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忆往抒怀
18823400000046

第46章

大立柱的焊接成功,还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1962年荷兰召开的国际焊接年会上,由清华大学的教授潘季鸾代表中国做了有关大立柱大截面电渣焊的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焊接界的大事,并因而获了大奖;同时,承担“一重”工厂设计的原苏联重机厂设计院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在来“一重”参观时,看见焊接成功的一根根大立柱也连声叫好,他说:“苏联是电渣焊的故乡,但在苏联也未曾用电渣焊焊接过如此大件。你们中国人真是了不起,我衷心祝贺你们!”这位专家在不自觉中否定了他的同胞给“一重”厂领导所作的错误的建议。

还要特别一提的是,这项技术的成功,也是赵东宛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称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一年,为了表彰赵东宛在科技方面——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方面的突出贡献,俄罗斯科学院特别授予他外国院士的荣誉,而且专门派遣副院长马林科夫(即20世纪50年代初继任斯大林为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那个马林科夫的嫡孙)来到中国,并协同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一道,于1996年5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赵东宛颁发了证书和奖章。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的科技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却由外国科学院授勋、颁奖,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大立柱的焊接成功,大大加快了万吨水压机制造的进度。横梁和底座的机械加工以及其他各个部件的制造因受大立柱焊接成功的鼓舞,无不加速进行。他们说:大截面电渣焊有那么大、那么多的困难都被克服了,我们这些都不在话下了;人家有那样的干劲,我们也不能自甘落后。因此,负责加工水压机部件的各车间、处室,纷纷展开了劳动竞赛,争先恐后,捷报频传。赵东宛每天都要到各加工现场,除了对工人和技术员们的劳动热情表示鼓励外,同时再三叮嘱大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大家一定要严格把好质量关。

六、历史的铁证

紧接着就是进行安装了。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作用,“一重”专门为它建造了一座高达四十余公尺的大厂房。在一边进行厂房的施工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水压机的安装,并且很快地安装成功。四十年后,当年安装万吨水压机时担任青年突击队长、后来的工厂副厂长张万春告诉笔者:“我们那会干这活儿,身上觉得有使不完的劲,这是我们‘一重’人亲手造出来的第一台世界尖端产品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谁摊上了都觉得光荣,哪里还叫唤累啊!有一天夜里,杨大帅和赵厂长又到安装现场了,看见我们干得汗流浃背,就命令我们休息。赵厂长还指着我的名字说:万春,你带个头,领着大家去躺一会儿。厂长的话我得听呀,把手里的家伙一扔,往旁边的横梁上一靠,站在那圪垯就迷糊过去了。你说多没有出息……”当时人们安装水压机的精神状态,可见一斑。正是人们有这样的干劲,这个号称为“钢铁巨人”(这是职工们对它的爱称)的“大家伙”,很快地便站起来了。那时候,可是工厂的盛大节日啊!到处彩旗飞扬,欢声雷动,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无不为我国能够生产这样的尖端产品而自豪;许多从国外回来的老工程师和发须斑白的老工人,望着横梁上标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重型机器厂造”的两行大红字,流出兴奋的热泪——这是我们自己亲手制造的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呀!

在水压机第一次试车时,笔者曾有幸亲眼目睹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在高高的操纵台上,一个身材高大的工人,身着崭新的白帆布工作服,头戴一顶鸭舌帽,眼睛罩着墨镜,手持操纵杆,面对三十余公尺高的钢铁巨人,昂然而立。一个重达两百余吨的钢锭从加热炉中运过来了,天车伸出力拔万钧的手臂,将钢锭稳稳地放置在水压机的砧子上,操作工大手一挥,水压机横梁迅速落下,随着操作者的手的挥动,炽红的大钢锭像面团一样被揉来搓去,金花四溅,很快地变成了一根长长的大轴……这情景是那样的壮观,那样的绚丽,谁看了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双喜临门。随着万吨水压机的制造成功,第一重型机器厂也提前建成。公元1960年6月4日,国家对“一重”进行全面交工验收。那时候,还有其他一些大型机器产品也安装并试车成功。于是,当时的国务院决定:由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为主任委员、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段君毅为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央其他部委、黑龙江省委、齐齐哈尔市委领导和各方面的专家(其中包括苏联专家)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对工厂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考核。领导和专家们走遍了工厂的每一个车间、处室,和各个角落,面对这座“草原上的钢铁之母”和一个个“钢铁巨人”,验收委员会在“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建设工程验收鉴定书”上赫然写着这样的话:

……(“一重”)自1960年年初已全面投入生产,截至1960年5月20日止,已生产出机器产品两万五千一百一十三吨,其中包括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150初轧机1套,和一万两千五百吨自由锻造水压机1台……

这是最具权威的经得起任何考验的证明!

这就是说,早在上海某工厂生产出万吨水压机的四年前,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已经矗立在远离北京的北满草原上的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的水压机车间里了。这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建设委员会以[60]基柴字第148号文批准而成立的国家验收委员会所作的正式鉴定。这是铁的事实。它不是任何人可以凭空臆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在四年之后才诞生的“小弟弟”(上海的一万吨水压机比起一重生产的一万两千五百吨水压机的锻造能力少两千五百吨)却硬要称作“大哥哥”,并且当作共和国重型机器制造业的头生子而大张旗鼓地宣传呢?其中的奥妙我辈小人物是不得而知的。当年,曾经流行过几种传说或揣测:一是“一重”制造的这台水压机是参考国外“洋资料”用“洋办法”按部就班生产出来的,不足为范;而上海制造的水压机是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即“土法上马”大搞群众运动生产出来的,符合最高领导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二是上海制造的那台水压机为某位副部长亲自坐镇指挥生产出来的,他利用了自己的权威,优先做了宣传报道,因为权力是可以随意打扮历史的。三是“一重”属于保密单位,不宜公开宣传,它的产品自然也不能够公开宣传了——这是最冠冕堂皇的借口。四是当时的上海当权者,是为中央最高领导所欣赏和信任的,他们的业绩当然应该得到表彰,以进一步提高其权威……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宣传效果”。但,这仅仅是传说和揣测,是不能作为凭证的,事实到底如何,笔者仅为一介书生,距离领导高峰甚远,实难以详细加以考证。因此,这件事只能作为一个奇异的现象而存疑于历史了。

需要郑重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无意贬低上海某工厂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历史功绩。在那艰难的年代、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某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能够以“蚂蚁啃骨头”的首创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破除种种障碍,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制造出世界尖端产品,也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也应该很好地宣传,以长中国人的志气,壮新中国的国威,显示中国技术人员的智慧。但是,问题出在某些宣传媒体和给这些媒体提供宣传内容的人。是他们缺乏我们党历来所遵循的“实事求是”精神,从而掩盖了历史的真面目,欺骗了国人。笔者所以把四十多年前的这段历史,重新描述出来,就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国人和世人知道: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是在何时、何地,怎样诞生的。

历史就是历史,它是不允许改写、也是不能够改写的,它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

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2013年6月1日改定于北京

布满绿珍珠和红玛瑙的田野——枣乡乐陵记趣

小时候,在中学课本上学习鲁迅先生写的题为《秋夜》的一篇文章,开头为这样的字句令我一直牢记不忘:“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先生的文章当然不能够从表面上去理解,因为他所关注的并不是那两棵枣树。而在我的故乡的家园里,恰好也有两株枣树,每年三四月里,绽开一朵朵小白花,虽不起眼,但很芬芳,惹来蜂飞蝶舞;到了七八月间,树上便结有零星的小枣,挂在枝梢上,红嘟嘟的,煞是好看。于是,我就和鲁迅的文章联系起来了,也学着写在课堂的作文中。这种“东施效颦”的小动作,现在看来十分好笑,不过,却加深了我对小枣的记忆与感情。后来,进入了大城市,住在水泥堆砌的高层建筑里,树木都成了稀罕物,更甭说见到枣树了。因而对这可爱的形象,几乎要淡忘了。

然而近日乐陵之行,却大开了我的眼界。

乐陵是鲁西北一个古老的小城,有三千多年的文明史,据《山东通志》介绍:“大阜曰陵,乐,取四民用足,国泰民安之意也!”可见它大有来头。但是,它的闻名于世,不是背靠名山大川,也不是拥有显赫的名胜古迹,而是因为它盛产金丝小枣。这种味美色鲜的“小东西”,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几千年来,历久不衰,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枣文化,入了典籍。在《诗经》中即有“八月剥枣”的诗句;《战国策》载苏秦说六国语“绕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明确指出:“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膏多肥美,为天下第一。”(时乐陵属青州郡辖。)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各路军阀、统一中国之后曾经明令昭告天下:“枣丰年可卖缺,歉年可以为食。”倡导百姓大种枣树,以使久经战乱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的后人、万历皇帝属下的王登庸则大力主张“教民树艺,劝民种枣”。另据《山东通志》记载:嘉庆年间,乐陵知县张大成“立枣林书院,延名师主讲”,积极研究并推动乐陵小枣的栽培与种植。而清代诗人吴泰庞《同登乐陵城晚眺》一诗中“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之句,则写出了当年枣乡的盛景。

但是,使乐陵小枣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由于实行了“人随地走,地随树走,谁种谁有,五十年不变”的优惠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枣树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现在,全市已经有一百万亩耕地实现了枣粮间作化,枣树总量达到两千五百万株,年产干枣两亿斤,占全国红枣产量的百分之十,使乐陵荣获“百里枣乡”的美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

我们几个文友就是被这个美称吸引到这里来的。

当我们走进枣园区实际观光的时候,方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怎样一番神奇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田野,生长着密密丛丛的枣树,一颗颗饱满的果实,悬挂在枝头。它们绿的像珍珠,红的像玛瑙;有的羞怯地藏在绿叶下面,有的骄傲地面对蓝天白云;有的在枝梢上嬉笑,有的在叶丛中舞蹈;一嘟嘟、一串串,晶莹闪亮,把细细的枝条都坠弯了。顺手摘下一颗熟透的小枣,掰开一看,有缕缕金丝系在两端,绵长不断;放在嘴中一嚼,顿觉口角噙香,遍体生津。及至我们登上了新建的观光塔顶,放眼望去,整个大地像是被绿珍珠、红玛瑙笼罩了,晶莹耀眼,灿烂夺目。面对这样奇特、壮观的景象,我们脑海中的那些形容词:什么“赏心悦目”、什么“美不胜收”、什么“心旷神怡”,都感觉不够用了。暗自赞叹:大自然对乐陵这块土地太偏爱了,居然把这样的美景、这样的美果,无私地奉献给这里的乡亲们,使他们得天独厚地尽情享用。

金丝小枣不仅给乐陵人带来了口福和眼福,而且还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那株已有九百年树龄的老枣树和它怀中紧搂的小枣树所派生的“母子树”的传说,就是其中生动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