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8817300000008

第8章 风华正茂(6)

《学究自嘲》用生动活泼的淄川土话,如“有管守怎肯多停待”,“老师傅休把馋癖害”。“管守”(管束)、“馋癖”(馋),都是淄川方言,也是聊斋俚曲习惯用词。《学究自嘲》所描写的生活状况,更是蒲松龄特有的。《学究自嘲》基本可断定为蒲松龄作品。

《闹馆》描写的私塾先生是所谓“训蒙”师,即给初学者开蒙的老师,相当于小学初年级老师。教学内容无非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启蒙读物,还得教学生描红、写字。正如《塾师四苦》描写:“方才教写字,又要教读古。”“《三字经》嚎的俺喉咙疼,‘上大人’使的我手腕肿。”在识字、写字基础上再教学生读四书五经,学写诗、作八股文。

《学究自嘲》是“自度曲”。蒲松龄用朴素通俗的语言,写出类似于长工的塾师生涯。它按一年十二个月次序写成。引子写出塾师的社会地位和苦恼:为师苦,为师贱,“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然后一个月一段,细写塾师一年生活。一月初到,未进馆,先小心地向仆人探问:东家脾气如何?进馆后,对东家为人暗暗想,细细参,怕得罪他。开头吃得尚可,是初见客气,第二天就没了馒头,住破炕,连枕头都没有。二月写塾师没有行动自由,连朋友都不能看,东家要求塾师把全部精力都放到教孩子上。三月写东家欠资不给,先生本以为可以得到“黄边钱两三吊”接济家中,结果成海底捞月。向东家讨工钱碰一鼻子灰,无可奈何,还得赔笑,没办法养家,只好典当,“今天当了裙,明天当了袄”。四月写吃的越来越不好,“粗面饼卷着曲曲菜,吃的是长斋”。无鱼无肉,无葱无韭无蒜苔。端午节拿到上半年的工钱和节礼,终于改善一下生活,“打上一壶酒,买个咸鸡蛋,俺也做做自在仙”。有个咸鸡蛋吃居然成神仙了!真可怜。六月写教书之苦,伴着顽童过炎夏,“暑伏天热难当,离不的猢狲堂,黄口乳臭熏函丈,山猫野兽多古怪,破喉咙哑嗓千万腔”。七月写思家苦闷,“红颜有夫常守寡,书生有妻伴孤灯”。八月怀乡,九月悲秋,十月挨冻,“有炉无火炭难添”,“室如悬冰灶无烟”。十一月先生受尽了苦楚,决心不再教书,“再不想着做师傅,老农老圃皆可做”。十二月旧馆结束,“这长工做的满了限,再盼明年,又想新馆接旧馆,不教书也无的干”。《学究自嘲》篇末总结私塾教师生活:

寒自知,苦自知,自嗟自叹,叹一回教书人儿好难:一个学生一个主,有爱宽来有爱严。欲待随高就低,又怕玷辱了圣贤,欲待执法径行,又惹出许多詈言……寄居三年五载,乡党邻里相烦,通启回启不少,请帖求帖多端,分书文书犹可,还有那休单冤单。有心不与人写,惹的人骂穷酸,一旦俱要应承,何日是个清闲?……一字思想不来,极(急)的两眼棒钻。天那天,好容易端的人家碗!

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

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

如此尴尬的“孩子王”生涯,具体和蒲松龄生平中哪个时段有联系?无确切证据指明,很可能是年轻时的遭遇。正因有困窘的“孩子王”经历,蒲松龄才能对下层知识分子命运有切身体会。《聊斋志异》中有那么多以私塾教师为主角的故事,不是偶然的。果戈理说:“我近年所写的一切都是我的心史。”蒲松龄所写的不仅是他的心史,还是他真实经历的写照。

五 迈进科举之门

对蒲松龄来说,迈进科举之门,无异于迈进地狱之门。

科举考试如何进行?《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叙述得很详细。作者商衍鎏有传奇般经历:清朝廷经历庚子赔款等事变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实行新政,要逐渐废除科举制度。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是会试的正科年,又逢慈禧七十大寿,会试合并为恩科。考试题目在传统内容外增加“中国政治史”、“五洲各国之政”等内容。经过考试,由光绪皇帝钦定前三名: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刘春霖成“千年第一最后一人”,商衍鎏成千年科举史最后一名探花。改朝换代后,甲辰榜进士有不少成为政界学界杰出人物,如湖南都督谭延闿写下讨袁世凯檄文;“三朝元老”沈钧儒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商衍鎏接受中央领导指示,以八十三岁高龄写出《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成为亲历亲为者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珍贵第一手资料。如果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的士子描写是科举漫画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可算古代科举正面工笔画。

商衍鎏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说:

士子初阶之考试,尚未取得县府学生员者曰童生。由童生考取生员后,应岁科两试等第之高选者,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此外有贡生,曰岁贡生、恩贡生、拔贡生、优贡生、副贡生,谓之五贡。类于生员者曰监生,其考试程途,互相联带不可分离。至与童生、生员之尤有关联者,为教之职掌。

没功名的读书人叫“童生”,不管多大年纪,在十几岁秀才跟前,都自称“晚生”。童生经过县、府、院三试,名列前茅,取得秀才称号。

童生先参加二月的县试。由县官主持,县官于一个月前宣布考试时间。童生向县署礼房填表报名,写明姓名、年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存、殁、已仕、未仕),五个童生共同具结,保证无虚报、匿丧、顶替,不是优娼皂隶子孙。考试时,童生带长耳考篮,装笔墨、食物,黎明入场,黄昏交卷。头场考试内容为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都有固定格式,如四书文头低二格书写,诗不得重字,韵不得重押,皇帝等字抬二格,朝廷、宫殿等字抬一格,抬头字不得误写重改等。

县考通过,四月府考由知府主考,取中者参加院试。院试考官为提学道。提学道由朝廷在乡试年从京城派出,提学道案临在开考前,考试出经解、策论、古诗、近体诗、古赋、律赋、时文、试帖诗各项题目,无论童生或生员,都可选择一门或数门写作,不必入场,自备试卷,提学道评定后随时发榜。院试正式考试较县考更严格。童生考试经过县、府考两次严格淘汰,院试录取后“进学”,成秀才。进府学为“上庠”,进县学为“下庠”。录取秀才有名额限制,按钱谷丁口多寡分配。顺治四年(1647)大县四十名、中县三十名、小县二十名。院试结束,各府、县接到提学道发下的新生名单,即所谓“红案”,通告新生于某日雀顶蓝袍到官署簪花。“雀顶蓝袍”是:冠用镂花银座,上衔银雀,袍为蓝绸青缘。县官率领秀才拜孔庙。到学宫明伦堂拜谒老师。学宫亦称黉门,内有泮水。泮水是个半椭圆形池子,东西以南通水,北面平直无水,意思是半于天子之宫。所以中秀才也叫“入泮”或“采芹”。生员又有“庠生”、“博士弟子员”、“茂才”等称呼。生员进入县学读书,县学教官称“教谕”,副教官称“儒学训导”。教官负责生员的考查,有月课、季考等。

秀才必须参加岁考和科考。科考是为送乡试举行的考试。岁考前三等才可参加科考。岁考在提学道案临时主考,用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为一等,文理亦通为二等,文理略通为三等,文理有疵为四等,文理荒谬为五等,文理不通为六等。考哪一等有哪一等赏罚法。岁考成绩出来,教官唱名,考一二等者赏绢花笔墨,在鼓乐声中从中门出;考三等前十名赏纸笔,由东角门出;考四五等者由西角门出。另外还有“青衣、发社”名目:考劣等的改青衫为青衣,从县学降到发社,从发社再降则为庶民。

清朝廷除对秀才有岁考、科考外,还在学宫明伦堂左侧刻《卧碑文》,对秀才行为做出七条规定。要求秀才克己复礼、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不得干求官长、把揽诉讼,不得结社,不得擅自出版作品等。

六 来到济南贡院

乡试是选拔举人的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酉年考试。考试时间为八月,考三场,分别在初九、十二、十五举行。提前一天(初八、十一、十四)点名入场,发给试卷,后一天(初十、十三、十六)交卷出场。因乡试在秋天举行,故称“秋闱”。顺天乡试则称“北闱”。各省乡试都在省城举行。山东乡试在济南贡院举行。

济南贡院位于大明湖南,“贡院”两个墨写大字悬挂大门正中,两边有“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牌坊。大门分中、左、右三门。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内平列四门。进去后为至公堂,是监临(一般由巡抚担任)和外帘官办公和住宿的地方。至公堂后有飞虹桥,过桥后为内帘门。内帘门里有聚奎堂,是考官阅卷之地。龙门和至公堂之间有明远楼。明远楼为贡院中心,三层建筑,二、三层有柱无墙,四面是窗,居高临下,整个贡院一览无余。监临、监试、巡察官,随时登楼稽察士子有无作弊行为。贡院四角有角楼供瞭望用。贡院有两层围墙,外墙高一丈五尺,内墙高一丈,墙上插荆棘,故贡院又称“棘闱”。秀才参加举人考试,也叫“秀才入闱”。

贡院号舍是士子考试和饮食起居的地方。号舍分列龙门内及明远楼东西两旁。近龙门的东号舍叫“东龙腮”,近龙门的西号舍叫“西龙腮”。济南贡院有号舍数千间,用千字文编号,便于考生寻找。考生进入号舍后即行关闭。每号舍北后墙高八尺,宽三尺,南前檐高六尺,士子以油布为帘防风雨。号内墙上有深约三寸的龛,供考生放置油灯。东西砖墙离地一尺五和二尺五处砌成砖缝(一说为砖托),用于放置木板。木板一寸八分厚,可抽动,合则为榻,分则为桌子板凳。考生白天将板上下层各装一半儿,坐到下层板上,在上层板书写;晚上把上层板安到下层,变成三尺宽、四尺长的床铺。因为只有四尺长,一般身高的考生都需屈体而卧,像蒲松龄这样的大高个儿,就更难受了。乡试要考几天,考生坐、卧、饮食、写作都在号舍进行。号舍一字摆开,数十间一排,号舍之间形如长巷,仅容两人来往。若干条长巷联结起来,号舍密密麻麻。蒲松龄风趣形容“孔孔伸头”,像蜂巢一般。考试时间是初秋,白天烈日炙烤,夜间聚蚊成雷,如果号舍临近厕所,终日臭气熏天,更加不爽。

乡试场规很严,顺治初年规定,凡考生带片纸只字入闱,枷号示众。官员帮子弟作弊者革职查问。秀才点名入场要搜身,须穿拆缝之衣,单层鞋袜,携带格竹篮,篮内只许放笔、墨、砚台、饭具。考试内容,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四书三题五经四题;二三场考论、表、判、策。文章写作有严格格式要求,试卷长一尺宽四寸,有红线横直格,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凡行文不避庙讳、御名、皇帝讳,抬头错误或涂改,稿纸次序混乱,都视为“违式”,要张榜公布(即所谓“兰榜”)除名。

清代乡试主考官限于翰林和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每省主考二人,由皇帝派出。主考官需回避出生省份,不许携家眷,不许游山玩水,不许接待亲朋。主考官到达所在省城后,监临(巡抚)封门,禁止出入。主考官之外,有若干同考官,调本省“正途”即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来阅卷,称为“房官”。

乡试实行糊名易书,考生交卷后,将其名字糊起来,重新由人抄写。负责抄写的是从各县调来的书吏。考生写的试卷叫“墨卷”,用墨写;受卷官将试卷交弥封官,弥封官糊起名字,在骑缝处盖印;封好的卷子交誊录生用红笔抄写,称“朱卷”;抄好后由对读生校对,用赭黄笔改正,对读生通常由秀才担任;房官阅卷用蓝色;主考官点评用墨。所以乡试有所谓“五彩笔”之称,用墨处不许用红,用红处不许用墨。

考罢头场后,考生试卷由外帘送内帘,主考官分卷。阅卷房官认为满意的,加评加圈评定,推荐给主考官。主考官还要调阅“落卷”即房官未推荐的试卷。

人们习惯地认为进士难考,其实举人是科举最难的一关。每年全国录取约一千名举人,各省录取名额按人口多寡、丁赋轻重决定。康熙年间全国有十五闱即十五个乡试考场。有一年乡试江南贡院录取一百二十名,录取率二百分之一。山东名额五十名左右。考举人货真价实是“百里挑一”。何况,参加乡试的秀才已经过岁考、科考淘汰。这样的竞争用“残酷”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落榜秀才有权要求查看试卷,看考官写什么评语,明白自己为什么未被录取。如果认为考官作弊,可进京城告状。

山东乡试九月初十前发榜,多用寅、辰日支,取“龙虎榜”之意。因正值桂花开放,乡试榜也称“桂榜”、“蕊榜”。因乡试录取是做官第一步,又称“一榜”、“乙榜”。

清制以冠顶分品级,一品用珊瑚顶,二品用起花珊瑚顶,三品用蓝宝石顶,四品用青金石顶,五品用水晶顶,六品用白色玻璃顶,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用金顶。生员、监生银顶蓝袍。蓝袍谓之“蓝衫”。脱下秀才服做举人,叫“蓝衫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