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一次较强的余震发生了。上面的水泥预制板塌了下来,王彦修的双腿被压断,他不顾自己,大声召唤着群众来抱出小孩。
孩子得救了。王彦修却昏迷了过去。一位群众设法找到了半瓶桔子汁,一滴一滴地滴进他干裂的嘴里……
唐山钢厂技术员李功荣这些日子好作难。地震的那天晚上他一家三口全被埋进了房里,爱人不幸死去。孩子虽然抢救出来,脚却被压坏了,又没有奶吃。才两个月的女婴,怎么活呀!他自己又要参加恢复生产的战斗。真难!
他天天两头忙,上班,给孩子找奶吃,找水喝。他一走,窝棚里就剩下这出生才两个月的娃儿。
地震后第三天,李功荣一进窝棚,愣住了:两个解放军正给孩子擦血、喂水。见李功荣进来,两个军人问:
“这是你的孩子?”
李功荣点点头,讲了他家的遭遇。
“给孩子加点衣服吧,只穿个小兜兜会着凉的!”
“唉,东西全压在房子里头了,一件衣服也没有呀!”
两位同志低下了头。他们给婴儿擦干净脚,安慰李功荣:“好好护理她吧,有什么事就找我们。”
他们留下了自己的住址,走了。
当晚,两个战士送来了两身小孩衣服、一袋饼干和一些大米。他们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红疙瘩,便问:
“这是怎么回事?”
“蚊子咬的。”
第二天,又是这两个战士,拿来了一块大纱布,几根铁丝,坐在小孩身边,比比量量地做了一顶小蚊帐,罩在熟睡的婴儿身上。
“你有奶瓶吗?”
李功荣听了,再也控制不住心头的热浪,眼泪“刷”地涌出来:“解放军同志,你们太操心啦!”
第三天早饭后,两个战士给李功荣送来了一军用水壶的牛奶。以后,天天来送牛奶。
他们是某部“尖刀连”的李兴宝、刘廷才,连里指定他俩专门给驻地附近的婴儿供应牛奶。牛奶是经有关部门同意,每天从几里外的一个牛奶场挤来的。李兴宝的眼皮上那块伤疤,就是奶牛用蹄子给他留下的“纪念”。
你大概不会想到吧,这些在战场上英勇冲杀的战士,还有这样一副慈母心!
3.他的路,在海水下,在深渊里
海军党委授予某机动救捞中队中队长朱其华“无私无畏的水下尖兵”荣誉称号。
他受之无愧。1966年入伍的老兵,在水下整整拼搏了23年,至今仍然战斗在潜水第一线,这在潜水员中实属少见。
一次炸礁,他往水下扛炸药包20麻袋,每袋50千克,连扛了8个小时!他在水下闯过死亡禁区数百次,次次安全无恙。一次又一次,临危不惧,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
不是老朱命大,而是他有大智大勇。
有这样一件事:他到水下捞浮筒,腰部的“救命管”——供气软管突然被钢缆挤断,十分危险。在水下,断气就意味着断命。老朱一点也没有慌乱,只见他很镇静地抓住了已飘离开去的供气软管又按接在腰部,奇迹般地脱险了。事后,战友们形容说,老朱真有两下,就像战场上的勇士把打出来的肠子再塞进肚子里一样。
又有这样一件事:那年打捞台湾渔船“盛丰”12号,水下激流不断,冲撞得他难以稳住身子。就在他弯腰系浮筒千斤时,右手中指被激烈颠簸的沉船底部和紧绷的钢缆夹住,疼得像被人刺了一刀。他便狠命抽手,指甲被挤掉了,立即,海水一片血红,受伤的手指浸泡在海水中,疼得钻心。他咬牙强忍着痛苦,坚持到作业完成。
还有这样一件事:我国首次氦氧潜水试验在云南抚仙湖进行,老朱有幸参加了这项工作。
有幸中却又有不幸:他一到云南,就闹肚子病,一天拉四五次肚子,一下就瘦得两腮掉肉。已经拉了两天了,还不见好转。眼看参加不了试验了。老朱一急,一口吞下6粒黄连素。真灵,拉肚子止住了。但身体依旧虚弱。他不管这些,穿起潜水衣,走上作业台,沉入黑暗深渊。60米,是空气潜水的禁区,可他呢,闯过了80米、100米,最后沉到120米处,度过了整整8个小时。在水下,他又拉肚子了……
他的故事还很多,很多。
这就是朱其华。他的路,在海水下,在深渊里。在这条路上,他患了腰肌劳损、胃溃疡、窦性心律不齐等病。可他还恋着这路,还要走下去。
4.为了导弹增程,他们走过艰辛的路
对中国,对世界,这都是个震动人心的消息:我国某型号战略导弹挖潜增程试验成功。
1986年1月24日,《解放军报》对此作了如下报道: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给负责某型号导弹增程试验的副师职干部江绍华、裴景峰记一等功。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全体参试人员。隆重的总结表彰大会于1月23日在京举行。热烈的掌声中,二炮司令员李旭阁、政委刘立封等领导将金光闪闪的军功章戴在29名功臣的胸前。江绍华、裴景峰还同时提前晋升一级。某型号导弹挖潜增程试验成功,明显地提高了该型号导弹的性能、打击目标和扩大了覆盖面积,增强了火力运用的灵活性,为今后对现有战略武器的改造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央军委在嘉奖令中希望二炮部队再接再厉,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1984年春天,导弹总体处处长江绍华退居二线,当了研究员。研究什么呢?他想到了以前曾请求论证的课题:进行导弹增程的试验。5年前,江绍华和许多同志在导弹打靶中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量的试验回收资料表明,导弹按程序飞完全程,并不需要那么多燃料,剩下的大部分燃料若能变为动力,让火箭继续前进,就可以达到导弹增程的目的。
江绍华立即写了一份技术报告,请求立课题论证。但事情却因故拖了下来。
现在,他和军代表吴锡挺、研究所的工程师舒先寿自发结合在一起,把搁置了5年的那个题目拣了起来。
就在这时候,一个消息传来:二炮给某科研单位投资一笔巨款搞导弹增程试验。
怎么办?一方是有领导有组织的攻关,一方是自发结合搞研究。
三个人在短暂的沉默后,终于自信地说:谁成谁败,现在还很难下断语。我们要坚持搞下去,为了导弹增程的成功,多几个研究就多一分把握。
江绍华是给我军追击炮增程的创始人。
当年,蒋军被我人民解放军赶得逃往台湾。他们在金门岛上架起大炮,隔海轰击大陆。我军干着急,却不能还击敌人——大炮的射程够不着呀!
就是这个江绍华,和大家一起搞出了追击炮火箭增程弹,射程远了。战士们再用它轰击金门岛的蒋军,又准又狠。
迫击炮增程的最早探索者,现在又要搞导弹增程研究了。
他心中扬起了希望的风帆,整日不知疲劳地奔忙,忙得快飞起来了。翻资料,搞调查,进行可行性论证……
就这样,三个自由结合的攻关者,每天带着问号出去,背着答案回来。拥挤的书店里、书摊旁,有他们静心阅读的身影;权威学者的病榻前,他们恭恭敬敬地请教;在与朋友战友的交谈中,他们几乎是口不离导弹增程……
导弹挖潜增程的技术方案初步形成了。
为了让技术方案变为实施方案,他们为增程队伍征召“志愿兵”。
但是,没人参加进来。他们进行的不是正式渠道下达的研究课题,谁敢参加?
江绍华想到了一个人:裴景峰。
他俩都是我国第一个导弹营里的,排长。后来,裴景峰到苏联学习了5年,归国后,两人仍在一个部队工作。现在,裴景峰是二炮百科编审室研究员。
裴景峰对老战友的大胆探索给了很高评价,他说:
“不久前,国务院的领导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对旧厂矿、旧企业有个挖潜改造的问题,我们给导弹挖潜增程,就是响应这个号召,就是少花钱多办事。这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江绍华又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二炮司令贺进恒。
司令员对江绍华的话题当然非常感兴趣,忙问:“导弹能增程多少?”
“×××千米。”
司令员的眉宇间爬上了笑容。
哪个军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火力莫及的距离意味着牺牲,意味着艰难和被动。谁能以火力覆盖或缩短这个距离,就意味着主动和胜利。由于国力、民力有限,不可能投入巨资来造好多洲际导弹,这是中国的国情。现在,江绍华要在尽量节省开支的原则下,把我国的这种型号导弹普遍增程几百千米,作为一个导弹司令怎能不兴奋呢?
贺司令员和江绍华并排而坐,进一步询问有关的技术问题。
江绍华用通俗而简练的语言作了解释。
又说:“司令员请放心。我们已经调查论证半年多了,而且拉起了一支增程队伍,只是怕人笑话,一直是秘密的,有人称我们是地下游击队员。”
司令员摇摇头,然后一笑,说:“从明天起,你们从地下钻出来,先宣传群众。”
就在这时,某科研单位试打的两发增程弹失败了。
与此同时,裴景峰也找到了二炮主管作战训练工作的副司令李旭阁。李副司令员一贯的座右铭是:给希望之火烧油吧,新的高度需要火的升腾。他对这些探索者们说:
“今天是3月29日,到国庆节只有半年了。去年国庆节,我们的导弹上了天安门广场,全国人民,还有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在电视机前为我们鼓掌。今年国庆节,咱们要打出两发增程弹,向全国人民报喜。老江,这个任务就落在你们身上啦!”
随后,导弹增程领导小组成立。组长就是李旭阁副司令员。
军委首长也很快批准了导弹增程的报告。
江绍华、裴景峰带领大家,继续攻坚,又拿下了几个技术上的难关。这中间,有胜利的欣慰,也有挫折和失败的忧虑。而更多的是自信,是力量。
两枚战斗导弹改装成功。
目标:发射场,前进——
发射之夜。月色普照着群山,群山环抱着发射架。
一切声音仿佛都渗入了地层。静谧,一片静谧。
显示仪上的数码终于被人们那一颗颗静候的心儿唤出:“9、8、7、6、5、4、3、2、1——点火!”
一弧闪电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紧跟着是黄色的火球裹着红色的气浪,翻滚着,燃烧着。发射架屹立在碧血般的火海里,动都不动一下,镇静得出奇。正是它,在震撼大地般的雷声中,把一个铅笔形的庞然大物仿佛很吃力又仿佛很轻巧地托向空中……
江绍华、吴锡挺站在观察台上,焦灼的视线紧迫着腾空而起的导弹。
地动山摇般的火海气浪还在翻腾着。
就在导弹尾部闪出白光的刹那间,站在观察台上的二位探索者心儿忽的收紧了一下,他们在期盼着什么?
“看见了,蓝莹莹的光!”
这是他们特意附设的一道希望之光,它亮了,标志着弹体内的五脏六腑以及遥测系统已经沟通了联络,状态是正常的。
导弹喷着烈焰在空中拐弯了。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吼声,看不见踪迹了。这是靶场首区最寂静的时刻。人们把心掂在手里静候着前沿观察站的报告。
“一号发现目标,一切正常。”
“一号发现目标,一切正常。”
“末区发现目标,中靶——”
成功!胜利!
我们的探索者这时候表达心情的最赤诚的标志是热泪,热泪啊!
今天,在和平建设的中国大地上。
使我们感到最安全、最亲切的仍然是那一颗颗鲜亮的红五星。
那是战士的心儿在燃烧,那是战士的智慧在发光。
我们祖国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里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每夜做的那甜甜的梦里,也印着他们巡逻的脚迹。
我们还应该一百次称呼他们: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