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8817300000001

第1章 卷首语

为什么写蒲松龄?最初是为完成科研任务。一九七八年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成立,一九八〇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约写《蒲松龄评传》。我用四年时间查找蒲松龄生平资料。它们大多尘封在博物馆、图书馆、蒲松龄纪念馆,多年无人问津。如多种蒲松龄手稿和《聊斋志异》珍贵抄本;淄川县志、山东府志;与蒲松龄交往的张笃庆、袁藩、王士禛、毕际有、高珩、唐梦赉、朱缃等的文集,多数是手抄本乃至手稿本。《蒲松龄评传》于一九八六年出版。程千帆先生称评传“翔实而有文采”;萧涤非先生称评传“文笔犀利,三端——辩士的舌端、侠客的剑端、文士的笔端——俱备”;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孙犁先生也不吝赐教,给予热情鼓励。在红霞公寓,白羽老人指着他的书架对我说:“你看,我把你写的《柳泉居士》和莫洛亚写的《雨果传》排在一起,能出这么漂亮的好书,连稿费都可以不要。”《柳泉居士蒲松龄评传》是台湾出的繁体字版。

完成蒲松龄评传后,我转入《聊斋志异》文本研究,又得到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吴组缃先生、程千帆先生指教。程先生建议我寻找只属于蒲松龄、非共性、别人没有、而他非常突出的东西。吴先生用整整一天时间与我谈如何写好《〈聊斋志异〉创作论》,并欣然题写书名。吴先生提醒我:研究《聊斋志异》,不要仅关注文学,还要关注时代经济和社会思潮。在两位老先生指导下,我在“人物编”、“词章编”之外增写“神思编”,综合论述聊斋思想艺术,写出诸如“《聊斋志异》是历史长河在巨大断层跌落时溅起的飞瀑;《聊斋志异》是新思潮、新方法的阳光投射在传统文化的滔滔江水上映出的彩虹”。朋友们谓之“颇得新意”。此后我用八年时间在《文史知识》开“聊斋人物论”专栏并结集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在三联书店出版的《幽冥人生——蒲松龄和〈聊斋志异〉》引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关注和邀请,从而有了“马瑞芳说聊斋”二十四讲并衍生多种聊斋专著,尤其是《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

学术研究不可能靠一人一书打天下,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众人拾柴火焰高。几十年间,国内外学者众擎群举,蒲松龄生平及作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继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集刊》出版四辑停刊后,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已出八十多期。路大荒、前野直彬(日)、刘阶平(台湾)、罗敬之(台湾)、张景樵(台湾)、高明阁、劳洪、李士钊、袁世硕、邹宗良、王枝忠、李永祥、杨海儒等学者出版蒲松龄生平事迹及作品研究论著。朱一玄先生出版《〈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吴组缃、聂绀弩、聂石樵、何满子、殷孟伦、孙昌熙、关德栋、严薇青、朱其恺、任笃行、章培恒、赵蔚芝、李茂肃、李厚基、周先慎、马振方、任孚先、张稔穰、王平、藤田祐贤(日)、杨瑞(美)、白亚仁(英)、蔡九迪(美)、辜美高(新加坡)、八木章好(日)等学者整理、疏证、剖析蒲松龄著作。蒲学成为古代文学领域进展快、开拓深、成果突出的重要学科。

二〇一二年承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青睐,让我撰写蒲松龄传。我曾踌躇有无必要第四次为蒲松龄写传,仔细想来,又有必要。

一九八六年出版的《蒲松龄评传》应算原创性“大陆第一本”,可勘误补漏、深入探讨之处不少。蒲松龄是古代作家生平资料保存最全的作家之一,经过蒲学家多年共同努力,蒲松龄生平事迹基本搞清,没有大的难点、疑点,也没有重大争议。这个时期我出版两本蒲松龄传,即任继愈先生主编的山东教育出版社“齐鲁人杰丛书”与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图说蒲松龄》,与学术界蒲松龄研究同步,汲取了蒲学家共同研究成果。如果说仍有遗憾,则是这类学者型传记写法既学院化,又失之简略。而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的决定,正可成就我将蒲松龄研究数十年成果集于一书,力求实现补缺消憾,以期获得更广泛读者的愿望。

歌德说过,传记文学是“半史半诗”文体。

写作家传记,既要有事实依据,又须文采激情。传主不能仅躺在纸上,还须像3D动画般站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古人与当代人思想、情感互通互动。二〇一五年恰好蒲松龄逝世三百周年,正需要一部让蒲老先生动起来、活起来、可读性较强的传记文学作品(绝对不是历史小说)。这一点恰好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编委会的初衷不谋而合。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留名的作家,蒲松龄对中国文学做出只属于自己的特殊贡献,为他立传,就该把这些特殊贡献及来历弄清楚。比如说:

他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如何形成?

他的遭遇对后世有哪些特殊启迪?

他对社会历史有哪些独到认知?

他绘制历史画卷有哪些特殊手段?

他如何颠覆了传统狐狸精形象?

他怎样把牛鬼蛇神写得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他如何既继承传统文化,又扬弃传统弊端、超越传统局限?

有哪类构思模式由他开宗作祖?

有哪类文学样式由他推向顶峰?

他的作品为何不因岁月流逝而湮灭?

……

孙犁先生说过:文学史上一两行记载都不容易得到。蒲松龄在任何《中国古代文学史》都单占一章。作家的荣誉始终由其作品、特别是《聊斋志异》保证着。本传试图通过可靠的史料说明:

毛泽东为什么说写鬼写狐的《聊斋志异》实际写的是清朝历史?

《聊斋志异》卷三《驱怪》的“黄狸黑狸得鼠者雄”与邓小平的“猫论”何其相似?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作家?

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古代短篇小说艺术高峰、小说艺术集大成之书?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为什么说蒲松龄是对当代文学创作有世界性重要影响的作家?

……

蒲松龄终生乡居,除三十一岁一次南游外,都在淄川做私塾老师,没见过多大世面,也没有惊天动地事迹;蒲松龄的家庭是普通柴米夫妇,无浪漫情怀可言;蒲松龄的朋友,除蒲松龄私附门墙的王士禛是文坛盟主外,基本都是没多大名气的底层人物,而因蒲松龄与王士禛身份的差异,基本不具备平等朋友资格。蒲松龄一生可用“读书、考试、教书、写书”八字总结,怎样从如此简单普通的生活中挖掘闪光点?

“终生磨一书”是蒲松龄的闪光点。《聊斋志异》写作历时将近半个世纪,耗尽其毕生精力,写作《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人生最大的事件。如何解读聊斋成书过程?如何将聊斋博大精深的内容与作者相对琐屑的生平联系起来?此前写作三部蒲松龄传时,都是将《聊斋志异》单独加以论述,本次则将《聊斋志异》各类内容融合在蒲松龄各阶段生活中加以阐述,寻找蒲松龄生平事迹与聊斋故事的联系,比如:

山东头名秀才为何参加大约十次乡试考不中区区举人?

科举蹉跌如何启动步步深入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

幕宾南游如何启发“官虎吏狼”深刻思维?

生活艰窘如何启发刺贪剌虐名作产生?

为东家到济南找菊种如何导致名作《黄英》问世?

蒲松龄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在他心中有什么不同解释?

蒲松龄对顾青霞的精神之恋如何启发人鬼恋经典模式?

不为多数研究者重视的聊斋艳情诗如何影响并融化进聊斋名作?

蒲松龄为何与南游时的东翁孙蕙“反目成仇”?

非常欣赏《聊斋志异》的王士禛为什么没给写序?

哪个大人物想花重金将《聊斋志异》买到自己名下?

……

让我们从蒲松龄普通平凡的布衣生活,寻找不同寻常的蕴味吧。

那么,《聊斋志异》有没有创作主旨?有。除了《聊斋自志》之外,蒲松龄还曾以更简练的语言体现在早期作品《画壁》中。

《画壁》写朱孝廉到寺院游玩时,看到壁画上的散花天女,生爱慕之心,不由自主飘然入画,与散花女相爱。等他从画上下来,惊讶地发现,壁画上原来梳少女发型的散花天女已改梳少妇发型。他问老和尚怎么回事,老和尚回答:“幻由人作,贫道何能解。”

老和尚自称“贫道”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幻由人作”这个重要命题。从创作论角度看:聊斋任何神鬼狐妖、梦幻离奇故事,都是从天才作家蒲松龄的头脑里产生的。

蒲松龄青年时期的作品《画壁》决定了《聊斋志异》的艺术导向。前辈聊斋点评家认为“幻由人作”可以概括整部聊斋的艺术内涵。

青柯亭本将“幻由人作”改为更通俗易懂的“幻由人生”。我们借用这个词为聊斋先生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