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水
18798300000003

第3章

雪域创世神话所吐露的信息是:混沌、气息、风与雷鸣电闪及大洪水和海洋,海洋中升起的陆地、大山与四大部洲。美妙的、洋溢敬畏之情口口相传几千年的神话,正在现代的喧嚣中一点一点地消失。就这样,远古的、不知出自何人所言的大智慧,在当今人类浅薄而又自以为是的蔑视下,有的已经或正在飘逝,有的被当作了迷信。可是,迄今为止,人类仍然在为“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终极思考所困惑,面对终极思考的哪怕是最浅显的冥想都会无一例外地把我们带往远古、混沌。假如原始大雨浇湿了我们业已干涸的灵魂,还能重新生出敬畏与感激吗?

这是一块化石,1964年采集自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900米处的高山栎化石,记录着这个神秘高原地质沧桑的若干细节,仿佛是时间深处的沉思默想,平静而凝重,既看不见开始也看不见终结。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知道了青藏高原不是瞬息之作。那么,青藏高原究竟是怎样出现的呢?

《第四纪环境》(刘冬生等编译)说,根据这一块高山栎化石的推测,在第四纪早期,高原平均海拔已达到2000至3000米,许多山峰达到雪线以上,高原四周的一些盆地中,有巨栎沉积。在这之前,青藏高原海拔在1500米左右时,孢粉组合表明:高原上分布有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环境,湖泊星罗棋布,是淡水湖,但大多数尚未完全封闭。晚更新世是中国大陆进入第四纪以后最冷的时期,青藏高原继续抬升,冰川冻土、高原荒漠已成为一统天下,湖泊面积缩小成为咸水湖。距今1万多年时,青藏高原已达到现在的高度,作为地球屋脊的使命完成,耸立在亚洲南部,垂直谱系完整,雪线上下,是珍贵而丰富的多样性生物冰清玉洁的家园。斯时也,青藏高原已成为至高至巨举世无双的高寒环境系统,独立苍茫,托举雪山,孕育冰川,发源江河,居高临下,一览无余。在这之后,人类始祖从史前地理大发现开始,便视之为大荒凉、大神秘、大神圣的吉祥之地。

地球之巅的庄严妙相啊!青藏高原是一片浩瀚古海的骄子,这个古海叫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确切地说,它是青藏高原的摇篮。

1990年,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腹地岗齐曲、移山湖一带考察,发现了可以确切地显示海洋性质的蛇绿混杂岩石,以及大量放射虫和海绵图针化石,让人惊喜莫名。是次考察,科学家同时发现的三叠纪的海洋生物计有:双壳类、腕足类、孔虫、钙藻、水枧等多类化石,以及侏罗纪的海星化石等。这是一次层理分明的3亿年前留下的海洋生物碎屑岩层,这样的碎屑岩层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海洋,是距今遥远的原始的古海洋。谁也不知道古海是什么样子的,但,古海在被逼退乃至消失之前匆忙之间留下的这些生命的证据,虽然已经成为化石、挤压成碎屑,展示的仍然是几亿年前生命辉煌的图景。古海不是空海,古海不仅有蓝绿藻,还有多彩多姿的海洋生物。那是地球的方向吗?有生命的地球,注定要走向生命的广大和美丽。

藏北无人区双湖东南侧,有一座山人称化石山,山上原始古海中常见的腕足类生物化石,燕俯拾即是。在亿万年的风霜雨雪吹打之后,两片鼓起的扇形贝壳依然不分不离紧扣在一起,纹路清晰。尖锐的一端略有勾起,上缀两个深色圆点,恰似燕鸟的小眼睛。与石燕相伴的是满山遍野的扇形贝,如同张开的羽毛。在文部,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化石目不暇接,有的大如手掌,盘绕成弯弯的圆圈,每一条纹路都极为精美,这是谁精雕细刻的呢?当地牧人说,这是小羊角变的。非也,那是几亿年之前的海洋生物菊石。如山一样高高耸起的化石,并非出于造物主的刻意安排,却成了沧海扬尘的生命故事。每一种贝壳化石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从生命到岩石的过程,当它们成为沉积岩层的一部分,然后如达芬奇所言“化石是过去的生物遗体与海底堆积物一起石化,后来由地壳运动被带到了高处”时,便成了青藏高原史书的一章一节,是真正的“孤本”,肯定也是“残本”。因为复杂而激烈的地质运动,便显得支离破碎,人要去拼接或者猜想,只有这些化石才能告诉我们哪里是古海?高原因何而高?

残缺是不可避免的。

哪有什么完整啊一在海陆巨变之后一一残缺的才是美妙的。

亲爱的读者,现在让我们站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化石山上,追思曾经的古海,漂移的大陆。大陆漂移说最杰出的创始人魏格纳在1915年写作的《海陆的起源》中说,在很远很远的大约10亿年前,地球陆地是连成一片的超级古大陆,叫做“潘加亚大陆”,亦称“盘古大陆”、“联合大陆”、“泛大陆”。大陆的周围是汪洋古海,即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后来,“泛大陆”解体,分离成“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冈瓦纳大陆”也称“南方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印度半岛;“劳亚大陆”也称“北方大陆”,包括北美洲以及除开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之外的欧亚大陆。以后,漂移的各大陆板块继续漂移并在漂移中分离,合而又分,分而再合,古海与古大陆板块是盲目的呢?还是自有它们的方向?

大约在距今两亿年前,古地中海的疆域还是如此辽阔,今天中国版图上的长江流域西部均在它的波涛覆盖之下,西藏、青海南部、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是茫茫海域。而四川盆地与湖北西部,则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个海湾,这一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之长江三峡,就连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沉浸在海底。不知道那时的海底是平静的呢?还是已经开始了躁动不安?风,先是和缓后来猛烈的风,在掀起古海的波涛时有没有透露某种信息?那些海星、菊石、扇形贝还如往日一样安然自在吗?

发生于1.8亿年前的古海巨变,后来被地球学家称为印支造山运动的岁月开始了,地球要造山了,地球正在从海底造山。地球为什么要造山?从此有了初始的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和横断山,秦岭也随机突起,长江中下游南半部成为沼泽湿地。今西藏、青海南部、川西、黔西、桂西不再受制于波涛汹涌,原始云贵高原形成,古地中海不得不大幅度后退。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是又一次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唐古拉山脉形成,青藏高原缓缓抬升,地壳表面褶皱成许多高山深涧、裂谷洼地,长江中下游的巫山和大别山相继隆起,古地中海继续退缩。到白垩纪时,四川盆地上升,云梦泽、洞庭盆地下沉。距今4000万年左右,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印度板块无所羁绊地俯冲到欧亚大陆底部,并势不可挡地楔入。那是多少雷霆万钧之力啊,青藏高原强烈隆起,抬升到2000米左右的高度。大约距今3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又经历了喜马拉雅山运动等至少三次强烈的隆升至海拔5000米的高度,世界屋脊形成,地球的最高峰喜马拉雅山岿然屹立。

中国西高东低三个阶梯的地理大势确立。

最高处为山原之地。

峰峦耸立,江河归源,从这一时刻起,由青藏高原从极高处开始显现,并沿着江河之水顺流坠落,所展示的大地风景的完整性,已经一览无余。华夏大地有幸了,中华民族有福了,那大山之原也是冰雪之源,源出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江河生生不息。长江、黄河从西向东、自高而下,贯穿并滋润着从极高极寒极旱之地到白云之南、黄土高原、漠北燕赵、江南水乡的大漠荒野、阡陌田畴,那不正是中华民族、大地家园的精神和象征吗?

青藏高原的横空出世,对于天空中大气环流东西和南北方向的运行,是始所未料的,然后的重新组合,“引起我国乃至全球大气环流格局的明显变化,首先,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使高原面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来说,冬季是冷源,夏季是热源”。并且,“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向北输送的水汽,越过高原的气流在高原北缘发生下沉作用,焚风效应使西北广大地区冬季干冷、夏季干热,当地环境不断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第四纪环境》)。也有环境学者认为,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这一屏障,南部亚洲的降水会明显减少,天气不会这样温和湿润,当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洪水之灾,但是,阿拉伯半岛和北部非洲,却不会如此燥热。

我们已经看见了,就连自由的大气因为青藏高原也有了短暂的不自由,后来复归于自由时,它必须得升高,找到另一条路并且架构新的格局。

地球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小草、每一片雨水、雪花或者丝丝缕缕的大气,都感受着青藏髙原的存在,在风景与灾难之间,在高寒与干热之间,在流水与荒漠之间,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望而生畏!现在,我们要来说说风景了。

地球是风景之集大成者,亿万斯年来,地质时期反反复复的激变和渐变,无不指向一个神圣的目标:使大地成为风景,惟风景之地才是家园之地。风景包罗万象,从太阳、云彩到星光月色,从自由大气到宇宙中的微粒、尘埃乃至山脉、江河、草木,从真菌、微生物、软体动物到飞鸟走兽,人在其中,家园在其中。