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获得了自由。他提出要求:先到北京检查一下身体,然后回来“抓革命、促生产。”他感觉自己太疲惫了。
他的要求被批准了。他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但是,他没有回来。一机部的老领导把他留在北京,给他新的任务。实际上是在保护他。
不久,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中国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除掉身上一切枷锁,赵东宛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他被委以重任。
先是任一机部副部长,主管重型、通用、矿山机械等行业。他辅佐部长,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械工业系统的拨乱反正工作,使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一些基础工作,回到正常轨道。由于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不久便初见成效。
随后,中央又调他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在赴任前,胡耀邦同志亲自和他谈了话,叮嘱他:就任后,要努力做好整个科学技术界的拨乱反正工作,平反科学家的一切冤假错案,推倒在他们头上的所有污蔑不实之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的环境。他谨记耀邦同志的嘱咐,上任后,努力辅助科委主任方毅同志,切切实实为科学家服务,做实事,求实效,博得广大科学家的好评。另外,他还具体抓了高能物理的研究工作(87工程),制订科学的近期和长远规划,使科委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与此同时,他还集中力量做好全国科技大会的筹备工作。作为大会的副秘书长,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倾尽全力,殚精竭虑,细致地筹划大会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不允许有任何疏漏。终于,在1978年的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了。六千余名科学家,济济一堂,聆听小平同志的报告,谋划祖国科学的未来。小平同志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一个举世振聋发聩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给他们以无比的动力。
大会开得圆满成功,全国上下,热烈拥护,一个百花盛开的科学春天,迈着欢快的步伐到来了。能够亲身参与这个工作,赵东宛的心中感到无比舒畅,是平生一大快事。
随后不久,因改革开放新的形势发展对人事工作的需要,国家对劳动人事部进行改建重组,中央又任命他这个精通技术业务的专家型干部出任劳动人事部部长。
劳动人事部实际承担着“三大改革”任务,那就是:劳动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它们都是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连的。
对于赵东宛来说,这都是崭新的工作。他只能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必须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但是,他决不固步自封,踯蹰不前。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的大气候下,他和全部的同志们一道,抓紧时机,对旧的劳动人事和工资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目的就是要真正实行按劳分配,打破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的种种弊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这项改革,牵涉到一系列相关棘手的问题,诸如:国家机关、事业部门、工厂企业的机构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工资评定方法等等的配套改革。任务虽然繁重,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些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适应了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
紧接着,中央对劳动人事工作又有新的安排,赵东宛被任命为人事部部长。虽是新岗位,但这与他以前的工作有很大的延续性。
在新的岗位上,他重点抓了全国机构改革,人事改革,制定国家公务员制度等工作。在上任之始,赵东宛便开宗名义地说:新组建的人事部是改革部,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进行一切工作。
人事问题,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中国的人事问题尤为棘手。因为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太多,形成积重难返之势。这就需要从调查研究入手,纵览全局,反复讨论,百家争鸣,然后形成共识,最后,以改革的精神,痛下决心,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
在此期间,他重点抓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工作。他和部里有关同志,系统地研究了解了其他国家这方面的历史沿革、经验教训,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集中了各方面的意见,博采众纳,排除干扰,初步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条例(草案)》,然后送交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应该承认,整个工作的进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曾经遭遇到许多波折和坎坷。赞成者举起双手表示拥护,反对者大声疾呼高唱反调,持中间态度者在察言观色。特别是在形势出现某种异常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异常的声音,甚至有“上纲上线”的言辞,飞短流长,飞到赵东宛的耳边。但是,赵东宛均不为所动,按预定计划继续进行。他有一股韧劲——只要认准了决不回头,多少年,他就是这样走下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草案”经过无数次讨论、争论,几上几下,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最后终于被中央批准、全国人大通过,并在全国正式施行。赵东宛和他的同僚们完成了一件历史性的任务,它会被载入史册的。
1983年,赵东宛又步入新的岗位——他被选举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
从政府部门到人大,工作性质有了极大的转变。新的岗位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研究、审议、拟订教科文卫方面的方案和法律草案;协助人大常委会做好有关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审议代表提出的有关议案;同时发展同各国议会有关部门的交往合作等等。担子是很重的,工作是艰巨的,特别是对他这个“新手”。好在有上面的正确领导,好在有众多同志的鼎力支持,好在有兄弟部门的协同作战,使他都很好地完成了所担负的任务和工作,博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在人大工作期间,赵东宛还遇到一件意外的喜事。1996年5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正式发函通知他:“鉴于您为重型机械和高能物理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您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赵东宛决没想到:他几十年的努力、钻研和奋斗,竟然在国外开花结果了。高兴之余,也有几分感慨。
6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发证仪式,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副院长马林科夫院士亲自向赵东宛颁发了证书和奖章。马林科夫院士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赵东宛于1958年到1966年在第一重机厂任厂长和总工程师期间领导并直接参与研制诸多尖端重型机械产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70年代末在开创中国高能物理方面杰出的业绩。
这件事在国内外科技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人现在才知道,一向为人低调并默默奉献的赵东宛,在科技方面竟然做出这样显赫的成果,而且被外国最高科学殿堂给以这么高的评价,赠予这样高的奖励,实在难得。“墙里开花墙外红”,同样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因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这个荣誉为赵东宛的事业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4年,他离休回家,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我也因为年龄关系,离开《人民文学》主编的工作岗位,因而有较多的时间在一起闲聊。他一点儿也不像身居高位的大官,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似的与我促膝谈心。每到这时,我们便不约而同地将回忆之舟溯行到半个世纪以前的北大荒的峥嵘岁月。我们谈“一重”创业的艰难,谈它神话般地拔地而起,谈它如钢铁森林般的建设工地,谈宏伟的沉箱工程,谈技术大楼通宵达旦的灯光,特别是谈万吨水压机与大型轧钢机的制造——只见他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我不由得与他一唱一和,引起共鸣。此时,我不禁想到,我们所以如此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是因为我们都将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富拉尔基那块多情的热土和那些伟大的工程中去了,所以,我才能得到他这样的信任,坦诚地要我为他的回忆录作序;而我也因此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
纵览《回忆与思考》这一本厚重的书稿,使我们看到了赵东宛同志那波澜壮阔的人生。宏伟的共和国大厦,是由亿万人一砖一瓦累积而成的,赵东宛就是这其中重要的一块基石。原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那么,他便可以这样说,我整个的一生都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了……”因此,有了七十年党龄的赵东宛,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时候,应该可以欣慰地说:我没有虚度年华。
2011年6月25日于北京
新毫也敢试婆娑——读《马凯诗词存稿》
我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一直非常喜欢。从牙牙学语时起,便开始诵读,直到年过花甲,仍然对其情有独钟,觉得优秀的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亦属国粹之列,实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广为国人所钟爱。因此,在我的枕旁案上,总是放着几本诗词选本,供随手翻阅,兴之所至,也会摇头晃脑高声朗诵几句,聊抒一下寂寞的情怀,或释放些许胸中偶积的块垒。近年,古典诗词已不像过去那样受人冷落,得到不少作家和读者甚至年轻人的青睐,报刊上也常有新作出现;同时,还有专业社团创办了专门的刊物作为园地,真的有些热乎起来了。因此,我也暗自为之窃喜:祖国的这一文学奇葩,当不会断代绝迹了。
春节前,恰又收到马凯同志寄来他的新作——《马凯诗词存稿》,这是绝好的节日礼物,甚为高兴。初读几章,便觉有某种别样的清醇之气,在心头荡漾,从而不忍释手;及至一口气读完之后,又觉韵味盎然,一种浓浓的诗意在胸口流淌。掩卷回想,一些意蕴悠长的短章佳句,又浮现于脑际而呼之欲出。如排在卷首的《红日》(山坡羊):
拔白破夜,吐红化雪,云开雾散春晖泻。煦相接,绿相偕,东来紫气盈川岳。最是光明洒无界,升,也烨烨,落,也烨烨。
这首词,不仅文字美,意境也美,而且情景交融,把旭日初升时的万千景象描绘得美轮美奂,灿烂无比;且韵律自然和谐,读后给人以深远的愉悦遐想。
其姊妹篇《明月》也有类似的意境;特别是结尾三句:“……只把青辉留天下,来,无牵挂;去,无牵挂。”作者在这里把情景人格化了,非常耐人寻味;而《自在人》一词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的哲理和“淡泊名利”的心境,就更令人回味无穷了。
书中的律诗和绝句,都很精彩,其遣词造句的工整,平仄韵律的考究,显示出作者这方面的艺术功力和精巧的艺术构思,试举那首《兰亭探游》(七律)为例,兹全文抄录于后,与读者共赏:
流觞曲水竞高歌,醉笔兰亭冠墨河。剑舞云游随惬意,泉奔龙走任欢歌。势斜反正山旁树,欲断还连池上鹅。但把永和神韵借,新毫也敢试婆娑。
显然,这是作者游览浙江绍兴的兰亭后有感而作。曩昔,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与谢安等诸名士游春品茗,各自挥毫题诗记兴,成为千古佳话;后来又把这些诗章编纂成集,王老夫子为之作序,称为《兰亭集序》,它又成了千古美文。这个故事历来被文人雅士所赞羡,故有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此亭前挥笔题咏,写出自己的感受。我也曾多次来浙江,每来必到这里游赏,抚今思古,亦有颇多感慨,但终因才疏学浅,心绪浮杂,难以成文,尝深以为憾。而马凯同志来此“探游”后却有自己独特的感怀,写出这一首值得好好咀嚼的佳作,诚令人感佩。仅看题目中的“探游”二字,便觉含蓄而有趣。因为是“探游”,便可选情择意而抒怀,不必铺展开来描述,故能“剑舞云游随惬意,泉奔龙走任欢歌”。此后的两句,看起来似乎在描绘兰亭周围的景象,实质上却是形容和赞美这位书圣的书法行、草之奇美;作者真是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了。有此等见识和心态,因而就“新毫也敢试婆娑”,表达了作者此时已经心驰神放,禁不住挥毫泼墨、一吐为快了!
以上所举几首,系笔者特别喜爱者,决无以偏概全之意。全书中美章佳句,俯拾皆是,信手翻来,满目珠玑;一如“七绝”《异国中秋夜(二)》中的“飘然思绪蟾宫送,借问嫦娥可寄情。”栩栩如生地表达了远方游子在中秋之夜,仰望碧空一轮明月,从而唤起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怀恋之情,不露痕迹地把神话和现实融为一体,增加了读者审美中的愉悦情趣。再如“七古”中的《南阳武侯祠感怀》一诗,是盛赞“三国”时代大政治家诸葛亮的历史功绩的,诗中有如下二句:“巧借周郎攻赤壁,妙遣司马守空城。”对仗之“巧妙”,用典之精当,都令读者击节称叹。
马凯同志身居高位,肩负重任,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可是还有此闲情雅趣,创作出这么多值得读者品味的古典诗词,实在是“难能可贵”。其实,略为认真思考一下,亦不觉奇怪。回顾中国文学史,在清代以前一些著名诗词作者,大都具有官员的身份,有的职位甚高;正因为他们有厚实的学力,丰富的经历,较高的学养,加上某种与生俱来的艺术禀赋,所以能够比较便捷地获取并升华为可供进行艺术加工的素材,从而创作出各具自己特色的诗词,其中一些杰出的篇章,成传世之作。我们今天所仍在欣赏并且感到兴味盎然的那些名章佳句,就是那些先贤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到近代,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更不必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