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阵中伯乐来,千方百计举人才。善播革命好传统,桃李成林自早栽。
6.有三个淮上人家装扮的人在勘察水情,那就是刘伯承司令员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被淮河拦住去路,部队在岸边停了下来。
河里浪涛奔涌,发出哗哗的响声,好像在对战士们示威:敢从我身上过去吗?
没有桥。只有十来只小木船静静地躺在岸上,破破烂烂。那是敌人抢劫后扔下不要的没法下水的废品。
刘伯承司令员心里急得像着火,胸腔都快被烧焦了。
后面,敌人的七个整编师和一个骑兵旅紧追而来,追得最近的,只距淮河渡口10多千米,已经和后续部队接上火了。
前面,河对岸还有敌军的堵截部队。
能不着急吗?
徒步过河!
不行!这里水深浪大。当然更无法架桥了。
那么,只有用这些小船抢渡了……
刘司令员下了这样的决心。他让先头旅的政委在渡口指挥抢渡,自己回到临时指挥所商议加快渡河的办法。同时进指挥所的还有李达参谋长和先头旅旅长。
“河水真的深得不能徒涉吗?”刘司令员问旅长。
“是的,不能徒涉。”
“到处都一样,没有浅水的地方?”
“眼下正是淮河涨水季节,河边的老百姓都说,从来没有人敢在这样的时候涉水。”
“光是听人家说,你们亲自看过了吗?”
“看过。”
刘帅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得到清楚的回答,但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因为这些答案毕竟是别人对淮河的认识。
他告诉旅长:“我去看看,兴许能找出点办法来。”
谁也没敢阻拦司令员办这件事,因为他下定了决心,是扳不回头的。
黎明时分,淮河上显得格外安静,偶尔响起的枪声,似乎更增加了这种安静。刘司令员带上两名警卫人员,拄着一根竹竿登上了小舢板。他们完全是淮上人家的装扮。
警卫员警惕地了望着。舢板慢慢地划向对岸。刘司令员用竹竿勘测着水深,一一标记在竹竿上。
船到了对岸,掉过头往回划来,他又勘测了一遍水深。
勘测的结果,使刘司令员非常高兴,也非常生气。高兴的是:与原来了解的水情大有出入,河水不深,流速甚缓,完全可以架桥;生气的是:我们有些同志为什么总是谎报军情?归根结底还是腿肚子懒,什么事都轻信别人的结论。自己长着脑子干什么用呢?
他随手给李达写了一封简单的信:“要尽一切办法,坚决迅速架桥。”
“尽一切办法”和“坚决迅速”下面是一串圆圈。
刘司令员这才有机会长长地舒了口气,他对身边的同志说:
“粗枝大叶要害死人的!要害死人啊!”
之后,他又带着警卫员继续到淮河上去调查研究水情。他们没有坐船,走走,看看,问问。
与此同时,先头旅的政委也得到了一个令他十分高兴的情况:河上游有人徙涉过河。
他立即将这个信息写信告诉刘司令员,可是,信刚写好还未送出,倒是刘司令员的信先一步落到他手中,那信上写道:
“我亲眼看见上游有人牵着马过河,证明完全可以徒涉,立即转告李参谋长,不要架桥了,组织部队迅速徒涉!”
刘伯承司令员在淮河上勘测、观察、凋查,一切都瞒不过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指挥员。
刘邓大军浩浩荡荡向大别山挺进!
7.徐帅的沉默和忧郁,能撞响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之钟
徐向前元帅享年88岁,匆匆地走了。
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挑夫的身影。从他1924年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90年9月21日与世长辞,他肩上一直挑着中国人民的灾难、解放、幸福、欢乐、忧虑……66年中,他没松过肩,他爱这块黄土地和这块地上的人民,爱得太深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仍然是这块黄土地。他对到医院与自己诀别的李先念同志说:“我的遗嘱有三条,一是不搞向遗体告别仪式,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他向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清清白白地来到人间,又清清白白地走了。
徐帅过了88个生日,孩提时期不好说了,单说参加革命以后吧,没有正儿八经地做过一次生日。他反对搞祝寿这样的事,共产党嘛,还兴这干什么,既铺张浪费,又耽误别人的工作,劳民伤财!
就这样,像他这样的开国元勋本来应该热热闹闹的祝寿日,每次都变得冷冷清清。为此,他没少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闹“别扭”。大家总希望元帅的生日过得红火一点嘛!
又是一个生日即将来临,感觉灵敏的徐帅感到了气氛有点异样,好像有人嘀咕着要张罗着办点什么。不行,他把秘书叫来,给他们打“防预针”:“给有关同志和单位打招呼,我不做生日,谁送礼我也不收。”大家的愿望又一次搁浅。
但是,黄埔同学会的老同事没被挡住,硬是要登门向他祝贺生日。他说,平时你们什么时候来我都欢迎,可这阵子你们带着礼物来,我只能“谢客”。当然,对于大家的心意他是全部收下了。
有年秋天,徐帅住在广州,这个秋天他要在这气候温和的南国度过,一切全安排停当。谁想到,走漏了消息,他生日的日期被人知道了,当地的领导和有些老战友张罗起来了。徐帅劝说了半天也无济于事,无奈,他只好比原计划提前离开广州,在他生日的前两天回到了北京。徐帅就是这样的脾气。
还有一年生日,因为徐帅的忧郁甚至烦躁,惹得家人和工作人员挺不愉快的……
那年,徐帅接待了几位从老根据地大别山来的同志,他们聊起了家常。他经常对大家说:我们几十年闹革命,常常连命都豁出去了,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老区的群众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为革命受尽了磨难,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们。这次和大别山的同志聊家常,他详细地询问了群众的生活现状。其间,他了解到了这么一件事——湖北黄安县七里坪有些人家日子过得蛮苦,缺衣少穿的人比较普遍,不少人只有一条裤子,到换洗时就作难。有的家里好几口人合用一条被子。有一家姓王的七口人,只有六个碗。要是全家一起吃饭,就有一个人干望着……
这件事对徐帅的刺激很大,给他心里留下的负担很沉。一连数日他都显得少言寡语,嘴里不时地自言自语:“七口人,六个碗呀!”
那些日子,他和秘书谈工作时,多次这样说:“农民生活还是那么穷,我们愧对群众呀!”也巧,当时,适逢徐帅82岁生日,家里人准备为他做寿,他知道后,十分恼火地说:“哎呀,做什么寿,不要忘了,有的人还穿不上裤子,有的一家七口人只有六个碗呀!”
不久,徐帅给党中央写了《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的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徐帅的意见很重视,专门派人去老区调查了解,逐步解决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徐帅的沉默和忧郁,能撞响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之钟!
挑夫,他更多挑的不是轻松和欢乐。徐帅的心里是起伏的山峦,眼里是奔腾的江河。
8.叶帅把数百万亿金圆券从北平运送了出去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是毛泽东的话。他赞扬的仅仅是古人吗?不,他是以诸葛、吕端比叶剑英元帅的。
叶帅有超人的胆略,大智大勇,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多次使革命化险为夷,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南昌起义爆发之前,叶剑英在国民革命军张发奎的第四军担任“参座”,当他得知汪精卫从武汉米到庐山,经过密谋策划,企图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然后对其扣押,并将其部围歼,一举扑灭军队中燃起的革命火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密邀叶挺、贺龙到九江甘棠湖上划船,把汪精卫的阴谋告诉了他们两个,从而使汪的阴谋未能得逞,保障南昌起义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长征途中,张国焘对抗中央北上的决定,阴谋分裂党,分裂红军,他电令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带领右路军全部南下,并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中央。首先看到电报的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深感事关重大,迅速把这封密电送给了毛泽东。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及时脱离了险境。
事过多年,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时还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毛主席边说边摸摸脑袋)就没有这个了!”
当然了,后来,毛泽东同志去世了,叶剑英的事他就不可能知道了。又是这位“大事不糊涂”的元帅,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眼看被“四人帮”断送掉的危急之际,和其他几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起,大义凛然,义无反顾,一举逮捕了四个祸国殃民的害虫,挽救了整个国家。
下面,我们讲的是建国前夕发生在北平的一个巧运金圆券的故事,从中也可以看出叶剑英元帅的智谋和勇敢。
这是一笔巨额国民党金圆券。是我军在解放华北、中南和西北地区中缴获的。
党中央决定把它从北平运往江南国民党统治区,交给地下党组织,这个任务由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叶剑英指挥完成。
当时正是我军百万雄师渡江战役发起的前夜,挖掉国民党这么一块金银财宝,可以加速他们的彻底垮台。
南京政府深知此事关系重大,早就作了防范,一方面命令江防国民党军队对长江严加警戒,不许漏掉一人一船,把可能过江运送的途径封死;另一方面派出了大批特务到香港活动。把可能通过中转运送的通道截断。
“国民党就是布下天罗地网,我们也要把金圆券运出去!”叶剑英对王磊说。王是承办此事的联络部部长。
他俩商量再三,终于找到了门道——在送国民党和谈代表来北平的中航公司的专机上动脑筋。能否争取到和谈团的随员,是办成此事的关键。
和谈团两个随员一个叫于仲仁,一个叫郭子玉。于仲仁是叶剑英几十年前的同窗挚友,有较强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可作争取对象,这,叶剑英很清楚;郭子玉是担负特殊使命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必须设法摆脱他。
叶剑英秘密会见了于仲仁,寒喧几句后,便把话引入正题:
“老同学,今天搬你的大驾,有一件要紧事请你帮忙呢!”
“什么事?”于似乎有点紧张。
叶剑英很严肃地说:“掉脑袋的事!”
于知道事情重大,并已经从老同学的眼神里看出了对自己的信任,很是兴奋,马上表态说:“剑英,只要我于仲仁还能干点有利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事,掉脑壳也算不了什么!”
“好,就等你这句话呢!”
于是,叶剑英拉着于仲仁来到里间,那里王磊正在等候着呢。三个人商定了进行这次特别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机组人员要送谈判代表邵力子回上海了,郭子玉却有点不大高兴。原因是他此次来北平,除了上司布置的特殊任务以外,自己还揣了个“小九九”:到北平搞点已变成废纸的金圆券,弄到江南去发财。可是,现在一张金圆券也没弄到手,就要回上海,太冤了!灵机一动,他便装作肚子痛,赖在北平不走了。
这下于仲仁好高兴。他们很顺利地将那批金圆券装上了飞机。上飞机前,他怕郭万一要同机回上海,便特地把同机的陈医生(也是自己的好友)找来为郭看病,诊断结果:患的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吊葡萄糖盐水观察。
郭子玉有苦难言,他硬着头皮躺下让陈医生扎上盐水针头,心里却直犯嘀咕:他怎么真的诊断我有病……
郭子玉联想到装机时的行李物品又多又重,而且大多是装在大皮箱里……不对,这里面有问题!
他马上明白了什么,提出要到外面去看看,可是陈医生就是不给他拔下针头。他急了,顾不得那么多了,推开医生就跑了出去。
晚了,飞机已经上了跑道,腾空而起……
郭子玉疯了似的跑到一个地方,让一个潜伏的特务给上海发了急电,在上海机场做好拦截检查专机物品的准备。
郭子玉,你输给叶剑英了,他比你棋高一着。装在专机上的数百万亿金圆券已经安全地卸在南京。
军旗上有多少颗星?哪一颗星最亮?哪一颗星最大?
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敬爱的陈毅元帅,你曾经说过,不管是元帅这颗星还是列兵这颗星,都是军旗上的星。军旗上的星都最红,军旗上的星都最亮。
列兵们说,不想当将军的兵,就不是好兵。元帅的星、将军的星,是人们心目中最圣洁的星。
军旗上哪颗星最亮、哪颗星最大?
这实在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我们爱军旗,爱军旗上的每颗星,包括那一颗颗永不泯灭的将帅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