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托起将星的人们
18800400000013

第13章 军事物流学的掌旗人(4)

他对人类活动世界有这样精彩的见解:纵观大千世界,一切存在的运动无非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经济流。人流反映在城市和道路,信息流现在反映在计算机,而物流在仓储。过去就仓库进行了一个战役研究,而这次是走出仓库,研究进入仓库之前的采集、加工、包装,进入仓库后的储存调剂、管理和运输及其消耗,最后转化为“第三人类利润资源”等。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从研究军事效益着手,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益!

这次研究,是采喜先生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急剧变化后的一次冲动。

从国际政治上分析,宗喜先生已意识到像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把人类生产成果完全用于战争准备的时代已经过去,人类主题转向发展与和平,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形态必将走向军民兼用的形态。

从经济意义上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发展战略,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产品要走向国际交易,物资要进入人民生活,军事物资准备必然从市场进入战场。

从军事角度考虑,宗喜先生一直有一个“思想底线”:尽管大的战争一时打不起来,但战略物资储备必须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和大国军队地位相适应,这是平衡和稳定的威慑作用。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去专门的军工企业,必须走军转民或军兼民之路,军事仓储也不必占用过于集中的人、财、物,所以必须创造“大仓储观”的意识……

宗喜先生清楚,自古以来除武器类、少数设备器材类和材料类,其他物资绝大多数并非绝对军事物资体系,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物,所以对军事后勤物资和物流观也要发生变化!

凭借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现象的分析,宗喜先生也意识到对物流领域的关注、研究和转化这一成果,将具有更宏观的指导意义。它不仅涉及节省多少经费、多少物资和人力,更重要的是依据这一理论将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军事斗争产生巨大效益。

他借鉴国际先进物流成果和美、英、法、日军队物流研究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在他拿出《我军大仓储观》的基础上,出手了《军事物流概论》和《物流场理论及其应用》等一系列理论专著。

继而在1989年的国际物流学大会上打响,在上海1994年召开的国际物流会议上,再次将中国军事仓储与国际物流学交流接轨。在1997年国际物流学术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物流场理论初步研究”,这篇奠定物流基础的创造性学术成果,被与会学者一致公认他是对世界物流理论有突出贡献的学人。

近几年,他继物流场理论开发之后,又在物系理论、仓储接合部理论、物流平衡理论和仓储诊治理论等方面接二连三推出新成果。在这次出访欧洲七国与同行的有关经济学家的交流中,他受到西方学人对东方学者的极高尊敬,被称为“世界物流的中国军星”!

对同行“中国物流军星”的评价,宗喜先生不敢领受。但宗喜先生知道,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从军报国的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难得倒的事,“世界物流的中国军星”给他的是一分从容和自信……

内行人曾经给宗喜先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先生研究并创立的中国军事仓储学和中国军事物流学理论,以及通过这两个理论和培养的人才给国家、国防经济和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效益,这与自己一个月2000多元的工薪是否成为正比?

是否成正比,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但宗喜先生的回答是:干此行升官发财莫进来!因为发明者得到效益成正比者在世界上还不足百分之一二。

又有人提出宗喜先生这番作为究竟何为动力?笔者也询问类似问题,宗喜先生回答:多数行为是下意识形成的。一切行为则是过去受教育养成的习惯。

两个问题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复杂,而他的回答确实很简单。不知这简单中意味着什么,想来读者已能从他的过去中知晓?

一个新中国的大学生、一个职业军人、一个军事仓储学科创始人和军事物流的开拓者,在本位上没有虚度年华,他现在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军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者、全军优秀教师、博士生导师、全军院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笔者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看他立下著作,再听别人讲他的故事,总有一个感觉,就是他属于那种有教授禀赋的人。如今,在文艺界流行讲究一种“德艺双馨”的称谓,在他身上确实可以看到一种“德教双馨”的气质。

鉴于王宗喜教授在仓储理论与教学上的建树,有人戏称他是仓储领域的“开山鼻祖”。事业的不断发展,培养高层次传人成为他使命的必然。

同许多老教授一样,他的工作就是面对弟子。为此,他总是以满腔热忱传道授业,想方设法为他们铺路搭桥,让他们施展才干,引导他们发挥潜能尽快成才。

为了能让“半路出家”的弟子尽早进入情况,他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学生跑机关、下仓库,到仓储一线去体验生活、熟悉专业。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他专门为研究生撰写了《创新思维方法》,从思维方式、调研方法、文字组织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并放手让他们参与课题研究与攻关,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因势利导,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的兴趣。他将军事储备的计量研究喻为物流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激起了许多研究生奋起夺冠的豪情壮志。

在学生心目中,他不仅是学业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慈父。学生生病时,他总是出现在病床前问寒问暖;学生有了困难,他跑前跑后,多方联系,尽力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逢年过节,他把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学生叫到家中共度佳节,融融亲情使学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

作为一个学科创始人,不管是在教研室的领导岗位上,还是退居到学科负责人,在对待本室朝夕相处的中青年教员上,他始终在业务上言传身教,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备至,甘为人梯。他倡导“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些年,他把仓储的希望寄托在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员身上,鼓励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挥自身优势向军事物资储备的优化问题、高新技术与仓储经济的关系问题、物流场理论的开发与应用问题、跨国物流有效性研究以及仓储物流智力开发工程、仓储史论等诸多理论前沿阵地进军。

他多次应邀在学院举办的新教员集训班、研究生新学员座谈会上传授经验,畅谈学术研究的体会,用浓缩的“修德、练功、学艺”六字人生精华,教育他们正确做人处世,激励他们尽快成才。

拳拳之心,反映了一个先生的坦荡之情。

他不囿于本学科理论的研究,还积极探索后勤教学规律,注重总结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从教经历和体会,先后编写了《后勤教学方法纵论》、《教员修养初探》、《教林枫叶》和《教林杂议》等书,以生动活泼、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反映了后勤教员的劳动特点和修养要点,提炼归纳了后勤教员实用讲课艺术、思维方法等,丰富了我军后勤教育的理论宝库。他还曾主编了《轮训教学法》一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探索了后勤教育的规律。

对别人、对事业、对学科,他是那种精益求精的人。而对自己,他再简单不过。

同他居住在一所大院,前后楼,没见过他穿过一件人时衣服,连现在骑的一辆好点的自行车,也是学生们凑钱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惟一的嗜好就是抽点烟,在高兴时喝几口酒。他乐于事业的奉献,而仅限于生活的温饱足矣。

虽然与他相处不多,我们也算神交已久。从他身边同事中了解,宗喜先生教育史上的奇迹的确来之不易,那是宗喜先生全家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

先生是独生子,赡养老人的担子只能由他一人来挑。当年,他已把年迈的父母接到了北京,爱人又刚刚随军,两个女儿上小学,小儿子在幼儿园入托。一家三代七口人,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简陋住室里,每人平均月生活费还不足20元,家庭经济拮据。

据笔者所知,当年爱人为了支持他的工作,生活上精打细算,省吃俭用。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使她心脏病没有及时治疗。在他一次外出调研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爱人的冠心病复发突然昏倒,要不是邻居及时把她送到301医院抢救,后果不堪设想。当他历时一个月返回家中,听二位老人含泪唠叨这件事时,这位事业上无畏的男人心中忍不住泛起了阵阵酸楚,眼帘里挂满了愧疚的泪花。

不过,不管多少内疚,他还是把工作放在前头。就在笔者采访他的前夕,他在南海舰队考察时,一失足掉进丈余深的仓沟里,摔伤了腰和脚。部队深为他不顾年迈深入一线而感动,给他安排了最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但他呆不住,伤势刚一好,就)己拐着脚考察去了……

几乎一切困难都没有阻碍住他前进的脚步。他像一支绷紧的弦上箭,愈发努力,更加发奋了。他要用行动来报答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他要用事业上的成功来感谢家人。他为自己的事业定的起点很高,所以有时侯几乎把个人感情、家庭生活和玩乐享受化为了另类小事。

宗喜先生有那种天然教授品行,还得益于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

他当过课题组长、教研室领导和学院教务部门的领导。他感觉不管做哪项工作,都没有自己邀游仓林、出入储海和教书育人那般自如。

他不愿自己被许多人事、世事和俗事那种东西所束缚。

宗喜先生现在年近花甲,而他既当伯乐,也仍是骏马!

先生有言,世界发展很快,军事后勤人才培养的标准越来越高,后勤指挥学院虽有几十年的历史,我们也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但不能坐在已取得的成果上自满,也不能凭经验去教学,更不能用传统的陆军后勤理论迎接创新,我们要真正地做点学问!

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做学问。他向笔者讲述自己教书育人的境界就如同跳舞,那是一种音、韵、情、形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他选择了做学问、教书和育人。

这不是一般做学问、教书和育人,这是一个先生进入境界后的人生热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