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托起将星的人们
18800400000029

第29章 拓荒者之路——孔庆程教授创建军队后勤文书学纪实(4)

儿子说:“爸爸,你在部队干了这么多年,别人不知道你的苦楚,我还不知道吗?”

孔庆程不说话。也许,在那一刻,诸多的往事,在他的脑里一闪而过。不知为什么,他的鼻子忽然一酸。他深知: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才能为常人之所不能为。

他声音低了下来说:“你早点睡吧,爸爸知道了,明天早上还要早起呢。”

儿子还想说些什么,但是电话被挂断了。

孔庆程放下电话,看着微弱的灯光,一时思潮如涌,百般滋味,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组织上评定自己为教授,更该是大干一场的时候了。

所以孔庆程终日埋头苦干,除了上课备教案,就是研究公文写作;除了研究公文写作,就是备教案上课。

孔庆程能正确对待名,也能正确对待利,一切都为了学科的发展。

1993年,他拿出全部积蓄近万元买一套微机时,可能主要是想到方便学习、方便研究,对随之而来的消耗和给家庭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没有充分估计。直到2000年学院给他的办公室配备打印机之前,他一直用自己的打印机办公。7年多时间,光买色带、打印纸、换打印头的钱就有几千元了。可他从不向领导反映困难提要求。就连有时出去查资料,参加学术交流派不出车坐了出租车去,车费也都由自己负担。而这些开支按照规定允许报销。夫人说老孔“傻”,他自有他的理论:“部队发的工资,可以用于生活,也可以用于工作,我这么办违反了哪条规定?”夫人见他如此执著,也只好苦笑了事。须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衣食往行用,样样都得钱。有些需求满足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家人舍不得买肉吃点素的,儿子换不了新衣服暂穿旧的,夫人买不了皮鞋暂穿布的。刚刚搬了家,搞不了装修,添不了电器家具,只好凑合着过。后来学院调整住房,孔庆程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暂搬过渡房,第二步搬楼房,他的排名在前,可以选楼层房号。另一种是直接搬入多层楼,他的排名在后,只好住别人挑剩下的房。孔庆程当时没细想,从节约时间、节省金钱,减少搬家次数,一步到位,安居乐业的角度出发,做出第二种选择,结果住进了35号楼戊门6层12号。

只有这一件事,他事后犯了几回嘀咕。用孔庆程的话说:“回首平生,憾事一件。选房子只顾当前,没考虑长远。几年以后,自己退休,不能为部队做多少贡献了。而将来行动不便,住在6层,肯定得给社会增加负担。”这就是孔庆程,总是想着多为部队做贡献,少给社会添麻烦。

1994年,一名书商通过关系找到孔庆程,要以6万元买下《军队后勤文书学》的版权。6万元,对于孔庆程这样的家庭,肯定会有很大帮助。孔庆程思量再三,觉得不妥。其一,军队后勤文书学是经部队领导批准创立的一门新学科,这本书带有职务写作的性质,不能由个人出让版权。其二,《军队后勤文书学》是规定的主干教材,如果出让版权,堂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教育的最高学府,就要向个体书商去买教材,速成何体统!其三,《军队后勤文书学》涉及部队秘密,如果转让给个体书商,将不限于内部发行,可能泄密。而如果作一些技术处理,删除所有涉密内容,也就不成其为《军队后勤文书学》了。绝不能为了自己得几个钱,干出损害学科建设和部队利益的事。而部队一些同志出于教学、研究公文写作的需要,索要教材、课件,孔庆程从不保守,从不吝惜。迄今为止,他已免费向官兵进出千余套教材、专著,拷贝赠送部队各类多媒体课件千余盘,而且每盘都附有文件目录,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仅这一项开支,加起来恐怕又是一个5位数了。

孔庆程整天忙于军队后勤文书学的研究和教学,赡老抚小照顾家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他常为此感到愧疚,也在尽力弥补。他常说,父母作为不识几个大字的农民,能把几个孩子养大教好,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哥哥孔庆鹏如今是江苏省体委主任,弟弟妹妹日子都过得不错。自己能在学术上有点成就,除了部队的培养教育、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以外,和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比如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因此,尊敬父母是本分。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谈什么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说瞎话。他除了定期给父母寄钱。过节给父母寄物以外,每次探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父母身边。而且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只要不是部队组织开会,每个星期日上午9点,他都要给父母打电话请安。就是下部队讲课,他也要在课间休息时给老人打电话。

他认为,在物质生活有保证的前提下,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母亲病重期间,他请假回家照料,一直守候在病榻边。困了就躺在母亲身边打个盹。村里人来看了劝他说:“你也是有身份的人了,她身上、病床上多脏呀,别在这儿睡了。”他说:“我再有身份也是娘的儿子,她再脏也是我娘!”就这样,老人临终前,已经说不出话了,用手摸着他的头含笑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那眼神分明是在说:“有这样的好儿子,我死了也会瞑目的!”孔庆程的父亲去世后,他回去料理后事,一气写下六副挽联,副副情真意切。其中一副是:茹苦一生教诲子孙成大器,含笑九泉喜看后代无小人。既寄托了对父亲的哀思,又抒了自己的志向。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这话用在孔庆程身上也非常恰当。孔庆程常说,自己能在学术上取得一系列成就,多亏了夫人的帮助。他的夫人邓鲁芳出生于红军之家,对军队有特殊的感情,对孔庆程非常支持。当初孔庆程选择继续留在学院任教而不回去当战勤处长,她全力支持,也因此而做出了一连串的牺牲:

先是一个人养老抚小好几年,接着是随军进京由干部改成售货员,而且是跨区上班,每天要坐3小时公共汽车,还得走30分钟路。这对于习惯于出门就上班、一直坐机关的邓鲁芳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好在孔庆程也够意思:只要没外出,每天做好晚饭,再骑自行车到地铁口去接夫人。好在那一段路上没有交警,一辆自行车,前面是儿子后面是夫人,老孔在中间使劲蹬,通常有个十几分钟,也就能到家了。当初孔庆程决定不买家具买微机,她全力支持,而且在家里布置了机房。抽空还帮老孔收集资料。特别是她从商场书记兼经理的位置退下来以后,还帮老孔打材料,仅《军用公文写作20讲》,就有十几讲是她打的。

如今,她走马上任后勤指挥学院家委会主任兼总支书记,依然十分支持老孔。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老孔用于做学问的钱她从不吝惜。不过有时也调侃几句:“人家不把公家的东西往自己家里拿,就算廉洁自律的好干部。老孔老是公事私办,把家里的东西往办公室拿,这种傻乎乎的人真是少见!”她俩结婚近30年,一直相敬如宾。她被总后勤部评为“好军嫂”,被海淀区评为“双拥模范个人”,他们的家庭被万寿路街道评为文明五好家庭。

谈到儿子,孔庆程既有自豪又有点自愧。因为他一直忙于军队后勤文书学的研究,很少有时间辅导儿子学习。最多问一句:作业完了没有?好在遗传基因起了不小作用,儿子成绩一直不错,高中毕业考入军校,表现出色、多次受奖,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学校入了党。在建国50周年大庆阅兵式上,他的儿子昂首阔步,在紧随三军仪仗队之后的“将军队”第七排,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加之儿子唱歌、跳舞、打球样样在行,一米八的个头,体格健壮,十分招人喜爱。这是孔庆程引以为自豪的。让他感到自愧的是:自己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给儿子的工作安排做铺垫。

自国庆阅兵之后,儿子一直落实不了具体的单位,成了“忙来用”,老是做“填空题”。哪个单位的干部探家或外出学习,就让邓勇搬着行李到那里去代职。别人回来了,他再退出来。儿子常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于是就向家人诉苦。孔庆程听完儿子的诉说,一面表示同情,一面表示无奈,一面还得教育他正确对待:驻京部队各单位的干部都过剩,定不了位的也不止你一个。让去代职是对你的考验。只要积极努力工作,最终肯定会有好的结局,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现在他儿子已被北京军区联勤部司令部任用。

军队后勤文书学的创立和发展浸透了孔庆程的心血和汗水,孔庆程为军队后勤文书学献出了青春年华。二者已经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孔庆程已过了55岁,尽管高大魁梧的身材依旧,炯炯目光的神采依旧,幽默精警的语言吸引力依旧,但血压居高不下,长期依赖药物治疗。尽管如此,他决计要为军队后勤文书学奉献毕生的精力,而且要为培养新人做出积极的努力。他受聘担任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委,表示要不计自己的利害得失,妥善处理遵命与求实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资历与实绩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倾全力把这件关系教员根本利益、关系学科长远建设、关系学院长期发展的事办好。

对于一些人来说,今天的努力和创造,意味着明天的成功,而明天的成功,意味着不再像今天这样拼命了;而对于于孔庆程来说,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一样的,反正,自己的日子便是工作、工作、再工作。因为,他的确有太多的事要做。他的确是忙不过来。岗位离不开他,同事们离不开他,学生离不开他,学院更离不开他。面对着成功与荣誉,面对着历史与未来,孔庆程总是想把一本本厚厚的书籍打开,把一道道难题解开,把一个个疑问揭开……他还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那些如饥似渴的学生们,要让那些最可爱的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向上攀登。

他有这个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一生的追求与理想。

末了,不妨以一首短诗对孔教授走过的人生之路作一个评价:

半路出家创新学,一门心思育英才。

两翼添霜无所求,四方美誉接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