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双簧
18801700000026

第26章 附录(1)

附一:采访手记

小引

采访地点:北京市房山区某乡该乡有3个行政村和12个自然村,居民3400户,12000人。

采访时间: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采访缘起:当时笔者任区政协委员,为了更好地参政议政,试图通过对一个山区乡教育状况的调查,找出山区教育落后的原因,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后因工作调动,调研目的,从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转到对山区少儿教育的社会问题研究;因此,采访对象转到少年儿童和其家长,旨在研究在经济得到发展、生活得以改善之后的山区农民的教育观。

采访对象:由于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产方式得到了很大改变;从单一的农耕方式,转到了农、工,商各业齐全的各种经营;个体经济(各种专业户)的迅速发展,也改变了农民单一的生活方式,离土不离乡、离乡又离土已成了山区农民的自由选择。个体经营者由于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对山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山区少儿未来的生活走向;所以,笔者的采访对象集中在个体经营者及其对子女的教育上。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数据:

1、该乡有各类个体户360个,占全乡总户数3400户的16%,从业人员1080人,占全乡总人口12000人的9%。

2、从1995年至1998年全乡4年年均总收入3650万,个体经营年均总收人为1250万,占全乡总收入的34%;一般农户人均年收入2100元,个体户人均年收人为11600元,为一般农户人均收入的5.5倍。

3、全乡小学入学率为96%,其中一般农户入学率为94%,个体户入学率为98%;中学入学率为66%,其中一般农户入学率为52%,个体户入学率为80%。

(二)基本表现:

从以上三组数据可以看出:

1)仅占全乡9%的个体经营者,所得收入竟占全乡总收入的34010,其人均收入高过普通农户收入的5.5倍,个体经济已成了山区乡村的支柱经济,个体经营者已是这个乡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

2)个体经营者子女的入学率,特别是中学入学率远远高于一般农户子女的入学率,从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由此可以说,调查研究个体经营者子女受教育的情况,不是一个偏颇的课题,而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情况分析

在调查采访中,笔者发现,个体经营者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存有四种姿态:

(一)不主张子女多读书。

在笔者的摸底调查中,这类家庭占72户,占该乡个体户总数的20%。

这类家庭,不反对子女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就留在家里同大人一起从业。他们普遍认为,人活着不一定非有知识,但是必须要有钱,有钱就能生活得体面;所以,上完小学能写写算算就可以了,再多读书就是瞎耽误功夫,关键的是要趁着政策许可赶紧挣钱。等银行帐户上的存款多了,一辈子的吃喝就不发愁了。

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在主持村政的同时,家里开了一孔煤窑,收益很丰厚。他的儿子小学毕业后,他支配儿子到窑上管事,把一套经营手段弄得滚瓜烂熟,儿子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窑主。有儿子的支撑,他可以表面上与煤窑脱钩,专心搞他的政务,经营他的权力,真正成了村里说一不二的人物。他对笔者说:“念书有啥用?顶多弄个国家干部当当。国家干部我见得多了,哪个不是挣俩死钱儿,穷哈哈的;穷极了,贪俩公事的钱儿,弄不好还要被法办、憋屈!咱多好,咱家里有的是钱,逢年过节给当官儿的多送点儿,乡党委书记见我都点头哈腰的。”

笔者去采访他的儿子,见到那个少年不禁暗暗吃惊——刚14岁的一个少年,已经发福得像个成年人,懒懒地坐在沙发里,搂着一个有几分怯意的山村女孩,倨傲地看着笔者。以下是笔者与他的一段对话:

“你多大了!”

“14。”

“你怎么不上学?”

“上学谁看着这窑!”

“你想不想上学?”

“一开始想,后来就不想了。”

“为什么?”

“看煤窑真来钱儿,要什么有什么。”

“你现在有多少钱?”

“少说也得四百万吧。”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你说干什么?养奥迪车不需要钱?打麻将不得需要钱?泡妞儿不得需要钱?”

笔者愕然,看了看他怀里的女孩,问:“她是你什么?”

“是我媳妇。”

(“谁是你媳妇了?”那个女孩嘟嚷着。)“你不乐意就滚蛋,谁稀罕你!”他嚷道。(那个女孩不言语了)“这么说,她是你对象了。”笔者知道,山里一般把对象也称作媳妇。

“你搞过几个对象了?”

他嘿嘿一笑,“十二个,整一打。”

“她们不嫌你岁数小?”

“女人都是贱货,咱有钱,谁不喜欢有钱的?”少年已变得很世故了。

“你这么小岁数就搞对象,早不早?”

“早个屁!这人娶妻生子过日子,早晚就那么点事!”

“婚姻法可反对早婚。”

“狗屁!咱山里没领证就结婚过日子的多了,它管得了谁!”

“你这么小岁数就趁这么多钱,将来准备干点什么?”

“不知道。”

“平常都干点什么?”

“除了看着这伙煤黑子,就是喝酒、打猎、搓麻。”

“搓麻的手艺怎么样?”

“没他妈的什么手艺不手艺的,全凭手气儿;昨天手气儿就特背,输了一万八……”他嘿嘿地笑着。

“输那么多不心疼?”

“钱赢钱输都是个来回帐,今天输了一万八,明天还可能赢他两万呢;再说,钱是个什么东西?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图的是个刺激,图的是个痛快!”

听了他的话,我感到他已经很沧桑了。

一个门姓个体运输户,他上小学的孩子学习非常好,但孩子小学毕业后,他决意叫孩子跟他跑运输当装卸工。他认为,孩子能写写算算就可以了,再多念,纯粹是耽误功夫。他每天要支付装卸工几十元的工钱,他很心疼;如果是自家人当装卸工,肥水不流外人田。财富积累得就快了。他的儿子是个有个性的少年。比村里一般的孩子聪慧得多,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便对父亲的决定进行了反抗。他自己说服不了父亲,就到乡政府告他,告他违犯国家义务教育法和劳动法,无理剥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并役使童工。乡政府的办事人员感到很好笑,哪有儿子告老子的?就把少年劝回去了。父亲知道后,就用山里的荆条把孩子抽打了一顿。少年受到屈辱后,郁郁寡欢,痛不欲生。少年的班主任老师很喜欢他,觉得这么好的学生不继续读书真是太可惜了,便主动上门做他家长的工作。经过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开导,少年的家长勉强答应了少年的要求,但却有个附加条件:如果念书念不出什么名堂,要补偿因念书造成的经济损失。所以,少年虽然又重新回到了学堂,但心中却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

尽管这样,这个少年是幸运的,其他许多个体户的子女却没有他那样幸运,分别做了店员、装卸工、推销员和各种当差,为自家的个体经营牺牲了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总的说来,个体经营者虽然在市场大潮中,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经济地位,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却尚未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传统的小农意识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是其本质特征。所以,与其说辍学的个体户子女是金钱的牺牲品,不如说是传统的小农意识的牺牲品;山区教育发展的源头,应该是对富裕以后的农民的再教育。

(二)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

在调查中,这类家庭约144户,占个体户总数的40%。

这类家庭占个体户总数的比例比较大。他们不反对孩子上学,但也谈不上非常支持孩子上学,对孩子的学习持放任态度。

孩子愿意不愿意上学,其学习成绩的好与坏,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愿意上学,家长则供给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不愿上学,则给其找一些适当的活计,挣多挣少均可,并不给其太多的生活压力。他们认为,一个孩子的前程是命中注定的,不可强求:

只要孩子身体好,有孝心,将来能过安稳日子,能给自己养老送终就可以了。

一个建材专业户,在村口开了一片建材商店;倒钢筋水泥和钢窗、门料等发了大财,在村里很有名声。由于经常跑外,头脑活络了,对山外的生活方式很是羡慕。正值乡政府所在地开了一家舞厅,他们便每天都早早打烊,夫妻双双到舞厅里去跳舞,每天都要跳得场子里的人走净。便成了乡里有名的舞星,他们总是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任孩子自由活动。到后来,老师来家访,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每天都不完成作业,应该加强督促检查。他们客客气气地接待了老师,也做了爽快的允诺。但老师发现,他们的孩子依然不完成作业,依然没有学习热情。孩子告诉老师,他父母没心思管他,只是一门心思去跳舞。老师便第二次来家访,告诉他们,学生教育,既是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的事;老师和家长都有义务多关心学生的学习。

还批评他们,他们只顾自己去跳舞,而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想孩子学习好,首先你们作家长的就应该树立责任感。对老师的批评,他们不以为然,只是事后叮嘱了一下自己的孩子,要按时完成作业,不要让老师不高兴等等,依然是每晚都泡在舞厅里。虽然有家长的叮嘱,但失去监控的孩子没有自制能力,依然不完成作业。

老师看到自己的话没有效力,便也不再较真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便一落再落,成了班里的末等生。孩子的家长倒很开通,说:

“学习好怎么着,不好又能怎么着,咱家里有的尾钱,不发愁过不好日子。”

一个工商户的上初二的小女孩,听说笔者正在搞个体户子女教育方面的调查,便主动找到我。她说:“我父母对我很好,但他们的好法让我感到不舒服,他们说只要让我吃好穿好,就是亲我,所以他们特舍得给我花钱。但他们对我在学校里的情况不闻不问,有时我主动跟他们聊学校里的事,他们也不愿意听。有时我在学校里受了气,跟妈妈讲了,妈妈只是笑笑,并不安慰我;有时我在班上考了好成绩,向父母汇报了,想听到鼓励的话,父母却只是笑笑,什么话都不说,好像这一切都跟他们没关系,真是没劲!所以,我也不愿跟他们说学校里的事,因为跟他们无法沟通。我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有话跟自己说。”

分析个体户漠不关心学生学习的深层根源,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与他们的生活观念有关。在他们的意识中,生儿育女的直接目的是养儿防老,除此便没有更多的奢望。其二,是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有关。农村文化的落后使他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形成最起码的文化意识,没有主动追求文化的兴趣;同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低下,也使他们没有能力关照儿女们的学习。其三、是与他们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有关。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不懂得孩子的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构成的,并且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和社会。他们为父为母的水平,仍停留在鲁迅先生所说的只会生养、不会管教层面上,尚未学会“如何做父亲”。这不仅是农村个体户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三)对子女的学习予以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在调查中,这类家庭约有54户,占个体户总数的15%。

这类家庭在个体户中占的比例最小,这类个体户家长有朴素的知识观,认为学习是好事,学习可以知书达礼。有知识的人,想得明白,不会干傻事。他们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是支持孩子上学,并且能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只要孩子肯于学习,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家长,大多属于村里的“知识分子”,他们小时候对学习有兴趣,热爱学习,但或由于家境困难辍学,或由于社会原因中断学业;他们对自己未受到完整教育感到终身遗憾,他们不想把这种遗憾留给子女。另外,多年来的经济活动实践也使他们感受到了知识与文化的重要,没有知识与文化的经营者,很难在山外的市场上寻到立足之地。

这个乡里有一个搞红果加工厂的女老板,上小学时在班里名列第一,但由于在家里排老大,身后还有4个弟弟妹妹,家境十分困难。为了支撑家业,父亲强迫她退了学。她曾跟父亲反抗过,但父亲说:“一个女孩家,念那么多书干啥,早晚得嫁人!”让她从小就感受到了社会对人的不公。她成家以后,也生了三个女儿;她立志,无论家境再不好,也要让女儿们上学。

由于她读过书,心眼儿活泛,面对村里的红果资源,她率先办起了红果加工厂,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她急需人手,他丈夫对她说:“咱家里有现成的三个大姑娘,都是好劳力,没必要花那么多钱雇人。”她坚决不同意,说:“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你种文化就长文化,你种小算计就长小算计——有文化的人眼界开阔,能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