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军事著作:
《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决战北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军旗下的将星》,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决战南中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一一五师征战纪实》,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一二0师征战纪实》,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国防大典》,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0世纪的科学技术》,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三代战争》(与周航军台著),昆仑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主要学术文章及成就:
论文《论学导式教学法》,获1986年总参防化学院青年教员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论文《论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国人民国防心理的影响》,1990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并编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抗美援朝战争》一书;论文《以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认识核时代的战争本质》,该文1990年11月在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第三次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论核、生、化武器对海湾战争的影响》一文在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防化兵专业组1991年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补给脐带上的硝烟》一文于1991年7月1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播出;《论毛泽东军队后勤建设思想》一文参加了总后勤部1992年6月在兰州举行的毛泽东后勤建设思想座谈会;《论叶剑英军事后勤思想》一文人选1992年中国军事学会在广州召开的叶剑英学术讨论会,并于同年7月被后勤指挥学院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奖;《蒋介石派兵朝鲜破产记》发表于1993年6月29日的《中国军转民报》;为总后勤部司令部撰写《外军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电视脚本,并收入《后勤学术》1994年第8期;《世界核军备发展趋势》一文发表于《军事展望》1995年第3期;《“731”掩盖下的魔鬼部队》载《军事史林》1995年第4期;《后勤司令部指挥自动化人才的培养》载《后勤学术》1995年第4期;《战区联合战役后勤保障的基本对策》获全军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该文被收入《高技术条件下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研究》一书;《试论高技术条件下战区联合战役的特点》载后勤指挥学院院刊1996年第1期;《试论邓小平科技先行的建军思想》获1997年7月中国毛泽东军事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关于加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思考》获全军后勤学术研究中心“后勤70年建设与跨世纪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奖;《邓小平军队质量建军科技先行理论初探》获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优秀论文奖;《浅谈新军事技术革命对军队院校教学科研的影响与要求》一文,载后勤指挥学院院刊1998年第4期;《关于战役课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载后勤指挥学院院刊1998年第3期;
五、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对军队的眷恋,对事业的挚爱来自于他对祖国的虔诚和忠贞。透过他鲜活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他的心灵深处有一根透明的红丝线,一头连着祖国,一头牢牢地系着自己年轻的心房,澎湃激越的青春脉搏时刻与祖国母亲一同跳动。
一片冰心在玉壶。
1999年初冬,刘博告别祖国,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大洋彼岸,人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业进修。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决心把这次深造当做自己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端。当双脚刚一踏上异国的土地,他就暗暗鼓励自己,珍惜这里的每一寸时光,发愤苦读,精修学业,掌握尖端知识,报效自己的祖国。
美利坚台众国,这个处处充满诱惑力、曾为多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神秘国度,此刻正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它的美丽,它的繁华,它的流光溢彩,它的灯红酒绿,所有这一切对刘博来说都只不是过眼烟云。
一到美国,刘博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每天他除了在校园里专心致志进修学业外,平时他极少出门,深居简出,静静地在自己的住所苦读和研磨学业。
他的刻苦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那位脸上长满胡须的美国导师十分欣赏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满脸胡须的导师很喜欢同他交谈,课余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刘博留到自己身边。刘博也同样十分欣赏和敬佩他的这位大胡子导师。无疑,他从导师那里也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很快,二人就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情谊。
一次,刘博好奇地发现,一对来自内地、与大胡子导师关系并不显亲密的中国夫妇经人介绍找到导师要求帮助办理移民手续,而那位大胡子导师却对此十分热衰。
刘博禁不住好奇,悄悄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大胡子导师爽朗地冲刘博耸耸肩头,道:“我对中国人民有很深的感情,我十分乐意帮助每一个到这里来的中国人。刘,如果休想留在这里,我会不遣余力的。难道你不想吗?”
面对导师的热情,刘博平静地淡然一笑,说道:“导师先生,谢谢您的好意。我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妻子和美丽的女儿,都在盼望着我早点回去,我是不会留下来的。”
大胡子导师不无遗憾地冲刘博连连摇头。
在那里,刘博亲身感受到美国政府利用新闻媒体制造的对中国政府和人民极不友好的政治氛围。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和一名当代中国军人,刘博是无法承受的。
然而,最令他气愤和不可理解的却是来自于一小部分与自己一脉相承的骨肉同胞。他们与自已有着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但在骨子里却甘心情愿地出卖自己的国格、人格,甚至于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刘博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一天中午,刘博正在寓所里潜心读书,楼道里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刘博抓起电话用熟练的英语向对方礼貌地问了声好。
“是中国留学生公寓吗?”电话鄢端传来一阵熟悉的东北乡音,而且是位女士。
当得到肯定后,对方说她不懂英语,让刘博改用华语。刘博干脆操起一口纯正的东北话与对方交谈起来。对方是一家由华人开办的、专为留学生服务的国际长途电话公司。交谈中,刘博得知这位女士来美国还不到半年,竟然获得了绿卡。刘博很是一番惊讶,便问对方成功的诀窍。不料对方却毫不掩饰地告诉刘博说,她来美国前就已嫁给了一个年近60岁的美国人,她的那位上了年纪的美国丈夫很希望她能为他和他的政府做些事情。至于做什么事情,女士在电话中没有透露。但刘博已隐隐感觉出了什么。
“你是说为了一张绿卡就甘愿出卖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刘博打断对方的话,愤然问道。
电话那端传来一阵笑声:“国格?人格?在这里顶不上一张小小的绿卡。”
刘博彻底惊怒了,对着电话筒冷冷地斥道:“这里是中国留学生公寓,请你以后不要往这儿打电话。请你好自为之!”
一提起这事,刘博至今还感到全身颤栗,气愤难平。
刘博清楚地记得还有一件同样令他震怒的事情。
那是在繁华的纽约街头。刘博办完了自己的事情步行回寓所。途中遇到一个同路的中国男子。那人问完了路,却并没有离开的意思,竟用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同刘博熟人一样攀谈起来。出于礼貌,刘博还是停了下来。
那人间刘博读完书还回不回去。刘博友好而礼貌地冲他点点头。
那人却说,中国有什么可留恋的?哪一样能比上美国?共产党有什么好啊?
刘博收起了脸上的笑意,全身的血液像被人点着了一般。刘博怒目圆睁,用英语回道:“你有自己的生身父母吗?作为父母的儿子,我绝不会因为他们贫穷或有过过错而去充当别人的儿子!做人要有良知!”
那人竟然不知道刘博说了些什么。刘博替那人感到一阵怜悯和可悲,就改用普通话说道:“我想,像你这种人连受洋人奴役的资格都不会有,只配吞食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为此,我深深地为你感到害臊和耻辱!”
那人听了刘博这番话,羞红了脸,一句话没说,灰溜溜地转身走掉了。
半年后,在普渡大学教育学院举行的送行宴会上,脸上长满胡须的导师紧紧拥抱着即将踏上归国征途的刘博动情地说道:“刘,你应该留下,你的前途应该在美国。”
刘博也紧紧地拥抱住大胡子导师,同样动情地回答说:“亲人在等我回去。我的前途与祖国同在!导师先生,我会记住这段情谊的。”
六、开弓没有回头箭
对刘博来说,能穿上军装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是他今生最大的满足;而能穿一辈子军装则是他今生莫大的幸福。
他说,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党和军队培养的结果。
他说,脱下心爱的军装、离开军队,我无法想像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他还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准的路就要一口气走到底。
1992年后勤指挥学院宣布撤销。当时有两条路摆在了他的面前。
一是脱军装转业地方;二是自己联系单位调走。刘博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那段时间他三番五次找到学院领导要求留在学院。找的次数多了,学院领导便和蔼地对他说,学院都撤销了,你留下来干什么?学院都没了,你能留在哪儿?
刘博想想是这个理儿。实在没辙了,便又急切地恳请学院领导能否出面帮他找个合适的单位。院校不成,自己宁可下部队带兵,只要不脱军装。学院领导望着眼前这个愣头愣脑性情执著的年轻教员,十分理解他的心情,便答应帮他看看。刘博开始了急切地等待。刘博不死心,一边等待,一边一遍遍不停地继续找领导软泡硬磨。
正当刘博感到失望的时候,一个惊人的喜讯从天而降:1993年5月,后勤指挥学院在撤销近一年后宣布复建。
刘博得知这一喜讯,甭提有多高兴了。当天晚上,他竟然一个人走出校门,找了一家小酒馆,要了一瓶白酒、一盘五香花生米,有滋有昧地自斟自饮起来。一阵痛快淋漓过后,他不知不觉带着一缕朦胧的醉意来到街上,真想痛痛快快地吼上一通。
刘博有着一个十分和睦美满的家庭。他的爱人多年来一直在北京商业银行工作,单位在朝阳区,离家较远,加上近年来又担任了领导职务。在单位忙碌一整天,等下班后赶回家早已是日暮沉沉。刘博很是理解和支持爱人的工作,从没一句怨言。他常对人说,在院里当个好教员,在家中做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他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但他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做些家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扫地、拖地,洗菜、做饭。等忙完了这些,刘博就帮女儿辅导一番功课。直到爱人归来,吃罢晚饭,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他才开始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关就到深夜。凌晨2点前,他很少上床休息。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
爱人过意不去,时常为他熬一杯咖啡或泡一杯热茶端到刘博身边,深情地望着自己的丈夫。爱人有时会忍不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还是早点转业吧,凭你的知识和才能,凭我的关系和能力,还愁安排不了一个好的工作;到地方身心会轻松一些的;咱们一起上下班,回来也可以一起做家务。这样不好吗?”
每听到爱人说这番话,刘博总是这样几句话:“在军队我心里感到充实。再说,我也喜欢做家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做家务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和神经都是一种有益的调节,是一种极好的休息方法,也同样是在享受生活呀。”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刘博总是这样乐观、豁达、坚强而又固执。
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束对刘博的采访已是晚间。窗外早已漆黑一片。若不是女儿打来电话催他回家,我们的谈话还会长时间进行下去。
当我问起他今后的奋斗目标时,刘博又是一番侃侃而谈,似乎把女儿催他的电话又要忘得一千二净。
谈到今后的路,他刚毅的脸上又多了一层豪迈的神情。路正长,他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继续搞好军事教学和研究。谈起近期的打算时,他说,他现在讲授的课程大都是一些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军事教育也面临着大的改革。目前,他正广泛地收集资料和素材,计划编写一本适应现代军队建设要求的系统工程《军队结构学》,并争取早日在学院内开设这门课程。
至于他个人,他说,争官论职只是昙花一现,仕途是短暂的,而学问却是长长久久的。趁自己现在年轻静下心来多学点知识,在学术上多有建树,为共和国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更多更扎实更富有成效的贡献。
祝愿刘博青春之树常绿,青春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