本「仪」讹「牺」。又「掌醢」,刊本「醢」讹「酝」,俱据隋志及唐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牺」。司仪署属鸿胪寺,隋制无司牺署。殿本、局本讹作「掌酝」。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作「掌醢」,与隋书百官志合。掌醢署属光禄寺。

「正九品内寺伯」。刊本「寺」讹「侍」,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寺」皆讹「侍」。隋制,内侍省置内寺伯二人。

「上关丞」。刊本「丞」讹「令」。案:上关令已见从八品内,今据隋志改。

锦按:北宋本、明抄本、殿本、局本均讹「上关令」。明刻本、王吴本作「上关丞」,与隋书百官志合。

「从九品内署局丞」。案:隋志作「内谒者丞」。

锦按:殿本、局本讹作「内署局丞」。北宋本作「内者局丞」。点校本隋书百官志作「内谒者局丞」,与考证所见隋志不同。

「视正五品同州总监」。刊本「监」讹「管」,据隋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管」。据隋书百官志「正」当作「从」。隋制,流内视品十四等中,无视正五品一等。

「视从八品皮毛副监」。案:隋志「皮」上有「诸」字,「监」下有「行台诸副监诸屯副监」九字。

锦按:各本均脱「行台诸副监诸屯副监」。

「视正九品雍州部郡从字」。刊本「郡」讹「都」,据隋志改。

锦按:考证摘句有误,「字」应作「事」。各本均讹「都」。

卷四十职官二十二

「大唐官品正三品左右骁骑」。案:「骑」唐书职官志作「卫」。

锦按:各本均讹「骁骑」。唐六典、旧唐书职官志均作「骁卫」,是。

「正六品中府果毅都尉」。刊本「府」讹「武」。案:从五品有上府果毅都尉,从六品有下府果毅都尉,此正六品自当作「中府」为是,今据唐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中武」。北宋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中府」,与旧唐书职官志合。

「从六品牙市监」。案:「牙」唐志作「互」。

锦按:各本均作「牙」。「互」之俗字作「」,与「牙」形近,故史书中多以「牙」作「互」。

「正七品詹事司马」。案:「马」唐书作「直」。

锦按:各本均讹「司马」。旧唐书职官志作「司直」,与唐六典卷二六合。司直隶太子詹事府。

「内寺伯」。刊本「寺」讹「侍」,据唐志改。

锦按:各本均讹作「内侍伯」。内寺伯虽属内侍省,但不名「内侍伯」。

「正八品车府」。今刊本「车」讹「率」。案:唐志作「车」,本书他书亦作「车」,今据改。

锦按:明刻本、王吴本、殿本、局本讹作「率府」。北宋本、明抄本作「车府」,与旧唐书职官志合。

「诸卫羽林龙武诸曹参军」。刊本脱「龙武」二字,据唐志增。

锦按:各本皆无「龙武」。通典于正八品上阶中「诸卫羽林录事参军」已省「龙武」,于此亦然。

「正九品典厩署主乘」。刊本「乘」讹「丞」,据唐志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作「主丞」。北宋本、明刻本均作「主乘」,与旧唐书职官志合。

「从九品太子典厩牧署典乘」。刊本脱上「典」字,「乘」讹「丞」,据唐志增改。

锦按:各本均讹作「典丞」。应据唐六典、旧唐书职官志改作「典乘」。「厩」上通典各本与唐六典均无「典」,旧唐志误衍。

卷四十一礼一

「隋文帝命牛宏辛彦之等」。刊本脱「命」字,据别本增。

锦按: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有「命」,殿本、局本误脱。「宏」应作「弘」,考证盖避清讳改。

「第五十五庶子为人后其妻为本舅姑服议」。刊本「子」讹「人」,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人」。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王吴本均作「子」,不误。

「第八十一诸州祭社稷」。刊本「祭」讹「禜」,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禜」。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王吴本均作「祭」,不误。

卷四十二礼二

「祀昊天上帝币用缯长丈八尺」注「郑玄注曾子问云制币长丈八郑约逸巡狩礼文也」。刊本「注」讹「云」,脱「逸」字,并据别本改增。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云」脱「逸」。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注」,有「逸」字。

「礼神之主用四珪」注「一玉俱成圭末四出」。案:别本「俱成」下有「圭本着于璧」五字。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圭本着于璧」。傅校本、递修本有此五字,与周礼典瑞注合,应据补。

「青币」注「孤执皮帛」。案:别本此下有「郑玄云」三字。

锦按:傅校本、递修本于「孤执皮帛」下有「郑玄云帛」四字,王吴本、殿本、局本脱,应据补。考证校语脱「帛」。

「王亲牵牲而杀之」注「既杀以授烹人」。刊本脱「既」字,据别本增。又「君亲牵牲」。刊本「君」讹「若」,据礼记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脱「既」讹「若」。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有「既」,作「君」,与周礼太宰郑注合。考证校语「礼记」应作「周礼注」。

「帝以十月上宿郊见」。案:「帝」别本作「常」。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帝」。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作「常」,与史记封禅书合。

「通爟火」注「举令光明远照」。刊本「光」讹「先」,据汉书郊祀志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讹「先」。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均作「光」,与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张晏注、汉书郊祀志张晏注合。考证校语「志」下脱「注」字。

「于是贵平至上大夫」。案:「贵」别本作「垣」。

锦按:傅校本、递修本、明刻本、王吴本作「垣」,非是。明抄本、殿本、局本作「贵」,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合。

「又奏旧神称皇天上帝」。案:「旧神」一本作「天神」。

锦按:考证校语有误,应作「旧神一本作旧天神」。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作「旧天神」,王吴本、殿本、局本作「旧神」,应补「天」字。

「建武二年制郊兆于雒阳城南」。刊本「兆」讹「北」,今改。

锦按:殿本讹「北」。傅校本、明抄本、明刻本、局本作「兆」,与后汉书光武帝纪合。

「景初元年」。刊本「景」下衍「帝」字。案:「景初」系魏明帝年号,今删。

锦按:傅校本无「帝」,明刻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均衍「帝」。

「大明三年移郊兆于秣陵在宫之午地」。刊本「午」讹「未」,据注及别本改。

锦按:明刻本、王吴本、殿本、局本均讹「未」。傅校本、递修本作「午」,与宋书礼志合。

「从祀」注「风伯雨师」。刊本脱「伯」字,据别本增。

锦按:明刻本、殿本、局本脱「伯」。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王吴本有「伯」,是。

「礼祭月于坎」注「今丘形既广请五帝座悉于坛上」。刊本「丘」讹「立」,据监本改。

锦按:殿本、局本讹「立」。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作「丘」,与隋书礼仪志合。

「文帝天嘉中」。刊本「天」讹「大」,据陈书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大」。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天」,是。

「宣帝即位以郊坛卑下更增广之」注「五帝三王不相沿袭」。刊本「袭」讹「习」,今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习」。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作「袭」,与隋书礼仪志合。

「廪牺令掌牲陈于坛前」。刊本「牺」讹「牲」,据魏书礼志改。

锦按:「牺」各本均讹「牲」。魏书官氏志有「廪牺令」。

「执酒七人西向」。刊本脱「人」字,据魏书礼志增。

锦按:各本均讹作「七执酒七西向」。考证校语有误,作「刊本执上衍七,七下脱人」,方合。文献通考卷七0作「执酒七人西向」,与魏书礼志合。

「祭黄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刊本脱「前」字,据别本增。

锦按:殿本、局本脱「前」。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均有「前」,与魏书礼志合。

卷四十三礼三

「燔柴在祭初礼无所惑」。刊本「惑」讹「感」,据别本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讹作「礼无所感」。局本作「礼无所惑」。旧唐书礼仪志、通考卷七0作「理无所惑」。

「以韦巨源为终献」注「钦明又奏请以安乐公主为终献」。刊本「奏献」二字互倒,据别本改。

锦按:考证校语有误,应作「刊本奏请二字互倒」。王吴本、殿本、局本皆误倒。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均作「奏请」,是。

「开元十一年张说为礼部使韦绦为副行」。刊本「绦」讹「滔」,据旧唐书礼仪志改。

锦按:考证摘句衍「行」字。殿本、局本讹「滔」。北宋本、傅校本、递修本、明抄本、明刻本、王吴本作「绦」,与旧唐书礼仪志同。

「配以五人帝」注「炎帝配赤帝」。刊本上「帝」字讹「命」,今改。

锦按:他本皆不误,惟殿本「炎帝」讹「炎命」。

「汉承秦灭学」注「董仲舒春秋春旱暴巫聚蛇」。刊本「蛇」讹「地」。又「以甲乙日为大青龙一」。刊本脱「一」字。又「暴釜于坛」。刊本「坛」讹「檀」,并据春秋繁露改。

锦按:北宋本作「蛇」,有「一」,作「坛」,并与春秋繁露求雨篇合。

「闭诸阳」注「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刊本「应龙」二字互倒,据山海经改。

锦按:北宋本作「应龙」,与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山海经合。

「隋制五官从祀于下牲用犊十」。刊本「用」讹「周」,据别本改。

锦按:殿本讹「周」。他本均作「用」,与隋书礼仪志合。

卷四十四礼四

「夏后氏世室四旁两夹窗」注「每室四户八窗」。刊本「室」讹「堂」,据周礼注改。

锦按:王吴本、殿本、局本讹「堂」。北宋本作「室」,与周礼匠人郑注合。

「其制度九尺之筵」注「释名曰」。刊本「名」讹「文」,据别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