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水
18798300000051

第51章

木增著作最丰,这个纳西王胸怀儒、释、道三家之学,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且又是一个心灵愁苦者。当北京风云激荡、王旗更换之后,木增仍然效忠并支持朱由崧的南明小朝廷,从此时移势变。不久内地的军队涌进云南,丽江也难逃洗劫,木增不知所终。《木氏宦谱》中找不到他的死因,木增号“生白道人”,语出庄子“虚室生白”,有一种说法是刀兵涌进丽江时,木增隐入玉龙雪山,“生白道人”踏雪寻道去也。

徐霞客是通过艰苦卓绝的跋涉踏访,成为中国地学名家的亘古一人,而成就如此伟业的最后脚印留在云南的山水之间。

崇桢13年即1639年是徐霞客游历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也是踏访最为广泛的一年,徐霞客由鸡足山到丽江,与木增交往,返游大理、的一半以上。是年,永昌、腾越,企图到缅甸探寻山水未果,返永昌,赴顺宁、云州,由蒙化回鸡足山,足疾不良于行,修《鸡足山志》。徐霞客在云南的这些日子里极为重要的考察成果是修正了《大明一统志》的错误,明确红河、澜沧江、怒江为三江,分道人南海。又有丁文江所称的“文章详尽翔实,乃我国言地理学最重要文字”的《盘江考》、《江源考》成文,正是在《江源考》中,徐霞客言之凿凿地指出:金沙江为长江上源,岷山导江说是错误的。

游历中的徐霞客好爬山,以脚步寻山势;好坐船,行水路以溯源。大山小山,大水小水,无一例外。

崇祯13年,徐霞客因足疾困于鸡足山,这个走了千山万水的人实在走不动了。纳西王木增派人用滑竿抬着徐霞客走了150天,再坐船顺长江而下抵江阴,徐霞客回家了。第二年即1641年,徐霞客辞世。

崇祯时云南名士、画家唐泰,引徐霞客为知己,诗歌唱和情非一般!留徐霞客小坐我曾历遍几间关,落得乌藤杖不闲。

从此未须劳淡想,留君一坐即名山。

先生以诗见贻赋赠朝履霜岑暮雪湖,阳春寡和影犹孤。

知君足下无知己,除却青山只有吾。

大游篇赠徐霞客先生嗓獻欷!泛泛乎,蓬蓬然,霞客之游穷地复穷天。

垒空秭米藐焉者,漫云策即可指非山川。

山川游我何足侈?

我游山川有如此。

六合为巨未离内,安知九万之外不有许多茫茫九万里?

泛泛乎,蓬蓬然,只身不挂一文钱。

渴饮海水饥云烟,谁为幅兮谁为边?

若何名胜不在篱落与门前?区区岳渎皆媿杀,呑八九,九八,小跨能周犹轧轧。

一游直究洪濛先,浪作霞飞山尽拔。

泛泛乎,蓬蓬然,亦不佛,亦不仙,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拢天地年复年。

桑田死矣!沧海枯干!天先我老我开天。

潘次耕先生说徐霞客“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又说:“读其记而后知西南区域之广、山川多奇,远过中夏也。”潘次耕先生还说:“张骞、甘英之历西域,通属国也;玄奘之游竺国,求梵典也;都实之至吐蕃、西鄙,穷河源也,霞客果何所为?夫惟无所为而为,故专志;专志,故行独;行独,果来去自如,无所不达意。”无所为而为,而游历,而记述,大山水中第一人,舍徐霞客其谁?

“留君一坐即名山”啊,徐霞客走过、坐过以及没有走过、没有坐过的山,云南的山、横断山区的山、中国西部的大山,还有奔腾其中的江河水,那是何等壮丽美妙、从远古走来、天赐神授的风景线!山在水在,便有霞客在。

大山水中的一处荒野: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这里被称为世界古老珍稀植物避难所,拥有从太古至今各地质年代完整的地层,并且分布明显。这些地层展示了西鄂尔多斯陆上生态演变的全过程:从热带雨林到亚热带森林、温带阔叶林、温带草原、直到今天荒漠草原向着荒漠的过渡。它不能不使人想起内蒙古高原的荒漠化,直逼北京的沙尘暴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当前的内蒙大地,是一番何种景象?

亲爱的读者,你接下来将会看到一些看似枯燥无昧的数字、数据,但随后你又会发现,这些数字却与内蒙古草原枯荣存亡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在比较中看到:荒漠与绿色的此消彼长,生物多样性的增长与人类家园的稳固。这时候,那些数字、数据,实际上已经是生命符号了。

以草原文化著称的内蒙古草原面积为11.23亿亩,已经和正在退化的草原达820亿亩,其比例高达73“,这里所说的草原退化就是因为过度垦殖过载放牧经年以后的草原荒漠化。因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内蒙古大草原已经徒有其名徒有其表。在最干旱的1999年,内蒙古大草场上的羊在吃光了草根之后只好吃沙子和死老鼠,或者羊与羊之间互相啃吃羊毛。当有的死羊解剖后胃里的羊毛、死老鼠和两公斤的沙子呈现在牧民眼前时,牧人的泪水夺眶而出,这片没有羊的土地,人怎么活下去啊!内蒙古是中国土地荒漠第十八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和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及五大沙地:毛乌素、浑善达克、乌珠穆沁、科尔沁和呼伦贝尔。荒漠化土地为6.3亿亩,占总面积的35.6;水土流失面积2.9亿亩,占总面积的15.8。

说内蒙古的土地和草原伤痕累累,人与牲畜曾经生活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之中,实在不是夸大其词。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此种恶化的态势一度曾迅猛扩张危及北京、天津、华北平原,由此可见大地的完整性一旦破坏,丧钟就是为所有人敲响的了。1994年到1999年,内蒙古土地荒漠化的面积以每年平均增加312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是同时期另外11个土地荒漠化区年增加面积总和的90。

中国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应该还能记得这样的画面: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风尘仆仆地视察内蒙古,在一处流沙堵住门口人只能从窗户中爬进爬出的民房前,神色凝重地面对着这荒无际涯的、被称为京津风沙源的、几乎没有植被遮盖的大沙、明沙、流沙……内蒙古高原上逝去不久的岁月里,曾经是草原的海洋、鲜花的海洋,那鄂尔多斯长调宽阔、悠长中略带伤感的歌声,传得很远很远,闻者无不动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啊,后来却是因为风沙、沙尘暴,让北京和天津的春天暗无天日,内蒙古的沙子飞渡黄河落到徐州,落到南京,落到上海而震惊了中国。这风沙弥漫的岁月如果继续下去,那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均旷古未有的土地荒漠化的生态大劫难;反之,则是中国在21世纪为全人类作出的扼制土地荒漠化、重建绿色家园的榜样,是在稳固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篇章。否则在汹涌的滚滚流沙下,国土的生态安全尚且不保,又何来“盛世”?怎样“崛起”?

内蒙古是少见的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地区。内蒙古在历经几十年的生态恶化之后,有了一种生存和家园被威胁的紧迫感,人们不再犹豫是因为已经无路可退。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建设是内蒙古生态拯救的开始,在其后的国家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的推动下,到21世纪的第四个年头,内蒙古以林业为主导的生态建设,已经有了明显的生态环境改善的效应,荒漠化土地的扩展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荒漠化土地的扩展速率为匕87,2004年的监测已降至正常波动范围的丄25。与之相呼应的是内蒙古境内五大沙地的生态逆转。沙地是最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凡是沙地本身就是人造沙漠,也就是说它们是在人类长期的掠夺性开发、不合理活动之后,由牧草旺盛的草原退化而成的。因而内蒙古的沙地实际上已经成为内蒙古生态环境转换状况的风向标:沙地不是沙漠,沙地仍然保留了草原的记忆乃至某看见过碧绿的沙葱与稀落的沙蒿等沙生植物,而且都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用专家的话说沙地本身包含了可以恢复和治理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从草原到沙地其环境的恶化可想而知,离开真正意义上的沙漠已经只有一箭之遥,因而如果再不及时治理,那么内蒙古的五大沙地在不久的将来便是新生的五大沙漠。在放弃和拯救之间,沙地的命运其实已经就是内蒙古的命运了。

内蒙古将重点林业工程集中在五大沙地上,并着重治理科尔沁与毛乌素两大沙地,从20世纪末至今,这两大沙地的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20和15。中国科学院的监测表明,这两个沙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根本性的持续逆转。也就是说再经过20年到30年的努力,中国的第13亿公民及他的弟弟妹妹们正当年富力强时,将完全有可能看到牧草鲜美、牛羊成群的崭新的毛乌素草原和科尔沁草原。浑善达克沙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沙地活化最严重,跃跃欲试企图以风沙埋没北京、天津的最活跃的沙地。现在浑善达克南缘已建起了一条长420公里,宽1至10公里的林草防护带,控制了沙地南移的趋势,沙地内部的沙生植被、生态系统也得到了保护及恢复。由于持续的严密而有效的生态建设普遍增加了内蒙古沙地的地表植物覆盖度,阻止了沙漠的推进,降低了沙尘暴的成灾次数及灾害强度。

2001年,钱正英带领的中国工程院专家学者进行调査研究后,结论是:“内蒙古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数量增加,草原不合理开垦,植物资源的过量采挖,使草原植被和土壤不断沙化、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目前已全面处于严重荒漠化的威胁之中。”正是在2001年之后的三年中,内蒙人说:“政策好,天帮忙,加上拼命干,内蒙的草原有救了。”不仅有救了,草原植被正趋于明显的好转中。到2004年,内蒙古人工种草0.57亿亩,围栏封育2.89亿亩,禁牧、休牧草原4.08亿亩,使749亿亩的退化草场得到了保护和治理。

1998年以来,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的森林资源回升。

为了这样一些对中国的环境治理带有战略意义的变化,内蒙古还做了些什么?

2000年至2004年,内蒙古共完成飞机播种造林、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7030万亩,年均1400万亩。特别是2002年和2003年,仅人工造林合格面积就超过1000万亩,约占全国造林面积的1/10,飞播造林和封山封沙育林共500万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达1500万亩。2003年内蒙古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森林面积比1998年增加匕49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4.82提升到17.5,年均增长155个百分点。与这一大片新增加的森林互为呼应的还有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一世人瞩目的工程在内蒙古有三个项目区,即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岭南八局工程区、大兴安岭工程区,总投入106亿元,其中国家划拨85亿元,地方配套21亿元。这106亿人民币在内蒙古换来的是什么呢?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区全面、坚决停止商业性采伐,木材产量平均调减幅度为461,实现了从单一木材生产向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到2004年年底,内蒙古天然林保护面积由实施方案规定的1.5亿亩增加到2亿亩。

与天然林保护同时展开的是国家公益林建设,是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的种草种树,1998年至今,内蒙古已完成的公益林建设为2580.8万亩,是国家下达任务的105.9。任何一种生态建设首先创造的当然是生态效益,但又必须顾及到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数以万计的世世代代靠伐木养家糊口的人群的生活、生存。迄今为止,内蒙古共安置工程区富余职工276975人,其中一次性安置41407人,森林管护160160人,已纳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系统的为155994人。在天然林得到保护的工程区内,我看见的不仅是一方土地的稳固,还有这土地之上的社会的安定,人群的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各从其业,是虽然清贫但能够喝点小酒吃点羊肉的还算过得去的日子。

森林又是怎样回报人类的呢?

在天然林保护区内,森林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和美妙,慷慨地回报终于学会保护它们的人类。首先是曾经让我困惑的森林资源回升:怎么会如此迅疾?只要一走进现在的天然林区,答案就从林地上开始站立,真实地显现在灌木丛和山花野草之间。当林区内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森林的消耗明显减少,这一大片林子的生命力——那是从地底下涌动而出的生命力便明显强大。首先是森林地面的植被层得到恢复,然后是森林的面积、蓄积进程加快,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这就是天然林,在没有或者尽可能少的人类行为的干扰下,它是可以自行生长自行扩充的,再碰上风调雨顺内蒙古恰恰碰上了连续三年的雨量充沛的好年景一这里的天然林区便有了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盎然繁茂、有增无减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