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外公陆定一
18808500000066

第66章 后记

这是一部沉睡了十年的书稿,广东人民出版社陈娟女士的一个电话,将它唤醒了。

在这之前的十年间,这部书稿的形式几经变易,数家出版社也曾想出版它,但因为种种的原因,均未如愿。消息灵通的陈娟女士不知从何处得知有这么一部书稿的存在,便数番电话将我与书稿邀至广州。1999年的一个仲夏之夜,她与我在珠江边上的一番长谈,使我受到新的启发。那个夜晚的某一个时刻,我望着珠江大桥璀灿的灯火,豁然有了新的构思,胸中展开了这部书稿的新的形态……

接着便是暑假,我立即开始着手改写书稿,冒着盛夏炎暑,每天在电脑前坐上十几个小时……如此历时高度紧张的五十多天,终于把书稿改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是好是孬,只有让读者诸君来评判了。

在本书的资料搜集、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有关组织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的写作曾列为我所任教的南方冶金学院的一项科研项目,并得到社会科学系提供的经费支持;外公生前的秘书宋广渭伯伯为我写作与出版本书操了许多心;我的校友、也曾是同事的杨卫东先生曾不辞辛劳,行程数千里,与我一道奔波于北京中央档案馆、南京、无锡、杭州等地,帮助我搜集资料、调查访问;陆德、陆瑞君、陆戈等人士提供了许多信息,陆德还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朱光甫先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董保存和天宝先生,也曾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陈娟女士为编辑、出版本书倾注了大量心血;刘天民、唐义慧夫妇对笔者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许多背景材料,取自于多种党史著作和其他有关档案、资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难以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致歉,并深表谢意!

我也要感谢我的父亲,是他,一笔一画,用工整的字体誊抄了本书第一稿的全部文稿。

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本书一定存在着许多缺点和失误之处,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也诚挚地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作者

2000.7.7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