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8809700000038

第38章 西藏散记(2)

途经一处古堡群,有三五幢石垒的建筑,数十米高。钻入小门洞,可抬眼望见高处方型的天空。古堡是用来瞭望的,还是某种标志,建于何年何月,不得而知。周围是古老的山桃树,一颗颗小桃熟了,落了满地,捡一颗吃,又甜又酸又脆。树林间,两头黑白相间的牦牛处在发情期,在恋爱,静静享受美好的时光。旁边是古村落的新建筑,老人携着孩子,穿着鲜艳的藏族服装,笑迎远方客人来拜望他们先人留下的遗产。

黛色的公路,与宽阔的工布河、古老繁茂的树林以及田地、牛群、屋舍一起,带客人抵达林芝。这四山环抱的小城,安静整洁,充满时尚的生机。小学生在放学,拥满了清静的小街。花草鲜艳,空气清新。入住的香帕拉酒店,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城市的豪华酒店。饭后散步,雪峰也飘来一抹湿云,雨点儿撒下来,让远方客人的心也清爽了许多。

又是十三个小时的路程,从林芝回拉萨。当然,途中观景、用餐、休息约三个小时。

翻过一座大山,饱览了原始森林的奇异风光。先溯流而上到源头,又沿另一源头而下。水在这里应有尽有,可能是人类能源之争后有关水源之战的下一站。偶尔看见小水电站,而绝大部分清澈汹涌的江河白白流向了境外的印度。参天的古木,在腐烂也在生长。当地在一处悬崖峭壁上修建观景台,民工是四川口音。所要观的景物,是南迦巴瓦峰,一座驰名的雪峰。客人在此等待,希望能在云雾过后的一瞬间一睹美丽雪峰的芳容。我们在来去路上,几曾停车观望,终于看见了半遮羞颜的仙山妙曼的身影,让大伙惊叫起来。

鲁朗镇属于工布达江县,这里有驰名的藏香鸡,尤其是奇异的手掌参,因水土有别,到了内地便异味了。镇上特产有松茸、黑木耳、猴头菇等山货,十几二十元一袋。在鲁朗农场,见女牧民背着一些树枝条,牵着孩子,与牦牛遍野的草地构成极恬静的图画。旁边的藏家人朴实热情,小孩子在学藏、汉、英三种语言文字。路上碰见一对婆媳,捡了一袋子矿泉水瓶子,充满收获的喜悦。

小镇外流水清澈,树林,屋舍,在阳光下如同一幅油画。沿途有古旧的藏村,远的近的,炊烟袅袅,牦牛可以爬到高高的山坡上去。在水草丰美的溪流上游,有黑色的帐篷,牦牛成群。山垭口的天池,如一面镜子,镶嵌在雪峰下的草甸子上。下行至川道,是堰塞湖的地貌,水流湍急,宽阔的平坝子有村落,河水之上有吊桥,人和牛羊从桥上晃晃悠悠走过。

天已经黑了,见不少牦牛还没有归圈的意思,它们是要在野外过夜吗?终于,看见了布达拉宫的明亮。

纳木错湖

与青藏铁路线同行,车到羊八井。此处有地热发电,可供一部分拉萨用电。近处是雪山,阳光里飘着星星点点的雪花。很冷,风很大。

往当雄方向,前不久发生地震,路边学校的孩子在操场上读书。沿途山脉平缓,草甸辽阔,牦牛和羊群一直漫到高坡上去。在一个小镇子上用餐,屋后是草场,远远听见歌声,踏寻而去,是两个女牧人在唱牧歌。虽然听不懂一个字的歌词,但那朴素、低沉而优美的歌声,却让人为之陶醉。同行者想用现代设备录下这歌声,唤女牧人过来,说是给10块钱,让她们接着唱,可女牧人怎么也开不了口。她们第一次从录像机里看到自己的面容,笑成了一朵花。她们说,只有对着牦牛才能唱出歌,她们的歌平时是唱给牦牛听的。她们背过身,向牦牛走去,歌声又响起来了。雪山下,草地上,女牧人渐渐消失在牦牛群之中,微风把歌声捎了过来。

爬山上纳木错山口,四面雪山,脚下是几尺厚的雪,阳光灿烂,雪花飘舞。可以看见山口那边一片湛蓝,便是纳木错湖。在辽阔的草原上,一条黛色路箭一样射向天边,一边是连接雪山的雪原,一边是连接湖水的草地。白的,绿的,蓝的,组成了几何形的色彩构图,煞是奇妙。

湖边有羊皮筏,只能在湖边沿试水。清清的湖水深不可测,如海浪一样涨落。此湖来自爱情的传说,无非是泪水汇聚而成。刚才一路过来的雪山为念青唐古拉山,山是男人,纳木错湖是女人,一阳一阴,相依相恋,直到永远。有牛年转山、羊年转湖的说法,朝湖的人绕湖一周祭祀神灵。捧起湖水饮一口,微咸,是少女泪水的气味吧。湖边有藏民的帐篷,养有藏獒,是经营旅游生意的。

在绕湖观光的车上,来自汉、蒙、回、壮、藏等西部省区的同行者,唱起了各民族的歌。但高原缺氧,气不够用,有人需要吸氧,有人流鼻血了。雪山上冷,要穿皮夹克,湖边太阳出来,又晒得光膀子发疼。

纳木错湖,是一个人烟罕至的地方。因为空旷,而成为人们亲近大自然的自由天地。生活于此的牧人,在观望远方客人,他们也许不知道远方世界的喧嚣,只知旅客的阔绰。客人也羡慕牧人所拥有的空间,又有谁肯把纳木错湖变成那个瓦尔登湖,让人性回归自然本原呢?只是一个过客,感慨一番自然风光,又回到熙熙攘攘的都市里去了。

过日喀则

过雅鲁藏布江大桥,江水宽阔汹涌。绕过经幡飘舞的山嘴,车子爬上馒头似的大山,迂曲蜿蜒,道路十分惊险。好在路面平坦整洁,只是坡度大,转弯急促。几十道弯后,爬上山顶,看见绿毡一样的浅浅草皮上,零星地撒着牦牛和羊群。

下了山是羊湖淖,路边有长发飘舞的藏民牵着威武的藏獒,让你走进强悍与野性的境地,提供游客留影服务。谷底有峭拔的雪峰,冰瀑布的悬崖,感觉奇冷。厕所却非常洁净,一元入内。一藏民小伙子热情地与我套近乎,讨要一支香烟抽,就像熟识的兄弟。我也被小伙子优惠,购买了他20元一颗的所谓鸡血石。

沿河谷而下,山秃秃的,发灰发红,有开的小矿山。田地正在收获青稞,地里有垛,晒场上牛马拉着碌碡在碾打颗粒。有起场的、扬场的、装颗籽的,在老家消失了几十年的晒场上的景象,又在这异域出现了,或者说是保存完好。牛粪一垛垛,或摞成院墙,是仓储的燃料。

经一寺院,寺塔高大庄严,僧人络绎不绝。在寺外小摊上购买了一只旧铜壶,是烧酥油茶用的。经一古堡,在这里曾与英国人交战过。

夜宿日喀则,酒店金碧辉煌,充满异域风情。大堂内的店铺,尽是当地或尼泊尔的金银首饰,非常惹眼。

清晨,参观扎布伦寺。此寺为达赖一世在15世纪建造,气势宏伟,庄重肃穆,从古到今香客如云。排队进入寺殿,撞响头顶的铜钟步入大殿,上贡哈达、酥油或钱币。寺内街巷错落,塔楼层层叠叠,有如一座迷宫。寺外,有盲人歌者,竭力弹唱,而施舍者不全是富贵之人。

寺院广场上,突然来了一群洋人,是欧美自行车旅行团。一个个高大威猛,在香客们的簇拥下耍了几个拿手车技把戏,呼啸着一路奔驰而去。

在雅鲁藏布江边的一个小镇上用餐,是一家地道的川菜馆。店铺旁边几个藏民,是刚从拉萨朝拜归来,在帐篷下喝酥油奶茶,用小刀削吃羊排肉,说是冬天风干的,生的,吃得很香。吃罢,收拾行李,搭农用车归去了。

小憩于江边交通检测站,一个小女孩走过来,请教游客英语。旅伴有人教她“欢迎来西藏”等词汇,小女孩学得很认真。她说,阿妈病了,没有再上学,想学好英语,长大当导游。游客们被漂亮又大方的小女孩感动了,纷纷拿出钱来资助她。

入夜回到拉萨,在天南海北酒店喝了辞行酒。当然是青稞酒。明日,各奔东西,藏乡之行从此如梦如幻,伴你上路。

《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2日、2010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