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18803400000028

第28章 自我嘲弄比自我美化好——现场气氛的创造和心理距离的调控(2)

人在生活中,尤其是在讲台上都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的形象高大一些,光彩一些,因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抒情语言。抒情语言自然能传达情感,但是也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夸张的心理优势可能扩大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二是书面化的语言缺乏日常的感情色彩,不够明快,听众的感觉不容易被迅速激发。而幽默语言则正相反,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更有利于听众接近,沟通感觉。这时,听众不但接受你的感觉,而且以笑声、掌声、活跃的情绪鼓舞你。这就构成了一种饱和的、热烈的现场交流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哪怕是演讲者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空间距离不变,心理距离可伸缩

幽默语言能使人们心理距离缩短的这种功能常为人们所忽略,这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差别。许多人以为只要是好朋友、亲人以至夫妻,天天生活在一起,彼此就可以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其实不然,空间距离的紧密不等于心理上的亲密。从物理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不会因为人的情感状态而发生变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是可以因为情感的作用而变化的,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过来讲,如果感情不和,哪怕是睡在同一张床上也是有如隔着太平洋。不论是演讲还是交谈,都有一个缩短心理距离的问题。许多演讲者常常是拿着准备好了的演讲稿去宣读,或者虽然没有拿稿子,但实际上却在那里念念有词地背诵。那张讲稿不管是拿在手里,还是记在心里,都会像一堵墙遮挡着你的眼睛,让你心灵的窗户关闭,弄得你的感情和感觉不能通过眼睛和听众自由地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和听众之间虽然空间距离没有变,但心理距离却在不断扩大。

不管背演讲稿有多少好处,其坏处也是致命的,那就是演讲者对于演讲稿的追随以及对于忘掉某一句、某一段落的忧虑,不论是追随的被动还是忧虑造成的紧张,都只能使演讲者的思路拘谨,使得他对于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甚至连听众的反应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就完全阻断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本该十分自由的交流——互相欣赏,互相鼓舞,甚至互相激发热情和灵感。美国著名的演讲专家卡耐基在他风行世界的演讲学专著——《语言的突破》中反对把自己的演讲要点依序写出,他说这样有两个危险:第一,模式固定,“停止再对它作建设性思考”;第二,“还会有尝试记诵稿词的危险”。他主张事前作充分的准备,但在现场要面对听众自由发挥。

四、选取口语中最有感情色彩的词

在用口语来和听众交流这一点上,马克·吐温和卡耐基的看法相当一致。卡耐基演讲课本,引用马克·吐温的主张说: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是书面语,而演讲者则应该用口语:

笔写的东西,非为演讲之用,它们的形式是文字的,它们生硬,无弹性,无法使自己借唇舌而愉快、有效地传达。演讲的目的,只在让听众快乐,而不在说教,便需将它们变得柔软、口语化起来,并且将其改变成通常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否则,它们将会烦死一屋子的人,而不是让他们开心。

马克·吐温在这里发表了两个观点,其中之一是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言来和听众交流。他没有讲理由,其实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口语富于感情色彩,而书面语则较庄重、理性。口语往往是比较明快、十分夸张的,比如说你买东西没有经验,卖主叫了一个特别的高价,你也买了。这在文雅的书面语中叫“高价购得”,一般的口语叫“买了个高价”,而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的口语,如“让人家宰了”,“让人家坑了”,都是把表达死亡的词用在买卖上。无独有偶,在美国口语中有“Kill you!(宰了你!)”在口语化方面,毛泽东最得心应手:他把教条主义叫作“本本主义”;把经验上升为革命理论,叫作“山沟里出马列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归结为“造反有理”;把积极的因素叫作“好事”,把消极性的因素叫作“坏事”,哲学上的对立面转化叫作“坏事变成好事”;把兼顾各方面的工作使之协调叫作“十个指头弹钢琴”;把不能兼顾、头绪混乱叫作“十个指头按跳蚤”;把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叫作“完蛋”;等等。

我想,马克·吐温关于口语化的说法应该作些补充,更严密一些的说法应该是:为了取得与听众情绪、感觉沟通的充分性,在必要的时刻应选取那些感情色彩最夸张的口语,而不是满足于一般的口语词语。

自然,这类口语词语也有它的局限,那就是不正规,不严密,比较零碎,不利于作精确的表达,不便用来下定义。因而无法全用口语写自然科学或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所以,对于马克·吐温的话还可以作补充,那就是把口语的传情、传神和书面语的传达理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把寻求准确表达的过程展示在听众面前

依前所述,马克·吐温发表的第二个观点是:把演讲稿“改变成通常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更为重要。阅读的文本,是已完成的结果,而演讲是一个要听者和讲者共同完成的过程。现成的演讲稿虽然有比较严肃、系统的好处,但是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一切都不是现场生成的,演讲的人应该和观众一同处于思考、探究、比较、选择、概括、分析的过程中。“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也就是即兴的讲述方式,它包含着听众不但和你共同领悟,而且是和你一起创造氛围的意思。你在形成观念、寻找表达词语的时候,听众不仅仅是欣赏者,而且是鼓舞者,你在选择恰当的句式的时候,听众也处于同步的选择之中,你对选择的词语不满足,表现出某种犹豫,作出某种改变的时候,听众也在紧张地等待那最佳的语句。他们不但和你共享胜利的喜悦,而且和你分担挫折。即使你最终并没有找到最佳的语句,他们也能够满足,因为时间是那么有限,他们知道,你不能像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这个生成的过程就因此而显出了双重的生命,生命与生命相互领会。背讲稿则脱离了生成的过程,完全是照本宣科。听众陷于被动,其冷漠就是必然的。用不了多久,他们之中就会有人走神;而少数人的走神、东歪西倒、交头接耳,必然影响会场上的情绪和感觉的贯通,这很快就会对演讲者造成心理压力,甚至让演讲者丧失信心。

演讲者不能满足于教育别人,把现成的真理像蛋糕一样端给别人,而是把自己思考、探索、激动、兴奋、比较、选择、得出结论的心理过程展示在听众面前。哪怕是一个很平常的结论,也能激起听众的共鸣,“未经事前思考的说话方式”就是引导听众参与的方式,而事前已经完成思考的方式则是排斥所众参与的方式。在演讲中如此,在交谈中更是如此。

正因为这样,演讲者如果能够利用现场情景作即兴发挥,往往能大幅度地缩短心理距离,创造出最饱和的现场氛围,使听众与演讲者的交流达到高潮。安徽省铜陵一位市长,在德国马尔堡市发表了一次即兴演说,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完全用现场的情景发挥,进行自我调侃,创造了很浓的心理交流气氛。那时正在吃晚饭,他就从吃饭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