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祝文埋首研究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寻找理论支持。通过学习,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率先走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短缺经济的怪圈。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说:“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就是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而且我们要不愧为完成这个最重要、最崇高任务的人。”然而,因为列宁过早逝世,苏联没来得及完成这个任务,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诸如东欧、东亚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它们普遍被戴上了一顶短缺经济的帽子。因为什么都短缺,于是就采取计划分配、定量供应的办法,于是就出现粮票、油票、肥皂票、火柴票、自行车票等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仅完全走出了短缺经济的怪圈,而且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只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完全可以把经济搞好,这就是一个与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关的历史性突破。李祝文把一个经济现象放在一个大环境去考察,去审视,然后再层层梳理,使人十分折服。
在当代,管理科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文理工交叉发展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学派众多,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在他的管理科学丛书论述中就曾谈到过13个学派。面对如此众多的学术思想,如何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军后勤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是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李祝文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经过广泛调查和比较研究,李祝文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一是军队后勤管理学科建设要坚持“博采众长,突出特色,以我为主(以军队为主、后勤为主),自成一家”的发展思路。这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为该学科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资格的重点学科专业,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军队后勤管理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建立领导型人才、谋略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同,既适应了军队后勤建设的需要,又为开拓后勤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建立文科、理科、工科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是军队后勤管理学科要确立“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将管理主体行为规律研究、管理对象活动规律研究、管理环境影响制约规律研究,作为一个整体考察。这种将主体、对象、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理性认识,既克服了国外一些管理学派“单维结构”或“双维结构”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又从管理实践方面,有效地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管”三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
李祝文所作的理论思考实际上是一种呼唤。
他在呼唤军队新的管理机制。
六
采访过程中,李祝文谈起他的管理学可谓滔滔不绝,他把管理学当做最主要的谈资向笔者倾泄,那模样就像一个收藏家在展示他的珍品。
什么是管理学?李祝文阐述得简洁而又透彻:
管理学实际上是研究五大问题:
1.管理主体研究。就是实践中谁来管?包括管理机构怎么设置,管理人员的选拔配备、素质的培养,管理行为的导向和规范,管理心理活动规律,人际关系的调节等等。在管理系统中,人具有双重性,管理系统是一个链式结构,是一环一环套在一起的,对上级他是被管理者,对下级他又是管理者。所以管理活动中的主体行为,既有一个会管问题,还有一个服管问题,只要求下级服管那是不行的,管理者自己还要会管,这有一个双重角色的调节问题。研究人,是管理学的一条主线。
国外叫行为科学,这是一个范围很广、交叉性很大的研究体系。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个领域现在叫人本管理,也就是以人为本。
我们军队的管理,我认为有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官兵一致,平等人格,同志式的人际关系。过去我们打天下,就是靠此凝聚人心,调节人际关系的。在和平环境下,也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二是理、情、行、法的统一观。军队讲理想、讲信念,讲全局、讲集中统一。情是官兵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行就是带兵、管兵者的模范带头作用,行为的表率作用,即身教重于言教。法就是用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管理部队,来规范人的行为,落实依法管理问题。实践证明,只要把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就肯定能管好。
三是启发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管理。
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2.管什么?这是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管理不能空对空,它是很实在的,管理是对人的、对事的、对物的、对财的。总后的管理对象是全军后勤,而一个团长管的是一个团,不同的对象,特点和规律有所不同,必须符合管理对象本身的客观规律才能管好。管人与管物不同,同样是人,战士怎么管,干部怎么管,领导怎么管,领导又分基层、中层、高层,那是不一样的。所谓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就是这种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国外专门有一个管理学派,叫权变学派,它的主旨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研究后勤管理是以后勤为对象的,只有揭示这一特殊对象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解决科学管理问题。
3.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管?它涉及的是管理环境的研究,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具有客观性,它是不以管理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管理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在环境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管理环境场的作用机理和宏观环境分析评估理论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开拓性工作。
4.怎么管?这属于管理方法研究问题。管理有很多方法,已形成包括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具体方法构成的跨学科方法体系。怎么决策,怎么预测,怎么搞计划,怎么调节控制,都有一个方法问题。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关键性着力点。从我个人的经历看,我是先从方法人手进入管理科学领域的,因此对管理方法论的研究也更有兴趣一些。
5.管得怎么样?这是一个管理业绩和效果检验评估问题。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它和具体的操作性劳动不一样,重在集体协作获得的整体效果。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力必然是集体力。”管理的作用和目的也在于凝聚和提高组织系统的集体力,并通过组织集体力的充分发挥,来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管理目标。
在李祝文的著述中,还有不少直面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诸如《宏观利益结构的变化对后勤改革的深层次影响》、《后勤宏观管理的理论探索》、《建立与联勤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军队正规化管理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与我国企业经营战略》、《适应力与提高后勤适应力的理论探索》等等,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作了针对性的剖析。这些学术文章,充分展示了李祝文在理论思考方面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
七
采访李祝文教授时,我请他对自己的业绩作一个概括的总结,他便像作教案一样很简洁地列了五条,现录如下:
一、在目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方面颇有建树。
二、在军队后勤普及推广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方面,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
三、为后勤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学科创建,到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体系,成为全军惟一一个军队管理学博士点。
四、对管理科学和军队后勤管理理论,做了较深刻的开拓性研究。经过10年破难攻关和理论研究成果的积累,于1998年完成了《军队后勤管理理论》这本奠基性的理论著作。
五、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有一些新的见解,在军队院校首开了博士生的战略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