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秦岭论语
18809700000029

第29章 南泥湾小札(2)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沿着这条土路之上的柏油路,走进了南泥湾。如今,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红楼等革命遗址。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可以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了解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事迹。对于来这里“朝觐”的游客来说,在南泥湾看到的不只是庄稼,有林有草,也不见了遍地的牛羊,为保护生态环境,牛羊已实行了圈养。退耕还林还草的绿色革命,使南泥湾又改变了模样,变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怀抱中的一座森林公园。红与绿,这是历史的一种回归,也是农耕文明在新世纪的一种理性的退缩。退耕还林,是人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和重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志性工程。

我听说,今天的南泥湾群众,依然用着当年三五九旅战士们用的那种镢头,但他们不再用它开荒,而是用它在山上种树植绿。南泥湾林区实行封禁后,变采伐经营为封育管护,林木蓄积量增加了五万多立方米。林草植被的自然恢复速度明显加快,人工幼林生长良好,扩大了森林覆盖率。在离南泥湾不远处的韭菜沟,当年在延安参加革命的一位老八路,退休后和老伴开始了他称之为“夫妻植树”的后半生,十多年时间栽树几万株,绿化荒山上百亩。昔日的开荒者,如今变成了植树人。一位当年三五九旅副连长的女儿,现在是南泥湾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她说延安现在到处有“夫妻植树”、“兄妹造林”。几年来,仅南泥湾就退耕万余亩,延安退耕三百万亩,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样板。

南泥湾十多个村子,过去村村可以种水稻。多年来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有几个村的数百亩地被黄土掩盖,不能种植水稻了。只有退耕还林还草,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今,这里的三千多亩水稻田都引进了优良品种,亩产达到上千斤。听说有一户农民,家里以前种着十多亩薄地,亩产只有几十公斤,广种薄收,全家五口人,一年收入不过两千元。退耕还草后,全家只留出七亩半川地种粮食,又承包了十多亩山岭薄地用来种草,并养起了牛,卖了一头牛犊子就收入两千元。牧业占到了四成,不仅改变了南泥湾人的生活,也改变了这里以至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南泥湾,我看见田地里种植着一片片异常娇艳奇丽的花。它不是山丹丹,也不是野菊花,经打听它叫香紫苏,是一种经济作物。这种唇形科香料植物,又叫莲座鼠尾草、南欧丹参,原产地中海沿岸,引进后主要在渭北到延安以南栽培。植株四棱形,叶对生,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轮伞花序呈淡粉色或白色,小坚果。适应性广,耐寒,耐旱,耐瘠薄。香紫苏花萼中含有香紫苏醇,其花序经水蒸气蒸馏而得的香紫苏油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香料,有清甜柔和的药草香、熏衣草花香和果香,有类似黑狐香葡萄特有的风味和浓郁的木质清香,是非常好的烟草香韵。其琥珀龙涎形香料很珍贵,经济价值极高。

我读到了南泥湾寻求合作的网上信息,说是作为延安至黄河壶口的旅游路线,计划大量栽植观光、观果、观叶树种,把南泥湾建成集休闲、度假、避暑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而在我过客的眼前,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绿色,已显出了一抹秋天的艳丽与斑斓。车子时而贴着葱绿的山原滑翔,时而在苍茫的林涛中穿行,云飞鸟鸣,幽谷响泉,真让人心旷神怡,如入人间天堂。这绿色,感觉象宣纸上的水墨似的,从眼前洇润开去,渐渐覆盖着黄河岸边雄浑的高原与千山万壑。

大地能源

南泥湾的地上有过红色的记忆,有了今天绿色的景观,谁会想到它的地下也贮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地的血脉中流淌着生命的火焰。

我在这里看见了路旁的石油树,磕头机像老母鸡啄小米一样,从大地深处吸吮着光明的乳汁。一条条液化气皮管,藤蔓似地绕过田埂、河道和树杈,从井口伸向炊烟袅袅的窑畔和屋顶。有地下输油管道在潜行,也有油罐车在疾驰。这是寂静山林和恬淡乡野的一笔城市工业的色彩,似乎让南泥湾成了同时拥有着原生态、游牧、农耕和现代物质文明的平台。

我知道,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延安是民族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从1905年清朝政府创办延长石油官厂起,已有百年历史。日本人,美国人,苏联专家,都曾在这里开掘过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国石油人,都在这里展现过雄才大略。它是解放前革命根据地惟一的油田,给毛泽东的油灯和轿车加过油,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被誉为“功臣油矿”。但延安石油开发真正形成规模,还是近十年的事。

有关地质资料显示,“南泥湾油田具有良好的源岩层,储层以次生溶孔为主,具小孔、细喉、低渗的特征,盖层条件良好,圈闭多与岩性有关,均定型于晚三叠纪。”南泥湾钻采公司,正是靠发扬当年三五九旅搞大生产的精神起家的。当初创业时,山峁下的南泥湾钻采公司只有七孔窑洞,没有办公桌,食堂是个油毛毡棚子。他们边勘探边开发,初步确定了九块油气富集区,探明控制储量四千五百万吨,油田面积达三百平方公里,地质储量八千万吨,丰富的储量为油田的快速、有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9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泥湾钻采公司富8井,看到新建设的油矿,望着汩汩流出的原油,他高兴地说:“看来这油比大庆的油还清呀!”并指示国务院扶贫办为其解决扶持资金七百万元。据报载,南泥湾钻采公司曾经突破原油产量五十万吨,销售收入近七亿元,税利三亿多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被誉为“新时期三五九旅”。

石油,成了南泥湾人的宝贝。作为延安的主导产业,重组后的石油企业税收维持现行体制不变,按属地缴纳,地方政府同时作为出资人享有取得收益的权利。南泥湾钻采公司仍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延安人的每一元收入中就有八毛六分来自石油企业和相关产业。因为有石油企业支撑,世世代代靠土地养活的二百万延安人才过上小康日子,秀美山川才得以绘出宏伟的蓝图。

发展不忘帮扶,这是南泥湾钻采公司对南泥湾精神新的阐释。油田在发展的同时,把扶贫帮困写进了工作日程。每到一处,总要把路延伸到村户,把电送给村民,对学校校舍也重新修缮,竭尽全力捐资建校。到了春播期间,把化肥无偿送到贫困户手里。林区群众以前是砍树为薪,油田无偿地在机井口焊接了气口,让村民把石油中携带的天然气用输气管引到自家,解决了农民燃料、照明和取暖问题,既节省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南泥湾人对游客自信地说,假如五年后再来,这里将建成为一个畜牧强镇、旅游名镇、经济富镇。

南泥湾,是一首歌,是图画,是火炬的诗篇。

南泥湾的歌是青春不老的,图画是五彩纷呈的,它本身就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人民日报》2006年7月8日

《陕西日报》2006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