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国家掀起的改革大潮中,劳动者在创造财富、获得财富的过程中,改变了知识结构和生存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发生变化,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但随之而来快节奏的生存形态,却导致人们亲情疏离和物质追求的浮躁。花儿所坚守的简洁生活理念,为当今工作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心灵放松现代牧歌式的向往。影片在阐释一代知青命运的同时,勾勒出当代人追寻理想生活的目标,无疑地是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和奢靡生活的一种鞭挞。
三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与文化精神,集中反映在母亲和对母亲的挚爱上。影片通过李建国的命运遭遇,塑造了一个草原母亲的形象,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肯定。使花儿的艺术形象由于坚守传统道德精神,而显得凸突饱满,成为时代画廊中特殊的“这一个”。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支撑着华夏民族的道德框架。所谓大爱仁慈、大义即信,仁者爱人,义者信也。影片主人公花儿信守承诺,正是建立在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一个女孩为偶然的承诺,无怨无悔地付出一生中的精华岁月,值吗?这在现代人看起来有些傻,但平凡的花儿却一诺千金,为爱而仁慈,因仁而守信,义无反顾扶养没血缘关系的小巴图,竭尽全力地帮助李建国重新“站”起来,用爱给异乡父子以人间温暖。这种“母爱情怀”建立在信诺的基础上,于当今“新人类”看来似乎是个现代寓言,更多的却为唤醒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缅怀。这种传统文化精神的承继,是一代知青苦苦追寻、守候半个世纪的牧歌;是他们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对社会道德标准的总结和选择。影片通过奔逐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者”李建国的眼光,完成对花儿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创作者一种艺术选择,更是人类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选择,表现出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倡导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现实中,由于传统道德沦丧,官场贿赂、商业诈骗、违章工程、假话、假文凭、假药、食品中的瘦肉精,甚至连小儿奶粉都作假,人们为争夺眼前的财富,丧失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影片突出诚信主题,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意义。
四
《草原上的承诺》另一层艺术思考意义,塑造了奋斗者李建国的形象,为后知青时代的情感归属画上圆满的句号。影片中的李建国经历了“四个年代”,每次都在风口浪尖“弄潮”。在“毛泽东时代”支边到兵团,在理想与现实冲撞中“跌倒”了留下生命的“苦果”。那时候的他幼稚和困惑,但并没有因此被“打倒”。在“邓小平时代”站起来“考大学”,这是唯一能证明强者(男人)的机会,为此他“舍弃”巴图与花儿毅然去奔前程。接下来“江泽民时代”,他出国考博再次搏击,回来顺应潮流经商,在胡锦涛总书记提倡构筑“和谐社会”时,尽最后努力把遗产捐献给他深爱的内蒙古草原……
两个主人公都在信守着承诺,却相互按着各自的轨道运行。平凡的花儿为此牺牲自己的爱情与前程。奋斗者李建国心怀美好愿望,要让由于“付出”变得崇高的花儿,在现实中“享福”,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为此他一生不停地奔波,欲用财富回报草原报答花儿。他在内心深处那么炽烈地爱着她,为一个崇高的“母亲”而坚韧不拔地奋斗。然而结局却是残酷的,当他具备报恩的物质条件时,不求回报的花儿却嫁给牧民那日松。这时候的建国心头充满着惆怅和愧疚,但他仍信守诺言带着奋斗的理想找到情感的归属……
一个男人跌倒后站起来,一辈子都如“夸父逐日”一般“奔跑呼号”,这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仁爱”和“明理”精神的反映。李建国在体现人生价值时曾给花儿带来“伤害”,却仍不失为一个“大写”的男人。影片在艺术手法处理上露出“冰山一角”让人回味,匠心独运地赋予主人公由于信守中华传统精神,内心世界变得博大宽广,使影片洋溢出强大的人格力量。
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邳州文化丛书》序
邳州文化研究会继编辑出版《邳州旅游文化丛书》之后,又推出《邳州文化丛书》,这对于一个以老年文化人为主体的社团组织来说,能有如此作为,其向心力、凝聚力和执着的追梦精神值得称贺!
邳州系苏北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区,她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早在六千多年前就融会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之中。它不仅像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而且像参天大树——根深叶茂。位于邳州域内的大墩子和刘林两处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文物震惊中外,足以证明邳州文化是中国远古新石器时期文化的一个庞大支系。南京博物馆的历史专家在《江苏彩陶》一书的前言中说:“以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陶,数量最丰富,彩绘最绚丽;器形种类之多样,构图之精美,艺术风格之独特,同仰韶文化的彩陶一样,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明之传说文化中占有可观的一席: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常武》、《鲁颂·閟宫》、《鲁颂·泮水》等篇,形象地记述了炎黄部落与东夷族部落的撞击与融合。中国最早的图腾文化——《龙凤基因》则源于东夷地区;邳州恰好处于东夷域内,因此,她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更是五彩纷呈,多姿多彩了。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长卷中,邳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无不彰显其魅力和风骨。多元文化的激荡,澎湃出的万千物象,都源自于东夷原始氏族的古徐国。徐王嬴诞仁义治国,以国易仁的盛德,为儒家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公元前2157年,轩辕黄帝六世孙——奚仲封薛,开创了邳州有史文化的先河;此后《仲虺助成汤》、《宋襄公筑城》、《要离刺庆忌》、《邹忌讽齐王纳谏》、《孙子兵法》、《左传》等传世之作无不是古代邳国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奇葩。秦汉时期,张良匿下邳,演绎了“圯上文化”(《圯上进履》);黄石公圯上授书,外延出《太史公书》文化;项梁、项羽、韩信、彭越等将帅逐鹿下邳,打造了辉煌的战争文化;渊德公韩棱、下邳相张禹、汉末蜀将关羽、湖海高士陈登,相继在邳州演创了流芳千古的忠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七子中的二号人物,下邳丞——陈琳,不仅以诗中凸显傲骨著称,还以书檄擅名当时;南朝时期,佛学盛行,下邳应运造就了震惊佛学界的佛学大师——僧佑,他不仅弟子遍及朝野,且给后人留下佛教著作数十卷;晋代于下邳葛峄山炼丹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一生著书七种近百卷,不仅为我国医学文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产,还为我国的史学、经学和文学增添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隋唐暨后,邳州文化越来越生机勃勃,越来越绚丽多彩,不仅文化种类(表现形式)多样,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百舸争流,史传、传说、小说、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精彩纷呈;而且文化反映的社会面越来越广,反映的思想内容越来越深刻……
挖掘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整理一部亘古至今的文化典籍正是邳州人民的众望所归,《邳州文化丛书》实乃应运而生。它虽不可能覆盖迄今为止的邳州所有的历史文化,也不敢妄言为典籍,但至少可以说它是打造邳州文化典籍的前奏,是邳州文化典籍这出大戏的预演,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旧唐书·魏徵传》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所说的“铜”、“古”、“人”,说到底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这种文化载体的作用就是“正衣冠”、“知兴替”和“明得失”。邳州要发展,邳人要进步,不以文化为鉴,何以为援?纵观历史、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格的提升无不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从这一角度上讲,《邳州文化丛书》是邳州人实现自己梦想的一股不可忽略的原动力。
《邳州文化丛书》以讴歌邳州人和事为主旋律,以诗歌、史传、散文、传说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邳州六千年来的沧桑巨变;它囊括了邳州古今历史变革、人文兴衰、社会风貌等内容。它以恢弘的气势、广阔的涵盖、博大的容量为邳州各界文化探索者构筑了崭露头角、释放正能量的平台,补充了期刊——《邳州文化》容量的不足,为挖掘邳州文化资源提供了游刃的空间。是邳州广大文化探索者难得一阅的资料。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编纂《邳州文化丛书》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相信邳州读者一定会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它,满腔热情地支持它,使它不断地充实提高,最终把它打造成一部传世的典籍。
我生于邳州,故乡的热土育我成长,故乡的文化润我成熟。后来负笈外地求学,继之又浪迹他乡,凡数十载,现已届耄耋之年,寓居京都,但对故乡这片热土一直魂牵梦绕。念兹在兹,故乃不揣庸愚,应约为《邳州文化丛书》作序,虽力不能逮,但至情或可补拙也。
2014年8月28日于北京
博古通今 意趣盎然——读高文瑞先生的《京都志趣》
高文瑞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新著《京都志趣》送给我已经有半年多了,由于疾病缠身,一直没有好好地阅读;近日,病体渐愈,便顺手拿过来认真翻阅。谁知,拿起来便放不下了,一口气把全书看完了,闭目沉思一下,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记述京都故事的佳作,它博古通今,评近述远,情景交融,文图并茂,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意趣盎然,是一次美的享受。
北京的缘起和她历史的兴衰,历来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高先生也首先从此谈起。但是,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北京历朝历代的史实,而是从金章宗的钟情山水、游历山水,以及其他帝王对山水的治理,点化出北京历史沿革和山水特色,使读者一下子从枯燥的史料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远古的怀抱中,品尝历史丰厚的遗迹,而又透过这些遗迹,看到了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替。
人们都知道,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经历了金、元、明、清诸多朝代的兴衰。在叙述这些朝代更替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叙述帝王家谱式地罗列他们的生卒和业绩,而是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中,表述所引发的北京的变化。不管是金章宗的文治,还是忽必烈的武功;不管是明成祖的精心策划,还是康熙、乾隆的大兴土木,都在北京的山水上留下鲜明的印痕。正是他们不同的禀赋,不同的志趣,才使京都的山水有了各式各样的容貌和走向,同时留下了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所谓“燕京八景”的奇观,钓鱼台的野趣,驻跸山的摩崖石刻,以及其他著名的景观,便是其中最好的明证。当然,它们不仅全然是帝王的谋划,也包含有名臣良相的贡献,更重要的还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景观通过作者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再配上优美的图像,使其神形俱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体会出京都历史的深邃和厚重。
在描绘京都的历史渊源、山水走向的同时,作者还用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述了这里的名苑名人和店铺字号,胡同里四合院的演进。比如梁家园的变迁,各种会馆的钩沉,报国寺的来龙去脉,小汤山的传奇,特别是众多的皇家行宫和陵寝(作者向我们重点地描述了明十三陵的兴建),使我们在增加历史知识的同时,又浸沉在这片热土的优美风光中尽情品味她的古今奇特情趣。
作者在向我们正儿八经地讲述京都历史风物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人们以轻松愉快的享受。比如人们饲养并戏玩蟋蟀的描绘,则令人看到京都人生活丰富多彩中一个侧面。想不到豢养这小小的虫儿,竟有这么多的“学问”!人们根据它们的特性,对其进行精心的饲养和调教,由此产生一门研究蟋蟀的学问,形成了专家,进而玩出各种花样和不同的水平。玩者不仅有贩夫走卒、平民百姓,也有皇室贵胄、达官名人,历朝历代,生生不息。他们为此还著书立说,写出各式各样的文章,传流至今。直到现在的天桥下边,还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围成圈儿,观赏斗蟋蟀的游戏,可见这桩游艺后继有人了。
此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京城许多著名的手工艺品的产生与发展,如景泰蓝非凡的来历,“一得阁”墨汁的传奇故事,“王麻子”剪刀的命名,以及“桂馨斋”酱园的兴隆,作者通过北京人特有的语言,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这些耳熟能详但又不知其底细的工艺品,有了进一步形象化的了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京都的熟稔:不仅有全局的宏观的观照还有细部末节的把握,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亮色,从而更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高文瑞先生是一个专门从事史志工作多年的专家,长期研究北京的历史,对京都的一草一木都有浓郁的感情,有着深厚的史学底蕴;同时,他又是一位颇有文学功底的作家,曾有多部文学作品面世;博古通今的史学修养,对文字的高超驾驭能力和优美的文字表达,使作者为我们贡献了这部精彩的引人入胜的佳作,读后令人在意趣盎然中获得了美的享受,进一步认识了首都,熟悉了京城,从而使我们更加热爱北京,愿为建设这美丽的家园也是国际大都市贡献出一分力量。
2011年3月4日于北京潘家园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