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雷达自选集(散文卷)
18807800000077

第77章 秋叶之静美

得知杨金花病逝的消息,我极为震惊,好几天心情沉郁,努力追忆着杨金花的模样。我翻出成堆的陈年旧照,希望帮助回忆,但一上午只找出一张她正在翻书的侧面像。柯英来信的开头是这么说的:“雷老师,冒昧打扰您,有一事相求。不知你还记得二00一年焉支山笔会时见过的杨金花否?就是和多红斌主席一起陪同您去民乐看望老房东的那位女士。她已因病救治无效,于去年十二月去世。她的丈夫、女儿和朋友们为纪念她,打算把她的作品编印成书。鉴于她本人生前的遗愿,想请您为她的书稿作序,不知可否?”我翻了翻书稿的目录,发现有那么多张掖地区的朋友纷纷撰文悼念她,足以见出她的为人之好,人望之高,以及人们对这年轻生命的夭折的由衷悲痛。她的哀荣我不意外,与我对她的印象完全吻合。我认为她是值得人们这样怀念和惋惜的。尽管我已基本不为人作序,尽管我的生活忙碌少章法,但是,杨金花的这本书序我一定要写,我也希望我的话能远寄天堂,告慰杨金花女士。

杨金花何人,何以给我如此深的印象?说来,我与杨金花只有一面之缘。二00一年夏,河西走廊的山丹举办焉支山笔会,甘肃诸名家和河西当地的作者参加,也邀了几位北京朋友,除我,还有何西来、韩作荣、李小雨等。我之踊跃参加,除了可回甘肃老家,还有一因;那是三十六年前,我曾在民乐搞“四清”一年。我很想去看看当年的老房东及村民,看看今天的民乐。这份愿望别人也许不懂。那里太遥远也太偏僻,没这个机会,恐此生无望。于是,笔会期间,在民乐宣传部工作的杨金花、张掖文联主席多红斌、甘肃作协主席王家达、作家马步升等人陪同下去了一趟民乐。民乐,留下我的青春身影的地方,仰头可见祁连雪峰,低头可见湍急的融雪水在灌渠里奔涌,一年四季疾风尖啸,还有蒙着头巾的只露出灵动双眸的河西女人构成了我永难磨灭的二十岁的青春记忆。知道小杨是民乐人,一路上便聊了很多。她很小,我们结束“四清”回兰州的那年,她刚出生,但从她的民乐土话和言谈里,不但可感受今日之民乐,仿佛还可见当年情景。

她曾当过教师,业绩非常突出,深受学生拥戴,后来,调宣传部搞新闻,刻苦好学,散文随笔也日见光彩。她一边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坚持业余写作,在西部的小县城里充实地平静地生活着。我对她的印象甚佳:端庄、稳重、纯朴、善良、文静、多思。那天,她请我们中午在一酒楼用餐,颇丰盛,原来企业改制后,这酒楼由她的能干的丈夫经营,她丈夫还经营着民乐的主要运输业。我为她有如此好的家境而欣慰。我知道她小时候的民乐什么样,她说她家穷极了,她吃过很多苦。

现在,她的爱人和朋友为纪念她,把她的文稿整理成集,题为《远嫁天堂》,托我作序。初看此书名,我心刺痛,翻阅文稿,百感交集,特别是她弥留之际的几篇:《生命三关》、《心系一念》、《心如早春二月天》、《远嫁天堂》,让人看到,面对灭顶惨祸,一个豁达、聪慧、超然的女子,是那么挚爱生命,又那么镇定自若。她是一个清醒而勇敢的人。浏览金花的作品,发现她写作很认真,很见才情,以朴实之笔,真诚之心,表达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喜、忧、苦、乐,记述自己身边纷纭的人事和情感。她把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注入笔端,自我诠释丰富的心。《树殇》、《生命中的太阳花》,《给那片落叶》等,细微之中含着对生命的爱;《平淡女人》、《读书女人》、《走过年轻》等,朴实之中体现追求与心性;《家有酒夫》、《守护爱情》、《解读幸福》、《女儿的眼睛》等,浓情厚意,溢于言表。

杨金花最爱的两句话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用这两句概括她短暂而美丽的一生,恰如其分。在她三十九年的生命里,她用真情和厚爱待人,为朋友称道;在她平静离去的日子里,她的朋友们深情地缅怀着她。她应是幸福的。我唯感遗憾的是,去年整整一年,她在北京的医院里与死神搏斗,我一点都不知道。我的柜子里,有瓶“陇上人家”酒,正是那年午餐后她送我的。我会好好保存。

愿这篇不像样的小序,安妥她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