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8809700000006

第6章 柳书偶谈

大凡识文断字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柳公权的。一千多年了,是我们一直沿用的汉字的原因,使柳公权的名字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汉字书写形式在不断演化,书家层出不穷,屡经大浪淘沙,柳公权却一直是后学们难以逾越的峰巅,只能谦恭地努力地接近他,写出植根于柳书的自己的字来。

我作为古耀州人,对我们文化人的前辈柳公权,自幼年就有一种仰慕之情。文化乡土,在方言、饮食、风俗习惯诸多方面,像空气、阳光、水一样,给了自己最初的也是终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滋养。“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说的是写字,也是在说文章,在说为人处世,安身立命。这个道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在宗法观念的传世家训中,在一代一代祖辈的叮咛中,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说,柳书不仅是书体的意义,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

柳氏家族,在唐代人才辈出,显赫于世。处于长安城郊的京兆华原,也就是古耀州的地面上,也因此地灵人杰。柳公权、孙思邈、范宽、傅玄等文化名人,在古耀州的历史天空中如明星闪烁。在游牧文化部落与农耕文化部落接壤的黄土台原一带,经过几辈人入朝做官,进入主流或上流阶层的诸多方面的积累,才产生了像柳公权这样的一代大书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都不行。三十一岁进士及弟,到八十八岁去世,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如此仕途通达的不倒翁似的元老,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他一生基本上是在皇帝身边度过的,大部分生活内容是为人书碑,少有仕途纠葛,潜心书艺,大器晚成,终是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书体,为后世之楷模。他的生命情调是静的,如同默默无言的土原,寂然守望的青山,少有喧哗的林中流泉。而他的灵魂,至今仍撞动着一代汉字书写喜好者的笔墨,像永远也开不败的花朵。

柳公权不是一个写字匠,他的书才,还有他的诗才、学才,是非凡的。他研习儒学和庄子,对佛、道体悟颇深,一边是挥写,一边是神会,做了实在的事情,也慰藉了自己的心灵。他超脱世俗,甚至对钱财不屑一顾。这种德行和人品,都化在了柳书的风骨之中。柳公权二十四岁就开始书碑,五十岁前的作品多有仿王羲之等名家的书体,取其神而离其形。半百之后的《李晟碑》,开始有斩钉截铁的楷书面目。其遒劲丰润,秀中有雄,多是得之于颜真卿。六十岁后的《玄秘塔碑》,便一扫肥腴之气,突显骨力,快键爽利,以瘦硬清劲之线条,成就了柳骨书风。何为柳骨,是相对于颜筋而言的。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点如坠石,是既有力,又秀气,而并非剑拔驽张。骨力如锥画沙,骨体如手足健朗,骨气是清而不俗。七十岁后,柳体书法再辟新境,敛才就范,以淡拙、平易、古雅见长,终归淡雅。如《高元裕》一碑,有龙跳虎卧之气,尤为完美。最后,柳书由怒张转入内蕴,达到了一种气韵的自然造化。柳书的行草书艺绝妙,如《蒙诏贴》,也称《翰林贴》,则意态雄豪,破空杀纸,别开生面。由于柳书有着作则立法的标准化价值,形成了同多异少的面目,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柳书在中国书法中定型示法的价值,它早已从馆阁进入大众文化阶层。尤其是柳体曾经在科举中的应用,后来也成为人们最通用的习字法贴。柳书的现代意义,首先是它的认识价值,它是如何写好汉字的最基础的楷模。连最基本的一点一横一竖也写不好的半文盲,也敢凭着自个儿的性子胡乱画来,以书法家自居,并以此谋食,只能是欺世盗名。不会走,就敢跑,只能摔跟头。什么也干不好,想着书法好哄弄人,就凭着胆大,投机取巧,成了书法名人。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是认识汉字的,大多都能提起毛笔,在白纸上画出些墨道道来。问题是皇帝的新衣,说道书法的一些人,明明知道皇帝是光着身子的,却硬说皇帝的衣服漂亮,群体的无意识也就跟着说漂亮了。如果我们忘记了柳书,也就没有了汉字的标准,我们的书法艺坛和市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更谈不上审美意义,也谈不上艺术商品流通关系中的真诚与信任。没有母本和血缘的遗传,你是谁,你的书法是什么,一个智力健康的人,没有谁会确认你的存在。

柳书的现代意义,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为它的作则立法的书风,经过千年的实践积累,所谓的千锤百炼,柳书在汉字楷书上的范模性,已经在运用者中得到了信任。它是一个老字号,是一个金字招牌,是一个知名传统品牌,像一个恒久不衰的生命体,在应用中仍保持着它青春的活力。如今留给我们的似乎多是一些碑刻,但柳书的种子早已在中华文化的辽阔沃土上,开放着绚丽的花朵。随着文字印刷业的发展,从活字印刷到铅字排版,到今天的电脑汉字的应用,柳书始终是滋养、支撑、引领汉字成长演变的主要血脉、骨骼和灵魂。如今,电脑的汉字在不断孵化出各种各样的字体,呈现出形神各异的面孔和风格,但它并没有从书写结体上走出多远。正派,是柳书的品质,它以不变应万变,使多少时尚的变体花招都如同过眼烟云。柳书风格的汉字,依然占有众多的市场份额。

说到柳书的审美价值,是它的现代意义的关键词。它是一种正美,不是邪美。是一种华美,不是丑陋之美。它是硬朗的美,不是柔软之美。它是雄媚兼得之美,不是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的美。它是站在前辈巨人的肩上显示个性的大美,不是无源之水的盲目张扬个性一味孤芳自赏的私美。专事书法的修行人,也许没有大的名气,没有借写字发财的好事,但他们的墨迹是有审美资格的。名气不是书艺的审美,在仕途或其它学科领域显赫的名人,有极少的具有天份的书法家,大多只是胡乱写来,借以唬人的。书法的审美价值,一是秉赋,二是技巧,三是机遇,一不小心就成了书法家。按说,在中国文人使用毛笔的漫长时期,因为其应用的要求,天长日久,有灵性的书写者便成了书法家。换句话说,没灵性的专事写字的人也只能是小匠人。书写工具的更换,有了硬笔书法,有了电脑码字快手,被遗弃的毛笔到如今渐渐成了文物古董。只要能够或者敢于提起毛笔的人,似乎就是书法家了。消费时代的返朴归真,或者欲望心理,书法的小道上突然洪流汹涌。是抢救传统文化,还是商品手段,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正是眼下的书法市场之奇观。其中有大美的书法家在,喧哗之象,古来如此。这样看来,柳书愈是显示出它恒久而崭新的审美力量。

我为故地的柳公而自豪,为千载不朽的柳书而欣慰。一代书圣的故乡,正在复兴其物质环境,生生不息的土地,于精神上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西安晚报》200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