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双簧
18801700000028

第28章 附录(3)

“您不能太自私,您有您的生活道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选择,我不是您实现个人目的工具,也不是您的替代品。我不需要您给我什么,只需要您给我一个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见说不服他,他父亲就用体罚制裁他,让他去做装卸工。在又脏又冷的卡车上,他反而有滋有味地欣赏起山景来,并尝试着用生动的词语描绘看到的景物,居然得到了一种意外的收获——他把自己的体验写成散文,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见体罚无效,他父亲说:“你既然不听家长的话,你今后的生活就全由你自己料理了,我什么也不管。”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他父亲的决定实际上是把他从家庭中抛弃了,他已失去了家庭的依傍,今后的路就全凭他自己了。此时,他感到了人生的份量。

他找到了他的小学班主任老师,诉说了自己的遭遇。老师开导他说:“其实离开父母是早晚的事,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关键是自己对自己的将来有没有打算。”他对老师说:

“我有自己的想法:考大学不是我的目的,我就是想考上一个专业学校,有一份职业能养活自己,然后看书写作——这是我最想做的。”

老师点点头,“你既然有自己明确的生活目的,一切便没什么可怕的,你只须按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就是了。”

得到了老师的鼓励,他心里豁亮得很,因为凭着他的学习实力,考上一个中等专业学校是很有把握的。后来他报考了县师范,毕业后到故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他一教书一边写作,居然发表了许多文章,成了县里的名人。

这是一个个例,但却是农村孩子应该借鉴的一个典型。他的成功,起码有三个因素:

第一、大量的课外阅读,造就了他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志;第二、从小就遇到了赏识他、理解他并支持他的好老师;第三、开放的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了各种成才的可能。

从他身上,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与其逼着孩子读死书,不如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第二、由于山区文化水平的低下,学生家长封闭的眼界,很难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所以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山区教育,有一支高素质和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对门姓学生的经历特别感兴趣,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并以他为模特写出了长篇小说《双簧》。《双簧》不单纯是一部教育小说,而是一部青少年成长史,着眼于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以便为所有农村孩子,乃至所有青少年提供人生镜鉴。

三、几点结论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情况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以个体户为代表的山区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较大提高,但山区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却与之不能同步,对富裕了的农民的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不能在农村得到迅速普及,农民眼界就不能开阔,封闭、保守和愚昧便湮没了文明进步的东西,这是发展农村教育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2、对文化起点较低的山区来讲,应试教育的弊大于利,高考的羊肠小道,把许多农村孩子挤出学校的大门;山区教育应该以树人为本,发展山区经济,更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教育部门在抓好学生的在校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启发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要让学生家长了解现在的孩子的成长特点——现在的孩子自我选择意识比较强,思维较为独立;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有较强的求知欲;重视个人的权利,敢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今天的孩子已无法因循父辈的成长轨迹,家长已不再是绝对权威,因此要树立五个新观念:

第一、现代社会应该是两代人共同适应共谋发展的社会;第二、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独享的一种权利,而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至少在新一代人身上知识的占有量和信息的获取量上不低于、甚至超过上一代人;第三、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把少年儿童当做能动的权利主体,因为孩子一出生就拥有独立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成年人无权予以剥夺;第四、成年人应该看到信息时代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五、孩子比成年人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所以,家长对孩子发展的主观规定和干涉是与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特点所格格不入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而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孩子是人,是独立的人,又是不成熟的人,因此,成人应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否则,任何出于家长个人的主观干涉,都会扭曲孩子的人格,走向希望的反面。因此,科学的家教方式应该是对话式。融合式——成年人可以以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绪的控制和表达方面给儿童以帮助,指导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一切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人为前提,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实现家长价值的工具;那样的家长是自私的,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附二: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

在重点中学上初三的儿子说不上高中了,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长天第一次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

“你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不上大学?”

儿子初中毕业时,在上高中还是读中专之间,赵长天尊重了儿子自己的选择。亲戚朋友都不能理解:“简直不能想象,你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不上大学?”

儿子赵延当时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上海市级重点中学。赵长天自己和妻子都是毕业于这个学校的优等生,然而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初三第一学期之前却从没有好过倒数10名。

身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赵长天,开家长会时,经常被老师“训”得“低声下气”。

上初三后,一向痴迷于武侠小说的赵延也知道用功了。那一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是到半夜12点以后才睡觉。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从倒数几名上升到中游。中考成绩出来后,差一分不能直升本校高中。市重点上不了,那么是进一般的区重点中学还是上中专,赵延说自己愿意上中专。

“我就是实在不高兴读高三。”赵延的理由很简单,“初三就每天弄到夜里1点,何况高三?”

说到上学,赵延说自己从“感情”上很反感,因为,对这两个字的直接反应是“上课、课本、做练习、考试、课外读物无非就是学校发的、家长买的参考资料。”

赵长天兼任《萌芽》杂志主编,这是一本面向中学生的文学刊物,平时和中学生的接触比较多,他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最美好的年纪痛苦地煎熬”。而且,在他看来,儿子“不是那种很适于学校学习方式的人。”

这位父亲说,“我不是舍不得孩子吃苦,如果高中三年对你个人成长很有好处,那该吃还得吃。问题是现在的3年,会让你读得又苦又傻。语文不要说,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数理化也大都是重复练习而已。高中的课程是为应付高考,而不是训练能力。这么好的3年实在不值。”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你愿意考大学,我们作为父母当然支持,但你自己没有这个愿望,那么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赵长天强调说,“他当时已经16岁了,我觉得他自己应该有选择的能力和权利。”

赵长天说到一件事。有一次去德国,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当地学中文的大学生,这个学生的姐姐读的是中专。赵当时很自然地问她姐姐为什么不上大学,这位学生反问了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读大学?”

“我当时就很震动,是啊,为什么一定要读大学?”

“一个人缺什么都可以,只是不能没有自尊、自信。”

让赵长天没有想到的是,儿子进中专后,人变得开朗和松弛了,在功课压力不那么大时,读书的兴趣反而大增,范围也广了。初中只酷爱武侠小说的赵延,开始读哲学、历史和科普文章,达·芬奇笔记、希腊文明发展史、魏晋文化……

中专的学习压力没有高中那么大,赵延的成绩从倒数10名进到正数10名。他说:“不再是班级的底层了,当前10名的感觉比后10名好,这是肯定的。”

赵延自己说了一件对他影响特别大的事。

初中的时候他非常内向,当时语文课上经常有演讲的内容,因为紧张,他经常会口吃,甚至怀疑自己有生理缺陷。

上中专后又有演讲,赵延谈的是武侠小说。

“因为我非常喜欢武侠,对内容很熟悉,而且我不管老师怎么看,要为武侠正名。那次哗啦哗啦讲了半节课,非常流利,从讲台走下来的时候同学们都在为我鼓掌。以前好像从来没有做什么事人家给我掌声。”

赵延口吃的毛病一下就都没有了。

因为作文写得不错,赵延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后来他又组建了学校的第一个文学社,文章也频频在报刊上发表。

快毕业时,他还做过推销员。尝试做一些以前不敢想的事。

对于儿子的变化,作为父亲的赵长天感到非常欣慰。

“如果他是在一个重点高中,可能就不会这样。”赵说,“因为他的成绩不会太好,就算很努力,到中游就了不起了。周围人的期望和他承受的压力就完全不一样。”

“那次演讲对他是个转折。一个人缺什么都可以,只是不能没有自尊、自信。”赵长天说,“特别是对一个男人而言。就算你是北大毕业的,一样会遇到挫折,如果没有自信,什么都干不好。”

“人是不应该用学历来衡量价值的。”

“在你没有实力的时候,才会把文凭、职位这些外在的东西挂在外面。”

赵长天本人也没有上过大学,他的学历一栏一直是“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时正赶上“文革”,后来有机会进大学,他又主动放弃了。

他觉得,家长让孩子上大学有几种心理。一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文凭已经成为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必需品;二有补偿心理,我们这一代人错过了,希望孩子来圆自己的梦;三是面子问题,别人的孩子都上大学了,我的孩子不上,人家就会看不起我的孩子,甚至看不起我。

“现在社会上好像有这么一种观念,上中专或职校的学生,都是因为考不取高中。”大家都认为非上大学,不上的就很丢脸。

社会很多地方在招聘时都打出“非本科生(或研究生)不要”的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