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忠魂正气:颜真卿传
18816200000042

第42章 谪守抚、湖(1)

抚州佳话

大历三年(768)五月间,年已花甲的颜真卿从吉州乘舟顺赣江北上,再沿抚河南下,来到抚州——隋时称临川,开始了一州之长的新日月。在这些新日月里,颜真卿清简仁惠以成其政,留下了造福百姓、匡正薄俗的千古佳话。

颜真卿明白,做刺史与做别驾不同。做别驾,上有刺史,一州政事,取决于刺史,只要刺史秉公执法,不贪赃,不失职,不鱼肉百姓,别驾遵循其意行事即可;而刺史作为一州父母之官,不但凡事必得有主见,而且应该上不负朝廷——但不能像一些祸国奸佞那样只讨好皇帝与宰辅大臣,下造福于黎民,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安居乐业,力耕田亩。正是由于深明于此,颜真卿一到抚州,即振作精神,察看州城,巡视州境各县,了解百业,特别是农耕情况。引起他深切关注的,一是街衢内、大路上,扶老携幼、逃荒乞讨者不绝如缕;二是向闻抚州盛产西瓜,个大瓤儿沙甜如蜜,驰名遐迩,然而时已盛夏,天气炎热,市面上却不见有卖瓜者。一打问,原来,抚州有条河名叫汝水191,自东北向西南奔腾而去。这汝水常常泛滥,淹没良田。今年入夏以来,连下几场暴雨,前一任太守在职时所筑华陂,被肆虐的洪水冲毁,洪水无所遮拦,疯狂地卷上岸来,两岸的西瓜,不是被洪水裹挟而去,便是深陷于淤泥之中,连许多人家的房屋也变成了漂浮在大水之中无人驾驶的小舟。半年的辛劳,加上田产,打了水漂,瓜农们生计无着,饱腹无方,只好拖儿带女,唉唉叹息着讨饭糊口。

身为一州父母官,百姓的疾苦就是自己的疾苦。颜真卿见此情景,忧思在胸,日难以用餐,夜难以入眠。顶着炎炎赤日,几番于汝水岸边巡视察看,又与群僚、州内贤士磋商再三,决定于原华陂之后另筑一道更结实、更高大的新陂,起名土塍陂,并加固支港,使河道开阔,以根除水患,不致遇涝则水流横溢,而且可以获取旱季引水灌溉田亩之利192。州衙做了决定,官员们各负其责,分头准备;百姓们闻言,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踊跃报名出工,连一些花甲老人也高挽裤管、衣袖,摩拳擦掌,争着、嚷着要上工地大显身手。于是,颜真卿亲临工地,指导石匠们开山取石,男人们挖泥打桩,妇女们抬土送饭……汝河两岸,旗幡飘舞,你追我赶,龙腾虎跃,凿石声、脚步声、号子声,汇成一片,热火朝天。从秋至冬,又从春至夏,从夏至秋,干了整整一年半,土塍陂矗立起来了。山歌四起,锣鼓喧天,笙箫争鸣,抚州沸腾起来了!第三年夏天,阴雨连绵,河床洪水暴涨,然而,有土塍陂巍然屹立,咆哮的洪水翻滚着,腾跃着,却无论怎样都跳不出河床,眼看着两岸一片又一片硕大的西瓜,吞噬不了半颗,不得不气哼哼地沿着河床乖乖地低头南下。百姓们一个个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竖起拇指夸赞刺史颜大人爱民、为民、造福于民!

汝河治理工程犹未竣工,一桩离婚案,引起了颜真卿的重视。

有个名叫杨志坚的儒生,多年来一直“三更灯火五更鸡”,寒窗攻读,必欲求取功名。其妻不耐贫寒,任丈夫向她不厌其烦地敞心明志,却吵闹着非离婚不可。杨志坚无可奈何,写诗一首交给妻子:“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夫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釵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杨生的意思明明白白:不是自己变心,厌弃结发之妻,而是因为自己以诗书琴瑟为命,锐意苦读,以致满头黑发之中已生出丝丝白发。渔夫尚且知道鱼群会活动在山谷溪流深处,而不辞艰辛,我的妻子却怎么也不明白,读书人获取功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实在无可奈何,只好让妻子随心装扮,另觅新欢,从今以后彼此便如同相见于山下的陌路人一般。杨妻拿着丈夫写的这首诗,来到郡衙,要求判决离婚。按照当时的法律,夫妻两愿离异,应判离。颜真卿听取了杨妻的申诉,阅读了杨志坚的诗,并了解了杨志坚的平生为人,得知其一直潜心儒学,遍览九经,所写诗文之中,富于才情的妙词佳句,每每可见。但他的这位愚蠢的妻子却不耐烦他的壮志未酬,产生了离异之心。如同晋朝王欢、汉代朱买臣的老婆一样,家境清贫的丈夫书山攻读,其妻不愿与他同甘共苦,铁心离异。她们鼠目寸光,哪里想得到丈夫日后会飞黄腾达、锦衣玉食?她们的这种背离“女子既嫁从夫”之礼的行为实属恶德,羞辱乡闾,伤风败俗,必须给予谴责、鞭笞,以匡正世风薄俗。

于是,颜真卿提笔写就如下判词:

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王欢之廪既虚,岂遵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恶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

遂令衙役将杨妻杖打二十,准予离婚。同时,赏赐杨志坚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并任用为幕僚。人们大出所料,却又觉得“理(礼)当如此”,一个个竖起大拇指赞扬刺史颜大人判案公正。清贫的学子们从此事得到鼓励,一个个更加锐意诗书,必欲成才。

颜真卿治理汝河和判决杨志坚妻离婚案,在抚州内外一时传为佳话。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抚州颜鲁公祠堂内碑石所镌刻的“颜鲁公祠堂记”中,一阅其始末。

骋才翰墨

据说,王羲之当年在抚州,仰慕东汉时有“草圣”之称的书家张芝,临池学书,每日收笔之前,以池水洗笔,以致一池碧水变得墨黑。时至当日,墨池犹在。颜真卿面对墨池,怦然心动,激情似潮。自己从小习染家风,酷爱书翰,至而立之年,初有所成,却因步入宦海,为应对安史之乱而投身于运筹帷幄、金戈铁马的平叛作战,无暇纵笔;此后时势坎坷,仕途多舛,数遭贬黜,虽偶有所作,融人生的酸甜苦辣于笔端,为人褒扬,终难书苑骋才,遂顺心愿。如今,大唐虽积患甚多,危机四伏,却毕竟暂无狼烟,百姓安居,被人称作中兴之世;且自己偏居东南一隅,州内安泰,而又土塍陂落成,祸害百姓的汝河洪灾烟消云散。真是天赐自己以清静时日,何不利用公务之隙,翰海骋笔,以遂平生之愿?

大唐之世,儒、释、道同兴并举于天下。文人儒士,或崇道,或礼佛,或既崇道又礼佛,融佛道于儒。颜真卿即是一位兼容佛道的鸿儒。当时,抚州城乡上下,广为流传晋时上清派道士王、郭二真君于崇仁县华盖山修道成仙的神异之事。颜真卿闻听,于大历四年(769)初春,派遣州衙官吏寻访遗迹,得到仙坛碑铭一块。于是,于二月间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立于仙坛之前。远近人们,无论士人还是百姓,对此举异口同声地赞不绝口,更使颜真卿翰苑骋才的激情如波涛汹涌,不可遏抑。不久,临川石井山上,上清派始祖、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观增修鼎新,颜真卿闻讯游览,应邀撰、书《魏夫人仙坛记碑铭》。嗣后,又往游本朝女道士黄令微修炼成仙的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四月初,由几年前于吉州结识的旧友——靖居寺僧智清住持、本州道士所筑谢灵运翻经台竣工,应邀撰、书《谢康乐翻经台记》。大历六年(771)三月下旬,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戒坛,撰并正书《戒坛碑》,继而游览南城县麻姑仙坛,撰并正书《麻姑仙坛记》。六月,正书名士元结所撰《大唐中兴颂》。

此时,颜真卿已年逾“耳顺”。如果说在此之前,特别是五十岁贬谪蒲、饶之前的书作,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用笔沉着、雄毅,以劲健立骨体,结体整密、端庄、沉稳,那么,此时的颜真卿,经历了四十年的宦海风浪和命运沉浮,目睹了朝廷万象和庶民苦难,感受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这一切,已与自幼得天独厚的家教、“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诗书苦读学养、笔走龙蛇的书法功力,以及卓尔不凡的聪明才气,熔铸为一颗愈益雄毅的忧国忧民之魂,一腔愈益刚正的浩然之气,以及不迷雾霾、不惧风浪的洞明识见,从心所欲而正气朗然的处世智慧。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使他的书法升华到了一种提笔生神,新意自出,字内精微,字外磅礴,气势恢宏,遒劲雄厚,形神兼具,雄视千古,美轮美奂的境界;并开始向着老辣中融会新鲜活泼生机、疏淡中呈显质朴茂密风神、圆润丰厚中透出豪迈气度的至善至美境界演变。此时之作,后人认为尤以《麻姑仙坛记》朴拙遒峻,沉稳雄厚,秀颖超举,神采轩昂,不拘规范而变化有致;《大唐中兴颂》则古雅豪放,大气磅礴,淋漓顿挫,雄浑端严,为颜真卿“第一得意书”。

颜真卿的书法创作骤然进入繁盛期。如奇泉喷涌,佳作迭出,云蒸霞蔚,辉煌灿烂。任抚州、湖州刺史年间,其主要作品除了以上所述者外,还可列举:

《颜允南碑》

《颜乔卿碑》

《颜幼舆碑》

《颜允臧碑》

《殷践猷神道碑铭》

《清德颂》(赞颂表兄、前刺史张景佚之德)

《元子哲遗爱颂》

《千金陂碑》(记述土塍陂筑堤始末)

《横山庙碑》

《颜公大宗碑铭》

《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

《颜默碑》

《送刘太冲序》

《八关斋会报德记》

《开元寺僧碑》

《怀素上人草书歌行集序》

《与夫人帖》

《颜元孙碑》

《臧怀恪碑》

《述祖德碑》

《吴兴沈氏述祖德记》

《干禄字书》(正书伯父颜元孙文)

《妙喜寺碑铭》

《颜杲卿碑》

《欧阳琎碑》

《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康希铣碑》

《和政公主碑》

《玄宗贤妃卢氏墓志》

《李含光碑》

《项王碑阴述》

《祖亭碑》

《张敬因碑》

《颜真定碑》

《元结神道铭》

……等等,难以备记。

必须说明的是,其中几幅为后人看重的作品,作于大历六年(771)秋离开抚州,至大历七年授职湖州刺史之间。

大历六年(771)八月颜真卿到达金陵,十一月祭拜埋葬于大江之畔幕府山下的先祖颜含之墓,撰、书《颜公大宗碑铭》,刻石立于墓前。碑文叙述先祖颜含及十五世子孙事迹,为家族历代之忠义孝悌、文学才业而自豪。

在金陵,颜真卿曾去苏州一游。开元九年(721),十三岁的少年真卿,随母亲南赴苏州,投靠时任吴县令的外祖父殷子敬,曾游赏虎丘。如今,时过五十年,虎丘重游,不仅为山林美景所赏心悦目,更为历史胜迹所感动,幽情诗兴勃然于胸。以生长于殷周的神仙自诩的清远道士曾于此题诗一首,颜真卿吟诵之余,其所描绘的“白云蓊欲归,青松忽消半。客去川岛静,人来山鸟散”的清幽宁静、悠闲恬淡的情景,在心中产生共鸣,于是,和诗一首,云:“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羯来从旧游,林壑宛相亲。……悠然千载后,知我揖光尘。”193遂将清远道士诗以及自己的继作刻之于山崖。

次年春,颜真卿仍逗留金陵,当年于平原起兵后请求担任从事的刘太冲闻讯谒见。天宝十二年(753),刘太冲中进士,然时逾三十载,仍官职甚微,将西游谋官,颜真卿撰《送刘太冲序》以勉励194。该序神采飞动,历来极受赞赏,堪称稀世瑰宝。

九月,颜真卿至东都洛阳,僧人怀素谒见。怀素酷爱草书,自作颇多。几年前,游历南北,拜访名人,请求品评。名满天下的李白、卢象、戴叔伦、任华、苏涣等人作诗三十余篇,称赞其书才。著名书家徐浩,也对其书作大加揄扬。怀素遂于长安名噪一时,载誉东来,到了洛阳。适逢颜真卿来此,于是登门拜谒,交谈多日,获益匪浅。颜真卿应邀为怀素携来的名人诗歌作序。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亟揖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以冠诸篇首。

颜真卿认为怀素可称“僧中之英”,有着贯通诸家的气概和豁朗畅达的性灵,真诚地称赞其精心研习“草圣”张旭草书,声名大著。在追述了草书的发展历程后,颜真卿说,“草圣”不仅草书雄逸绝伦,而且楷书之法十分精到,自己曾经得到他的激励和劝诱,并传授了笔法,但由于自己天性不高,又纠缠于冗繁事务,学而无成。他真诚地赞美怀素师法“草圣”张旭的“纵横不群”,却言而有度,不一味溢美,委婉地指出其尚有不足,期待其真正成为其师张旭的“入室之宾”。怀素得到颜真卿的启发,此后,笔法遵循规矩,大有长进,终成为与张旭一起有着“颠张狂素”之称的一代草书大家。

不应疏忽的,还有大历十年(775)的行书《刘中使帖》。当时,安史余孽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作乱,其部将卢子期于十月攻磁州195,为官军大败活捉。十一月,其另一部将吴希光也率部投降。田承嗣势力大削,胆战心惊。颜真卿闻听河北告捷,不胜惊喜,无比欣慰,欣然作帖。纸面之上,点横撇捺之间,其忠魂、正气自然流露,色飞神动,快意难抑,有“钩如屈金,点如坠石”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